1.首先,新建一個HTML文檔,這里以Div css布局為例。
2.點擊插入菜單下的“Div(D)”,彈出對話框。
3.點擊“新建css規則”,定義一個選擇器,“確定”完成。
4.設置大小及背景顏色,“確定”完成。
html結構,〈html〉元素就是〈body〉和〈head〉的父元素(上下級,包含關系), 而〈body〉又 是〈ul〉和〈p〉的父元素, 〈ul〉又是兩個〈li〉的父元素。兩個〈li〉就是兄弟元素(平級),〈body>和〈head〉也是兄弟元素,依此類推。相應的, ul 和p是body的子元素, 而li呢, 是body的后代元素(后代選擇符)。
你在dw里,套用源格式后,代碼自動縮進,你很容易就能看出來的。
1、css3新增的超級選擇器:屬性選擇器、結構性偽類選擇器、UI元素狀態偽類選擇器、通用兄弟元素選擇器
2、使用選擇器在頁面中插入文字、圖片、項目編號等內容
3、文字陰影與自動換行
4、各類盒模型:總體分為block類型和in line類型,在細分為inline-block類型、inline-table類型、list-item類型、run-in類型、compact類型、表格相關類型、none類型
5、盒模型相關的屬性:overflow屬性(內容溢出)、box-shadow屬性(盒陰影)、box-sizing屬性(寬高計算)
6、新增的背景樣式backround-clip屬性、backround-origin屬性、backround-size屬性、backround-break屬性
7、新增的邊框樣式:border-radius屬性(圓角邊框)、border-image屬性(圖片邊框)
8、新增的 transform變形功能:rotate(旋轉)、scale(縮放)、skew(傾斜)、translate(移動)
9、新增的動畫功能:transition(平滑過渡)、animation(關鍵幀)
10、布局相關樣式:多欄布局、盒布局、彈性盒布局
11、兼容性問題
總體看一下CSS發展的歷史。
1. CSS 1:
1996年12月,CSS 1 (Cascading Style Sheet, level 1)正式推出。在這個版本中,已經包含了font的相關屬性、顏色與背景的相關屬性、文字的相關屬性、box的相關屬性等。
2. CSS 2:
1998年5月,CSS 2(Cascading Style Sheet, level 2)正式推出。在這個版本中開始使用樣式表結構。
3. CSS 2.1:
2004年2月,CSS 2.1(Cascading Style Sheet, level 2 revision 1)正式推出。它在CSS2的基礎上略微做了改動,刪除了許多諸如text-shadow等不被瀏覽器所支持的屬性。
現在所使用的CSS基本上是在1998年推出的CSS2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10年前在Internet剛開始普及的時候,就能夠使用樣式表來對網頁進行視覺效果的統一編輯,確實是一件可喜的事情。但是在這10年間CSS可以說是基本上沒有什么很大的變化,一直到2010年終于推出了一個全新的版本—CSS 3。
來源:《HTML5月CSS3權威指南》(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