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歷史上有哪些類似龐氏騙局的經典騙局?
龐氏騙局,簡單來說就是一個項目本身是不賺錢或不怎么賺錢的,而項目負責人卻向投資人允諾巨額的回報,吸引投資人不斷地對項目進行投資。比如這個項目本來一年只能賺取5%的利潤(甚至沒有任何利潤),但項目的負責人卻允諾投資人每年能給到20%的回報。雖然投資項目無法兌現投資人的回報,但項目負責人能夠利用新投資人投進來的錢去還原先投資人的本息,如此反復運作下去,由此制造賺錢的假象從而吸引更多的人對項目進行投資,這種騙局在我國又稱之為“拆東墻補西墻”、“空手套白狼”等。
因為這種騙局在世界上首先由一個叫查爾斯·龐茲的人“發明”,所以便被稱為龐氏騙局。這里我想說的經典“龐氏騙局”,便是美國史上最大的“龐氏騙局”麥道夫案。
▲美國史上最大“龐氏騙局”案的主犯麥道夫
麥道夫案的主角叫伯納德·麥道夫,他的“龐氏騙局”涉案金額高達650億美元,是美國史上歷時最長涉案金額最高的詐騙案,案件曝光后,很多人都認為今后“龐氏騙局”可以改名叫“麥道夫騙局”了,可見麥道夫案影響之大。
要說到這個案件,我們就要從麥道夫的早年經歷說起了。
故事的起點在1959年,當年麥道夫雖然還只是一個大四的學生,但他卻已經開始了自己的證券生涯,只不過他所交易的并不是上市公司的股票,而是“上柜”公司的股票,也就是所謂的店頭市場。店頭市場就是不在證券交易所交易,而是在柜臺交易的公司股票。在麥道夫還是學生的時代,店頭市場已經形成了龐大的規模,但是這些市場比較分散,管理也比較松散,有很多股票標的公司也是剛成立沒多久的公司。
簡單來說店頭市場就是一個交易還沒有上市的公司股票的市場,這樣的市場風險大,但是一旦買中了收益也會超高。拿到我國來說,當年如果有店頭市場,馬云就可以在阿里巴巴剛創業的時候拿著公司的股票到這種市場募集資金。如果你當年能在店頭市場買到阿里巴巴這樣的股票,那么如今的收益也就可想而知了。
▲美國早期交易的“粉紅單”
麥道夫在他岳父開的會計事務所里的一張空桌子上開始了他的證券生涯,他所開的公司拿到我們這里可以理解為券商,也就是買賣股票的地方。當時要開一家證券公司除了要辦齊相關執照外,還有一張“粉紅單”,所謂的“粉紅單”就是每天股票的報價單,在哪個還沒有開始電子交易的年代,“粉紅單”是人們買賣股票最為重要的依據。這種“粉紅單”在當時來說,需要報價局的人員手工收集8000多個公司的報價并整理出來,在印完后幾個小時之內就要送到全美數千家券商的手中,而這張報價單也不是白給的,是要付錢的,每年大約需要460美元的訂閱費用,而這筆錢拿到今天來說相當于4000多美元,這對于剛剛創業的麥道夫來說算是一筆不小的負擔了。于是他便通過撿別人丟掉的前一天的報價單解決了這個問題,當時由于沒有即時報價機制,在報價單印出來的時候很可能股價就已經變動了,所以實際上當時的報價單只能作為一個參考,而上面真正有用的信息是你所看中的股票在市場上有哪些券商在做,其名稱和電話是多少,實際報價還是要打電話過去問才是最準確的,因此買賣股票的時候實際上也不需要所謂的報價單,過期的報價單其實也是可以的。
在拿到報價單以后,麥道夫就開始好好地做他的生意了,不過他的膽子也夠大的,當時的市場有個所謂的妥適性原則,就是作為一家證券公司,不能賣給客戶風險太大的金融產品,即便是出自這個人的自愿也不行,這樣做也是為了保護投資者,維護市場的穩定,但麥道夫完全不在意這點,只要是客戶想買的股票,他都會賣給對方。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投資人買的股票漲了還好,大家皆大歡喜,但是如果跌了呢?麥道夫為了保持投資人的信心,當股價下跌的時候他就會直接拿公司的錢用原價把投資人的股票買回來,借以掩蓋實際上的損失,由于當時的店頭市場透明性不好,所以也就給了麥道夫這樣的操作空間。在做了這番操作后他會告訴投資者,其實股價沒有跌,直接報了一個假的股價給投資者,簡單來說就是用公司的錢填補投資者的虧損,讓人們覺得在他那里投資是穩賺不賠的。
到了1962年的時候,店頭市場開始崩盤,公司的錢已經沒法填補資金的缺口了,在這個緊要關頭,他找岳父借了三萬美金才勉強度過了這個難關,當然為了保持投資者對他的信心,他也從未跟投資人提起過這個事情。
