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說,先下手為強。基礎的東西,核心的東西,不管是在哪里,只要被發現或者發明,后來者就無法超越。歷史上有三次工業革命,基本上都是西方國家崛起的秘技。
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期(人類開始進入蒸汽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下半葉--20世紀初(人類開始進入電氣時代,并在信息革命、資訊革命中達到頂峰)。第三次工業革命,20世紀后半期,大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人類進入科技時代,生物克隆技術的出現,航天科技的出現,歐美有稱為21世紀系統與合成生物學將引發第三次工業革命,也即生物科技與產業革命)。
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誕生于1946年的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中國第一臺計算機誕生于1958年。從時間節點上來看,其實并不算太落后。但是真正普及計算機,基本上是要到2000年前后才算比較普及。IT從業人員浩浩蕩蕩的發展,也基本上是21世紀的事情了。
也許很多人會說華為、阿里、騰訊、百度,中芯國際等這些高科技企業有很多技術和專利,從操作系統到軟件,再到芯片,我們都已經站在世界科技的前流。沒錯,在一些領域,我們確實在引領全球科技的發展,例如5G,例如量子通信,例如移動互聯網。
核心技術的產生,需要很厚實的基礎教育和學習。過去二三十年以來,我們為了追趕發展,很多時候都是拿來主義,具體到IT工作人員就是增刪查改,很少從理論上透徹理解,也很少從零開始搭建一切。拿來主義的背后就是急功近利主義,也具有一定的歷史原因,通俗來講,如果不能快速上車,恐怕歷史的火車早就跑得不見蹤影了。
市場方面也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力。就拿操作系統來講,如果微軟從一開始進入中國就堅持高額收費,我想今天國內基本上就沒有微軟操作系統的立足之地。微軟就是靠低價甚至是免費,培養了人們的使用習慣,培養了微軟生態圈的發展。純國產(或者基于Linux等開源代碼)的操作系統和軟件,其實已經有很多,但是市場份額卻少的可憐,主要原因可能是其生態沒有發展起來,人們的使用習慣也沒有轉變過來。
如何才能改變現狀?進一步開放金融市場,鼓勵并保護科技創新,倡導人們使用國產產品,堅持基礎教育和人才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