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農村不再是年輕人心靈的歸宿二?
再來說說人勤手巧這一點。那就算是在農村定居的基本功了。你在城里你五谷不分,你不會做飯你不會洗衣服啥的,其實這些都沒關系,都可以解決,但是農村你要是這些不會,唉,就很難過了啊。哪怕是我在雪峰山里露營過的省級貧困村,我看到他們每一個房子里面的柴房,里面的柴火都是堆得整整齊齊地。菜地里和田里的農作物都是長的板板整整的。這看起來是好看,但是背后需要的是大量的時間精力去打理,需要非常勤快的。因為直接靠土地來謀生的人是粘在土地上的啊。在城市只要上個班就可以活下去啦,哪怕是帶薪水摸魚,那也不影響,但是在農村是沒有辦法摸魚的。你得開荒你得耕地,你得插秧你得去蟲你得摘葉,你還得挑著糞桶去施肥,你得趁著好天氣來搶收。你還得打谷子,這還只是運氣好。如果遇到暴雨或者像今年這種超級大旱啊這個季節。哇那你天天要去澆水,那那個澆水澆的都是心理崩潰的。要面對的麻煩事情特別特別的多。沒有想象中的泡上一杯綠茶在夕陽時分翻開名著《瓦爾登湖》啊。更多的是連你的雨鞋上,褲腳上的黃土都沒有心思去弄掉。哪怕是在農閑時分也是沒有辦法去歇息的,要不斷的去修修補補家里的那些東西啊。去不斷地想該讓這些農田啊這個菜的呀種的更好。所以在農村里面基本上都是要有一雙巧手。什么都會做什么都會整都會去修。不然你什么都要靠別人,那代價可大了。所以說傳統意義上農村的凋敝是不可避免的不可逆轉的。哪怕現在提到農村也是新農村。真的是別被那些自媒體博主拍的農村生活給欺騙了。你只看到了他拍的田園詩歌,但是鳥語花香的美景背后,那時零碎的一地雞毛呀。炊煙裊裊的詩意之下,隱藏著巨大的生存焦慮。人勤快心思穩基本上在農村靠自己就可以活下去了。
但是要活得滋潤,真正容入本地的鄉土環境中去,就必須要面臨人情社交這一塊呀。我覺得有點刺骨啊但這都是很真實的。包括我自己也經歷了很多,農村的人情社交和城市的差不多,本質上還是個人利益問題啊。在城市的資源多啦,你的一個需求有好幾個方案可以解決的,大家不會把事情做得很絕很露骨,都留有后路。但是在農村這樣的一個鼻塞的空間里,社會資源本身就非常的匱乏,各種你根本想不到的資源爭奪和需求爭奪。就比如說農村的老人被接到城里來居住了,那么鄉下空置的房子院子很可能被鄰居用來堆雜物,就連屋頂上的瓦片都有可能被別人拿走。聽著很可笑很荒謬,但這都是農村實實在在發生的事情。這爭奪資源還算是比較可以理解的,而背后說風涼話的,使絆的,卻會給人帶來巨大麻煩。就好比農村里養魚,要是養不好那沒沒關系,一旦你養好了,掙錢了,那各種問題就來了,被偷被毒,總之麻煩隨之而來。這些在大城市里根本看不上的東西,在小鄉村里都是爭奪的對象。沒有利益的往來大家都可以是相親相愛。一旦不平衡,那啥啥都出來了。所以這一關很多人包括我在內心理上都是邁不過去的。因為你想要從容地去應對這些雞毛蒜皮的拉拉扯扯,就必須要嘴甜心狠。
嘴甜心狠,就不展開說了,因為這個不太適合放到臺面上來說。其實有一本書啊我覺得挺合適的,就是民國的那個叫李澤厚寫的那本書啊《厚黑學》。當然這些都是比較極端的啊。可能有也可能沒有。可能多也可能少,大部分的農村生活,還是寧靜平和的。大家呢都是各自管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最后一點啊,就是做事硬。說話可以軟,但是做事必須硬。也就是說,你該是什么計劃就按什么計劃來,你該是什么想法你就嚴格地貫徹下去。別在關鍵的問題上后悔啊。不然很難在農村立足。就像在農村交朋友,不排除有人可以和七老八十的老頭老太太談笑風生呢,但大部分的年輕人還是只和年輕人玩啊,他們才是真正的共同利益圈層。社交網絡是可以解決一部分交朋友問題,但是現實生活中要是完全缺乏,那是鐵定不行的。而現實是農村的年輕人鳳毛麟角少之又少。這可不是隨便養養貓養養狗可以解決的。再有父母這一關,就算父母同意你到農村去定居,你也必須得考慮考慮他們未來的養老問題吧。哪怕他們自己準備好了養老金,那又是另外一個問題了。在農村說實話農村的配套設施和縣城相比都差一大截,根本無法滿足現在,也當然滿足不了以后的養老就醫需求。而下一代的教育,撫養問題這些都是必須要考慮好,想好了還不能后悔。一旦后悔那就待不下去到頭來還是得回到城里來,那這樣就兩頭落空了。所以我覺得在自己沒有完全想好要什么之前,貿然回農村定居啊,這是非常不現實的。你要是心情不好,想透口氣散散心換個環境,那倒是可以騎著車或者開著車到村子里去溜達溜達。也可以像自媒體人一樣到農村租個小院子,住一段時間,換個環境換個心情。但是我們千萬不可把農村當做一個心靈的故鄉,溫暖的港灣,自由的沃土,心靈的避難所。
這些在魯迅的文章《故鄉》以及《少年閏土》當中啊都早就已經深刻的闡明了。
最后啊,借用尼采的一句話結束吧,當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么而活,知道自己真的想要什么,那他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