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拋出一個結論,最容易被人工智能替代的職業可能是具備以下特點的:
比如程序員。
比如翻譯、會計。
比如工程師、程序員。
我們來看下現實案例
阿爾法狗戰勝人類棋王李世石,讓人工智能一戰成名,因為人工智能比人類的推理能力更強,計算速度更快。阿爾法狗之后,萬眾矚目的OpenAI又再次挑戰人類DOTA戰隊,它雖然曾被預測有90%的概率戰勝人類玩家,然而未能成功。不過它后來已經可以戰勝業余玩家了,OpenAI已經向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更高的現實世界邁進了。只是距離人類頂級玩家還段距離。我們知道,DOTA要求玩家具備團隊精神、戰略思維和極快的反應能力,并不僅僅是邏輯推理。
另外一方面,富士康流水線作業的這種電子設備生產制造廠商,開始規模化使用機器替代工作高度重復、機械化的人工。
似乎,人工智能對人類的“腦力”與“體力”上帶來了雙重的挑戰。
不過事實上,目前的人工智能,在諸多領域并不能替代人類。比如:法庭上唇槍舌戰的律師,高校里慷慨激昂的教師,舞臺上幽默搞怪的小品演員,起早貪黑賣煎餅的大媽,走街串巷的外賣小哥。
這些從業者,有高階“中產階級”,有“低階群體”,有的是腦力上的勞動,有的是體力上的勞動,但他們并不能受到威脅。
而翻譯、會計、工程師、初級程序員等部分普通“中產階級”群體,反而是最有可能首先被替代的。
下面我們來佐證一下
縱觀大部分的科技革命,底層勞動力都是受影響最大的,主要是“體力型勞動力”。同時也創造出了基于流水線和大規模分工合作生產模式的“技術型勞動力”,他們中很大一部分群體成為所謂的“中產階級”。
但人工智能這場科技革命,對普通“中產階級”可能是最不友好的。
有個概念叫做“莫拉維克悖論”(Moravec'sParadox),是一個和常識相佐的現象。和傳統假設不同,人類所獨有的高階智慧能力,比如邏輯推理,代數等,只需要非常少的計算能力。但是人類比較低階的無意識的技能和直覺,比如感知和行動,卻需要極大的運算能力。
那么運用高階智慧的工種,比如會計師、股票分析師、工程師等,其實本質上主要是運用邏輯推理等能力,這種能力人工智能會更強,同時這些工種的附加值很高,換句話說,是需要被支付的勞動價格很高。那么他們,將會是最新被人工智能替代的。
而那些運用低階技能的工種,比如攤煎餅的大媽、外賣小哥、餐廳服務員,反而不太可能被人工智能代替,因為感知和行動等技能是人工智能目前很難做到的。
再結合阿爾法狗、OpenAI的現實案例,“莫拉維克悖論”很好地佐證了開篇的結論。
從表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在人工智能蓬勃發展的這幾年,低階崗位反而就業量增長了。
所以,人工智能替代的不是某一個職業,而是具備某些特征的職業。
不過也大可不必擔心,AI在替代一些工作的同時,也會創造出更多的崗位。為人類所用,才是人工智能的意義所在,如果是為了完全取代人類,那人工智能早晚胎死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