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有些自媒體發布虛假新聞或者捕風捉影以博取眼球?
在當今媒體泛娛樂化、獵奇化的時代,自媒體報道假新聞或標題黨的“興奮”表現也就不覺多怪。究其原因,應是自媒體片面追求閱讀量,經濟效益,以及當前媒體防控機制的不完善等。新聞媒體報道“冷漠化”現象層出不窮,“興奮者”不斷,給社會及媒體自身帶來負面效應不容忽視。
我們從兩個方面看待這個問題,一個是記者或媒體人的職業屬性,一個是社會的大眾口味效應。
類似火災、車禍、空難等事件,如果作為記者,你毫無疑問的必須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因為這是你的工作要求和職業責任。或許我們根本不用去擔心什么該不該采訪誰,該不該傳播什么的問題,而是如何盡可能正當獲知與傳播真相的相關問題。
但事實是,每每遇到這種“機會”,往往有些自媒體潛意識里就有一種不當的“興奮”——真以為是“亂世出英雄,動蕩新奇出名記”,“有大爆料,越寫越興奮”——唯恐天下不亂——如此心理做出的報道很可能會失真失實,誤導公眾。
關于社會的大眾口味效應,其實,尊重事實的客觀報道,并沒有失去它原有的關注度和“大眾口味”。媒體能做什么,不能解決什么,業界從來都很清楚。按照傳播規律,遵循新聞專業主義和新聞倫理規則,盡可能快和深入地突破報道盡可能多的信息,就是媒體該做的。作為敬業的媒體人或是自媒體人,不該一味迎合社會的大眾口味,不該成為制造假新聞和標題黨的“興奮者”,沒有原則沒有操守的媒體難以謀求長久發展。
媒體報道中,不可否認的是:中立性和倡導式并存中體現著“客觀性”,媒體的工作應該呈現不同的意見與觀念。
用中國第一調查記者王克勤的話概括:新聞之道,最核心的應是:把人當人,將心比心;說人話,做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