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友的爆料,攜程又一次被推倒了風口浪尖,原因還是疑似“大數據殺熟”問題。
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講一個故事。我在2016年的時候參加了一個北京某著名機構組織的技術研討會,參與者大部分都是技術研發人員,有互聯網公司的研發骨干,也有來自科研機構和高校的研發人員。在技術交流期間我聽到了一段非常有意思的對話,當時一名記者要采訪一名大數據專家,這名大數據專家極力的推辭,并否認自己從事大數據研發,到后來的對話就比較有意思了,這名專家說:我不是搞大數據的,你才是搞大數據的,你們全家都是搞大數據的。記得當時也出現了一次所謂的“大數據殺熟”的報道,這也許是這位專家“倍感焦慮”的原因吧。
回到正題,攜程此次事件的起因很簡單,網友在攜程購買機票之后發現漏填了信息,退出購票程序并補填信息之后再次購票突然發展價格漲了而且余票不足,網友無奈之下通過航空公司的程序完成了購票,而且價格較攜程沒有漲價之前的票價還要低,這讓網友對攜程產品倍感失望。之后攜程立即做出了回應,表示程序出現了“bug(缺陷)”,隨后也做出了一些具體的補救措施以挽回形象,同時強調并沒有“大數據殺熟”。
作為一名IT行業的從業者(研發人員),我對程序出現“bug”的情況比較熟悉,任何互聯網產品,或者說軟件產品都存在可能出現各種bug的情況,這并不奇怪。但是作為一款運行多年且成熟度較高的互聯網產品出現如此嚴重的bug,還是覺得有點不可思議。不知道此刻攜程的測試團隊是否正在做出深刻的檢討,是否正在加班加點積極檢查是否還有類似的bug沒有被發現,畢竟此次事件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
不論此次攜程是否有“大數據殺熟”的情況,在信息化高度透明的移動互聯網時代,企業通過“大數據殺熟”的方式來實現利益最大化是非常不明智的,這會對產品的形象造成巨大的損害。另外,大數據也不應該屢次成為“背鍋俠”,現在不少人在談到大數據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概念就是“殺熟”,這讓不少從事大數據研發的人感到不安。相信未來大數據技術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更多的美好,而不是各種“殺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