從麥道夫早期的經歷我們就可以知道,他是一個頭腦非常聰明且有著強大心臟的人,撐過了1962年的那次危機之后,他開始變本加厲,擴大了投資規模。這次他還是找了他的岳父幫忙,由岳父幫他介紹投資人,并利用岳父的會計事務所開了個賬戶把資金匯進去,之后再統一交給麥道夫的公司進行投資,在得利后再把錢交給會計師事務所,由會計師事務所按照相應的比例分給投資人。當時投資人在麥道夫哪里投資,不但要付給麥道夫一筆投資費用,還要額外支付給麥道夫岳父公司一筆費用,投資人之所以愿意在麥道夫哪里投資,是因為麥道夫的投資獲利非常穩定,起伏也很小,那麥道夫是怎么辦到的呢?他當時用了一個投機取巧的方法,叫做無風險套利,即利用同一產品在不同市場上短暫的價差賺取其中的利潤。
舉個例子來說,比如麥道夫要購買花旗銀行的股票,按照美國當時的情況,花旗銀行在洛杉磯和紐約的價格都是10元1股,但由于當時的咨詢技術不發達,那么就可能在洛杉磯有了一筆交易記錄,成交價是9美元,但這個消息并沒有馬上傳到紐約,紐約還是10美元的報價,他就乘著這個消息的時間差,趕快從洛杉磯以9美元的價格買入花旗銀行的股票,然后在紐約以10美元的價格賣出,通過這個操作,麥道夫就從中賺取了1美元的價差。這就是當時麥道夫的無風險套利模式,這種模式的秘訣就在于“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就是要快。
這種套利模式只是一種較為低級的方法,還有更為高級的方法就是利用公司的可轉換債權進行套利,或者是買那些還沒有上市就在交易的股票,所謂的預期交易市場也有很多套利空間,不過這樣的套利一般散戶是沒法做到的,因為這樣的套利一般利潤率都非常低,如果散戶這樣做的話,一連串的快速交易中產生的手續費就會把微薄的利潤吃光,而且這種方法最為講究的就是速度,只要隨便一個耽誤,利潤空間就消失了,所以只有真正的金融體系內的人才有辦法做到,因為他們的手續費比散戶少,速度也比散戶快,麥道夫就靠著這樣的無風險套利在市場上賺到了不少錢。
▲電子化交易使麥道夫成為了市場上的改革派,名聲開始打響
隨著證券市場的發展,交易也逐步走向了電子化,麥道夫也逐漸意識到,這是讓他的小公司脫穎而出的好機會,因為原本券商全都靠電話來聯系客戶,而客戶在選擇券商的時候一般都會選擇知名度大的券商,對于小型券商一般都不會注意,而且當時大大小小有幾百家券商,誰會注意到麥道夫的公司呢?而電子化交易就不同了,價格更加公開透明,只要給出的價格好,電腦就可以立即幫投資人找到這家券商購買股票,麥道夫這樣的小型券商就有被關注到的機會了,于是他很快就加入了電子化交易陣營,這也改變了公司的形象,瞬間從無名小公司變成了市場的改革派。
有了電子化交易后,麥道夫的生意開始蒸蒸日上,他開始投入所謂的“第三市場”,第三市場就是把上市公司的股票拿到店頭市場的柜臺上進行交易,之所以要這樣做是因為在交易量很大的時候如果通過公開市場交易的話手續費會很貴,如果轉由柜臺交易的話,手續費會變得很低,這個差別在于交易量越大的時候效果就會越明顯,因為這個情況的出現,第三方市場交易逐步火爆了起來,麥道夫的公司也跟著這股浪潮漸漸提升了在華爾街交易的占有率,并打出了自己的名號,他也因此結識了許多大神級別的投資人,生意變得越來越好。
到了1985年,他開始了一種全新的交易策略,麥道夫稱之為價差套利轉換,這種交易實際上是利用了一種選擇權的交易,選擇權其實就是一種合約,麥道夫可以用低廉的價格購買到這份合約,合約會保證即便未來股價上漲,麥道夫還是可以用合約中所約定的價格來購買這只股票,這就類似于我國證券市場上的權證。比如現在股價是100元,投資人花10元買了一張選擇權合約,合約保證投資人能在一個月之后還是用100元買這張股票。如果一個月后股票漲到了200元,那么投資人就可以用100元的價格買入股票,所以就賺到了200-100元的中間價差,再減掉購買選擇權合約所花費的10元,就賺到了90元。如果一個月后股價下跌,跌到了50元,投資人也可以選擇毀約不進行買賣,如此一來就只是損失了10元而已,避免了當時購買股票會損失50元的情況。
對于賣選擇期權的人來說,其實就是與投資人進行對賭,如果股票漲了,原本能賣200元的股票就只能賣100元,那么損失就是200元減去100元的價差加上10元的選擇權費用,損失了90元。如果跌了就賺了10元的購買選擇權的費用。簡單來說選擇權雖然會稍微減少投資者的利潤,但是也可以確保投資者不會賠太多,賺的時候少賺點,卻增加了安全性。
