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腹吃荔枝可能導致死亡?
#吃荔枝吃死10個孩子#
這事被反復炒作十多年,全網廣泛傳播,傳播者不乏新華社這種國家媒體,更不乏實用內科雜志這種國家級醫學專業雜志,更有無以數計的專業醫生被近代果糖刺激胰島素大量釋放導致低血糖這一原本不存在的“溝里”,可以說,這事實在太過逆天,答主忍不住會反復念叨。
這個年年年被惡意炒作的彌天大謊源自2000年《廣西醫學》上一篇題為“小兒荔枝病 71例臨床分析”的臨床報道。
這是一篇非常拙劣的造假論文。
按照這篇文章給出的“荔枝含有高濃度果糖,刺激胰島素大量釋放導致嚴重低血糖荔枝病發作”的發病機制,“15例查血胰島素29.6~45.7μIU/ml(正常5.6~19.8μIU/ml)”的數據,人類葡萄糖代謝、果糖代謝的生理學都必須徹底改寫。
不止如此,人類甚至都會因此而被這篇造假文滅絕。
因為,如果按照目前國內給出的發病機制,吃荔枝能吃出荔枝病,還能吃死人,說明人類血糖代謝這一維系生命最基本的能量代謝就存在天大的BUG,豈能茍延殘喘到今天。
事實上,血糖代謝也跟體內絕大多數生理過程一樣受負反饋機制的調控,血糖升高會刺激胰島素降低血糖;血糖降低后會抑制胰島素的分泌。
如果血糖“慣性”降低到基線水平以下,胰島素會受到更大抑制,同時刺激胰高血糖素分泌,啟動脂肪和氨基酸轉化為葡萄糖的糖異生機制,維持基本血糖穩定,保障腦的需求(通常,腦只能利用葡萄糖)。
因此,只要沒有某種力量破壞人體糖代謝的調節機制,單純吃大量糖包括果糖,根本不可能吃出低血糖。有些人日常會發生低血糖反應,也是體內糖代謝存在小的BUG。
造假論文和目前國內很多科普給出的荔枝病發病機制如果成立,吃很多水果都會吃出“荔枝病”。
而任何水果又都沒有蜂蜜含糖量尤其是含果糖量更高,吃蜂蜜才更容易吃出荔枝病,哦,不,應該是“蜂蜜病”。
——“比蜜甜”這個詞可不是白說的。
“荔枝病”發病機制已經基本明確,是荔枝中兩種毒性物質干擾脂肪β氧化(脂肪分解的啟示步驟),阻止低血糖時通過胰高血糖素啟動的糖異生機制,血液葡萄糖得不到補充卻仍持續消耗,才會導致嚴重低血糖的持續惡性發展,腦缺乏能量供給,細胞膜Na-k ATP泵失能,細胞內外水和電解質平衡被打破,導致腦水腫產生,誘發低血糖腦病,甚至死亡。
一篇造假論文的錯誤炮制的造假數據被某些媒體炮制成一項超級謠言被惡意炒作十多年,更有無數專業醫生(很多都是內分泌科專業醫生)被帶進溝里,除了嗚呼哀哉,答主真不知道說什么才好。
問題是,嚴重低血糖會抑制胰島素的分泌,刺激胰高血糖的分泌,以及整個葡萄糖代謝,就如同數學中“1+1=2”一樣是如此簡單,更是整個體系基礎中的最基本的基礎。
稍微懂一點生理學基礎,原本是不應該能輕易被帶進溝里的。
因為,哪里原本不應該有溝,對于學過生理學的專業醫生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