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悟空傳改編成電影?
電影版上映了,從成片來看,電影的改編如果基于原著來衡量的話,是很不成功的,因為它基本和原著是兩回事。
但是從電影的故事性來衡量,電影《悟空傳》的改編很大膽,完成得也還算不錯,至少,它是一個合格的商業電影產品。
只是,對于原著粉觀眾而言,電影版《悟空傳》可能會讓人覺得疑惑,甚至情緒激動者會覺得,這部電影和小說并無關系!
這肯定會讓不少原著粉絲不接受,主創們為什么要這樣去改編呢?
我試圖從電影改編的角度,去思考與衡量電影如此做的原因。我首先想到的,是作為讀者的導演郭子健,他個人對《悟空傳》的理解會是怎樣的?在香港文化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他,對內地網絡文化輸出的小說,會否有一些認知上的差異?
在看到導演的一個媒體采訪之后,這些疑問消除了。雖然郭子健導演接觸《悟空傳》的時間略晚(籌拍《西游·降魔》期間看的),但他的感觸卻很深,他感覺書中每一句話都像從他心里跑出來的!
從那時候起,他就想要把這本書拍成電影,并且指定原著作者今何在參與創作。
書迷擔當導演,原著作者擔綱編劇,故事層面應該是可以實現很高還原度的。
但兩位創作者卻有自己的想法,他們不想一味地照搬原著,而是想做一些創新:基于原著小說的人物性格和精神內核,創作一個前傳,講孫悟空還沒有成為齊天大圣時的故事!
好吧,難怪電影看起來和原著關系不大,原來是有這樣一個近乎顛覆的改編!
于書迷而言,難免就會產生類似我前面提及的疑問。但如果基于兩位主創這般的初衷再去看待電影,就會覺得,這部“前傳”故事講得不錯。它是完整的,并且有很大的可續空間,為續集做了很好的鋪墊。
原著作者今何在曾經在采訪中就說過,不同的人會看到不同的悟空:憤怒的悟空,無奈的悟空,自嘲的悟空,絕望的悟空,深情的悟空?!耙驗槲移鋵嵵皇窃趯懸粋€人,一個普通人。人們都會從這只猴子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也正是因為今何在寫了一個“人化”的孫悟空,才深受那么多讀者的喜歡。
郭子健有著自己的理解,他看到的悟空是什么樣子,反映到電影里就會是什么樣子。通過電影我們不難看到,導演抓住了《悟空傳》小說的一個重要的精神內核,就是那股不受約束、追逐自由、敢于挑戰的“悟空精神”。如此,才會讓一個幾乎重寫的《悟空傳》故事,照樣能讓人看得很燃、很熱血甚至很感動。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到的是,小說《悟空傳》本身并不具備太強的電影改編基礎。
它最吸引人的,是今何在那種對典型化、臉譜化的角色形象所做的顛覆式的轉化。在他筆下的《西游記》主要人物們,不再只有正義和英雄,而是會有一些人性沖突的“反類型”的元素存在。
這極大地增加了讀者對人性、生命、信仰、價值等哲學命題的認知與理解。尤其是悟空那種挑戰神權、反對制度約束的性格色彩,讓人們倍感熱血沸騰。
而小說對愛情的著墨,也讓《悟空傳》變得更加全面且世俗。他們不再是有道德戒律嚴格約束的“圣徒”,而是有七情六欲甚至愛得死去活來的“凡人”。小白龍對唐僧的愛,阿紫對悟空的愛,八戒對阿月的愛,都被今何在寫得分外感人,甚至刻骨銘心。
但這樣的小說其實很不好改編,因為它太意識流,太散文化,關鍵是,小說《悟空傳》的敘事本身就很跳躍,時間線一會兒在500年前,一會兒在500年后,充滿大量的拼貼和閃回,且格外強調“因果”,一旦不夠專注,就很可能陷入一種“亂境”。
從這個角度再去看郭子健和今何在對故事的調整,就比較好理解了。整體看來,導演對電影故事的處理很標準,既很好延續了小說里頭那種熱血的精神內核,又繼承了小說對愛情的表達。各個角色的性格特征也非常鮮明,每一個人物都得到了影像表達的照應。
PS:文字為作者原創,圖片均源于網絡,歡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