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借錢為例,有借有還,有借不還,都是囚徒困境的例子。我借錢給你,一是出于感情,二是出于合作,因為我也希望下次我差錢的時候,你會借給我。這就是人情博弈,當我借錢給你的時候是保持著信任,因為我確信,我們以后會總是見面,你不會因為借了我一次錢,你就徹底人間消失了,如果你借錢了不打算還錢,沒關系,你得考慮各種問題,比如被我起訴,被別人知道你的劣行,如果你不還錢,你就必須接受這種潛在的懲罰。所以在正常的情況下,你借了我的錢,你會記得還錢,因為不還錢的博弈代價是很大的。這樣,我們就有了合作的信任,我們可能在未來的很多地方發生更深刻和長久的交集,為我們雙方帶來利益。
當然,也有另外以一種可能,你借錢后就玩消失,耍無賴。不過這也沒關系,我的確是損失了一些錢,但是你,因為你的無賴行為違背了博弈的原則,現代人情博弈的原則是一報還一報,這種報應就建立在囚徒困境上,因此你會面臨道德的懲罰,面臨法律的懲罰,同時,也完全破壞了我們之間的信任和關系,造成了雙方受損,如此一來,始作俑者的你,就讓我們都困住了,無法再互惠互利。
這就是囚徒困境。
人類有著自私的天性,但是從人類的最初起源開始,人類就一直保持著協調合作的精神。從以前人類合作去抓野獸到現在建立全球化的網絡開始,如果沒有合作精神,這是無法辦到的。比如在以前,智人能單挑野獸嗎?不可能的,智人會被野獸吃掉。但是如果智人選擇幾個伙伴,一起合作去抓野獸,成功率會大很多。但是如果在他們抓猛獸的時候,其中有智人逃跑了,這就增加了其他智人受傷甚至死亡的機會,那么,這個逃跑的智人就會成為眾矢之的。再比如現在,很多大型的工程都是全人類合作的,比如網絡,如果每個國家都只想搞自己的網絡,信息就無法全球化,這個國家就會被孤立,無法從全球化網絡中受益。
道理都是一樣的。
回到囚徒困境的故事來,這個故事說的是:兩個
犯人在受損,警察知道他們都有罪,但是又沒有證據。警察就對他們說,“你們都抵賴,那么各判一年,如果你們都坦白,各判八年,如果其中一個坦白,一個抵賴,那么坦白的無罪,抵賴的判十年。”
其結果是,兩個犯人都選擇坦白,這種情形在現實中很常見,因此他們都判了八年。這個故事說的道理是,人都是自私的。雖然抵賴是兩個犯人最好的出路,但因為人類的自私性,兩個犯人都選擇出賣同伙,結果是,他們都判了重刑。
這個故事還說明:在自私的天性面前,個人的自私會導致集體利益受損。如果兩個犯人團結,是一個榮辱與共的整體,那么他們選擇抵賴,則會得到最
優的回報。這樣一來,他們都沒有出賣同伙,也得到了最小的懲罰。
其實,囚徒困境的例子在生活中不勝枚舉。它歸根結底說的就是做人的藝術,即付出和回報的關系。如果大家都付出,循環付出,那么大家都會從這種人情博弈中受益,但如果有一方不想付出只要回報,則,這一方會損壞共同利益。
從實際生活出發,有去無回的人,必定是沒有市場的,也就是做人作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