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有趣的問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
歷史原因與自我奮斗
首先我們要清楚一個概念:
美國“硅谷革命”奠定基礎:每一個社會都是從農業到制造業到服務業的轉型,美國也同樣逃不掉。 美國的科技之所以發達,核心除了二戰后收編了許多德國頂級科學家,同時也因為太空競賽大大刺激了美國工業進步和芯片產業的發展。這一點從上世紀80年代就已經顯現出來,當時蘋果公司就已經開始用成熟的流水線生產制造Macintosh電腦了,每天產能達到了4000臺。即使已經實現產業轉型的今天,美國依舊擁有全球最智能化的工廠,比如特斯拉組裝車間。 日本與韓國的電子發展之路:在“二戰”中投降后,日本被美國全面接手(其實我國當時也駐軍到了日本,后來由于內戰爆發被撤回),麥克阿瑟當時全面接管了日本的事務, 為了避免日本再次出現軍國主義,全面禁止重工業發展。然而走向輕工業道路的日本反而因為芯片發展分到了一杯羹,出現松下、夏普、索尼這樣的企業,在上世紀90年代,全球500強有149家日本企業。朝鮮戰爭后, 韓國也同樣在美國幫助下發展起輕工業,主要是因為資源匱乏,但是也創造出了LG和三星這樣的企業(三星背后主要控股方是摩根、花旗等華爾街財團)。 中國改革開發的制造業道路:1979年,小平爺爺畫個圈,中國迎來了有史以來最繁榮的改革開放局面。由于中國的人口宏利,以及對外的招商引資,歐美國家逐漸將工廠全部“遷移”到中國,把中國打造成了世界工廠。 正是由于這樣,中國除了在制造業上擁有絕對的優勢,也通過學習西方技術以及不斷迭代漸漸掌握了很多關鍵技術。出現了中興、華為、聯想這樣的國際企業。 可以說在中國做手機從“研發”來講是最輕松的:你可以在華強北找到所有配件,并且聯系到后面的供應商。
所以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導致了目前全球電子行業的核心技術主要掌握在美日韓手中,然而制造加工技術掌握在中國手中。也就導致了如今手機產業“中美韓”三國壟斷的局面。
那些不可不知的小眾手機品牌
雖然“中美韓”目前占據了智能手機大部分市場,但是通訊領域的核心技術依舊掌握在那些老牌歐美企業手中,比如諾基亞、摩托羅拉、愛立信,雖然他們手機業務已經停止,但是專利費每年都不會少收的。其實即便是目前,依舊有很多過去熟悉的手機品牌還在苦苦堅持著:
日本索尼與夏普:夏普,全球頂級的液晶面板制造商和存儲芯片制造企業,手機業務在日本本土很受歡迎,但是 基于“日本人不懂交互設計”這一真理,沒能在國際市場流行。索尼,手機鏡頭絕對壟斷的供應商,其實索尼手機在設計、做工、性能上完全不輸iPhone,還是由于軟件體驗,全球都賣不好。 荷蘭飛利浦與英國威圖:飛利浦真的不只是賣剃須刀的,畢竟是歐洲第一的電子品牌,產品涉及照明、家電、醫療三大領域,奔騰電器也是它的。但是飛利浦總喜歡出一些老人機以及所謂“護眼屏”機器的手機,賣不動。 英國威圖,真正的“8848”手機,過去隸屬于諾基亞,是當時諾基亞開發的最高端的機器,售價在7W-30W人民幣不等,鍍金、鱷魚皮、紅寶石,這款手機不是不想買,而是買不起。 加拿大黑莓:曾經美國市場絕對的老大,一邊嘲諷著iPhone,一邊被iPhone擠下了神壇。堅持到今天依舊在發布“觸屏+實體鍵盤”的智能手機,并且搭載了安卓系統。 但是由于實體鍵盤昂貴的成本,導致售價依舊在3000+,但是處理器只配備了驍龍660......或許真的只有真正的信仰才會選擇購買。
其實最感到惋惜的還是HTC,那才是真正的眼看著走上神壇,眼看著跌入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