麥道夫的策略就是先買入許多績優公司的股票,讓他所持有股票的漲跌走勢跟績優股的走勢大致相同,再利用選擇權買賣來減低損失的風險,簡單來說就是麥道夫的資本夠大了,就可以靠廣泛、大量的持有來獲得一個風險較低的操作策略,這是屬于正規、有公信力的一種操作策略,他自認為這個策略是穩贏不輸的,他的公司也在1985年躋身證券業公會的前百大公司,同年還當選了公會理事,雖然他的公司當時規模不大,但他的影響力在日益提升,他也正式登上了證券市場的大聯盟。
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道瓊斯工業指數下跌508點,跌幅22.6%,美股遭遇了市場上罕見的大崩盤,麥道夫也因為這次大崩盤導致投資人失去信心,開始大量地想把投資的錢取回來,麥道夫的公司也面臨著巨大的資金壓力,根據麥道夫所說,這次大崩盤導致的現金壓力就是他日后搞龐氏騙局的根源。
不過麥道夫還是挺過了這次危機,至于怎么過去的,一直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麥道夫開始用新進來投資人的錢去補原本投資人的虧損和提現要求,不過麥道夫否認了這個說法,他說龐氏騙局是之后幾年的事情。
他在1987年股災前投資建設了全新的電子設備,同時他花了大筆資金投資辛辛那提交易所,這個交易所最終成為了全美第一家全電子化交易所,因此麥道夫在業界和主管部門之間達到了名聲的鼎盛,1990年他成為了納斯達克的主席。
聲名大噪后投資者紛紛涌入,大量的投資者都想把錢交給麥道夫投資,但他之前的兩種手法,無風險套利和價差套利轉換策略都有交易數量的上限,績優股只有那么多,每天可交易的量也就那么大,選擇權買賣也有一定數量的限制,這些操作在資金規模不大的時候沒關系,但是資金量太大的時候就沒地方投資了,但麥道夫還是要維持原有的投資回報率,不然投資者就會對自己失去信心,于是麥道夫就想出了一個新的辦法,龐氏騙局。
▲麥道夫騙局暴露后,他被媒體諷刺為了“小丑”
只要大多數投資人不動用賬戶里的錢,再把利潤投入本金的話,他就可以用源源不斷的新資金支付那些少數要求贖回的款項。麥道夫就這樣將整個龐氏騙局維持了將近20年,從1990年一直到他被抓的2008年,我們能看到麥道夫始終維持了一個穩定、可觀、可預期的收益,每年大約10%-12%,這對于投資者來說簡直就是找到了投資的天堂,只要把錢交到麥道夫手里就再也不用擔心虧損的問題,就可以確保收益,便有多少錢就交給他多少錢了。
麥道夫一直對投資者宣稱,他們一直用的是價差套利轉換、買賣選擇權來維持穩定的收益,但是背地里他已經建立起了一個史上最大的龐氏騙局,他甚至還把龐氏騙局操作進一步自動化了,他請了專門的軟件設計師幫他設計出能夠自動生產出數以千計的假對賬單的軟件,投資者收到對賬單之后會以為麥道夫是正常的在投資股票,那只股票獲利多少,全部獲利多少都寫在了上面,清清楚楚,投資人看了非常放心,但這些只是拼湊出來的假資料而已。更有趣的是他還請人設計了一套假的交易軟件,讓外人進來的時候可以看到交易員正在電腦上進行交易的場面,但實際上那個交易員只是在亂敲鍵盤而已。
就這樣麥道夫的龐氏騙局越做越大,到最后連跨國避險資金都把錢放在了麥道夫那里,其中最大的一家就是美地格林威治集團了,根據《華爾街日報》統計,美地格林威治集團直到2008年麥道夫被抓為止,總共投入了75億美元,而麥道夫公司所管理的4800個賬戶,賬面資金高達近650億美元,一夜之間全部蒸發,其中包括了200億美元現金 ,受害者遍布全球,估計有超過300萬人受到了影響,是史上最大的龐氏騙局案。甚至有人說,龐氏騙局以后就干脆改名叫麥道夫騙局算了。
▲監獄中的麥道夫,他被判了150年的有期徒刑,這輩子是出不來了
麥道夫最終承認犯下了11條罪名,全部合計最高可以判處150年有期徒刑,當然法官也知道對于70歲的麥道夫來說,只要判處他超過20年的徒刑就等于是判了他終生監禁了,但是法官認為此案有重大象征意義,因此最后判決全部都以最高刑罰計算,實實在在的判了他150年的有期徒刑。
如今關在獄中的麥道夫會怎么想呢?或許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