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有人說自己旅游是窮游?
有人說自己是“窮游”,其實“窮游”不“窮”。
“窮游”是當前旅游領域或旅游愛好者中的一個熱詞,據我了解分析,“窮游”并非真正意義上的“窮”著旅游,正如所說,有的經濟條件優越,卻戲稱自己是窮游。其實,旅游跟經濟條件有關系,但并不是必要條件,什么樣的人,什么樣的條件都可以有一次豐富而暢快的旅游,“窮游”是當前一種個性化的旅游方式而已。我覺得,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1.“窮游”是自助游。“窮游”是自己說了算的“自由游”。這種情況在80后甚至90后等年輕一代較為普遍。報旅游團太受拘束,不自由,整個旅游嚴格按導游或旅行社的設定方案來,從衣食住行玩等方方面面都有一個方案,大到去哪個景點、乘什么交通工具,小到吃飯穿衣,甚至上衛生間的時間地點都規定的很細,看似完美,為游客著想,實際上就是一個旅游“套餐”,就像盒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游客沒有任何自由,必須統一行動,想玩的沒玩好,不想玩的被動的玩,根本體會不到旅游的樂趣。更有甚者,旅游界內有些亂象,欺客、宰客、騙客等現象屢見不鮮,導致人們對跟團游越來越失去興趣。因此自助游這種“窮游”方式越來越受歡迎,自己提前在網上做好攻略,自己選擇感興趣的景點,自己選擇時間、路線、出行方式、交通工具等,自己選擇結伴或獨行或網約或偶遇,一切自己說了算,想走就走,想停就停,可看日出夕陽,可品小巷美食,隨心所欲,真正體驗旅游的樂趣。
2.“窮游”是經濟游。所謂“窮游”并不“窮”,一方面有的經濟條件很優越,有豪房有好車,但覺得報團就是在浪費錢,既花錢還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旅游享受,物非所值,還不如自己設計,窮家富路,把錢花在該花的地方;另一方面,確實有一部分人經濟條件不好,年輕人或大學生居多,既想省錢又想得到想要的旅游體驗,欣賞到美麗的風景,于是就算了一筆經濟帳,把報團的錢花在自己出行的開支上,既節省了開支,又玩得自由痛快,經濟又實惠。有的旅游愛好者甚至自備裝備,一個單車,一包行囊,一部手機,甚至自備干糧,就勇敢上路,這是真正的所謂的“窮”游,但在旅游者本身來看,“身”窮但“游”不窮,旅游的目的在于游,而不是物質上的享受,能欣賞一路風景,學習一路文化,感受一路冷暖,本身就是旅游的價值所在。
3.“窮游”是探險游。“窮游”是探索未知、學習文化、挑戰困難和自我的方式。在有些人看來,旅游并不在于去知名景點,擠熱門景區,看名勝古跡,觀名山大川,而是尋求自己未知或鮮為人知的東西,探索自然界的奧秘,或自駕或騎行或徒步,走鄉村穿森林越高山,越是沒有人去或游客很少到達的地方,反而更具有挑戰性,風光在險峰。我出行中就曾遇到過幾次這種情況,尤其是外國友人居多,驢友居多。這種想法的游客,從身體、物質、意志、精神等方面都要接受一定程度的挑戰,但探險的成就感和戰勝困難的勇者風度以及欣賞到別人難以看到的絕美風景,具有非凡的魔力,一直吸引他們勇往直前,大膽“窮游”。
4.“窮游”是深度游。“窮游”是深入目的地的研學游、居住游、體驗游。這部分人為了深入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感受當地文化魅力,或為了欣賞一個地方景物某段時間的變化,比如花開花落、冰川消融、動物繁衍等,比如摩梭人的生活,土家族的習俗,就需要長時間,至少一段時期住下來,深入其中,仔細品味,深度觀察。有的人特別喜歡某地的氣候或風情,分幾次來淺嘗輒止不夠盡興,必須要住上一段時間才感覺過癮。這種情況當然不需要也沒必要住賓館,住農家,吃粗茶淡飯,漫步街頭小巷當然是最好的選擇。有的是干脆找一處民宅住下來,有的則在當地找一份臨時適合自己的工作,半工半游,“勤工儉游”,以工養游,有的利用自媒體掙得一份收入來貼補自己的旅游開支,經歷是一種財富,這樣一定會收獲一般游客得不到的體驗。
5.“窮游”是公益游。這部分人認為“窮游”是奉獻愛心、服務他人和回饋社會的公益游。在一定程度上說,這種旅游是“窮游”,也是“窮游”的延伸,即通過自由行旅游看到很多人還十分貧困,還上不起學,還從未走出大山看到外面的世界,看到很多需要幫助的人和事,所以發自內心地想為社會、為他人、為老少邊窮地區、為失學兒童做點貢獻,盡一份微薄之力,于是采取這種特殊的“窮游”方式,走一路,做一路,奉獻一路。這種旅游與經濟條件無關,有的甚至放棄自己在大城市優越的生活條件和舒適的環境,走上漫漫“窮游”公益路。我覺得,這是人間大愛,是旅游領域的最高境界。
總之,“窮游”不“窮”,只是當前多樣化的價值觀、多元化的生活方式下,旅游領域的一種常態化的表現方式。“窮”的可能是金錢和物質條件,但“富”的是精神享受,這才是旅游的真正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