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家鄉有哪些東西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從民俗到傳統技藝,從音樂、戲曲到舞蹈……嘉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涉及眾多領域,包括馳名中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嘉定竹刻、徐行草編工藝、上海道教音樂、南翔小籠饅頭制作技藝等。嘉定都有哪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呢?今天小嘉來給你解答了。
到目前為止,嘉定共有26個非遺項目,其中國家級項目4個、市級項目7個、區級項目15個。
嘉定的這些非遺項目
你知道幾個?
快跟小嘉來詳細了解一下吧
↓↓
國家級項目傳統美術——嘉定竹刻藝術
嘉定竹刻有近500年的悠久歷史,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高度的審美價值。嘉定竹人以刀為工具,以竹子為載體,將書、畫、詩、文、印諸藝術融為一體,賦予竹子以新的生命,作品有淡淡的書卷氣和金石味,風雅絕俗。嘉定竹刻的樣式有以竹筒和竹片制成的筆筒、插屏等;還有以竹根刻成的人物、山水、草木、走獸等。嘉定竹刻由淺刻、深刻、薄地陽文、淺浮雕、深浮雕、透雕、圓刻等十余種基本技法,有明顯的地域性和鮮明的原創性。
嘉定竹刻入選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傳統技藝——徐行草編工藝
徐行草編是嘉定最有代表性的工藝品之一,具有深厚文化內涵和高度的審美價值。徐行草編有千余年的悠久歷史,是一份極其寶貴的歷史遺產。具有明顯的原創性和鮮明的地域性,徐行也因此有“草編之鄉”的美譽。
徐行先民利用黃草桿莖編織成玲瓏精致的生活用品,綴以色彩鮮艷的花紋圖案,精細美觀,輕巧方便,成為一方名產,且飲譽中外。徐行草編品種多樣,式樣新穎,色彩豐富,工藝精致,具有民族特色。草編制品有拎包、果盆、杯套、盆墊、拖鞋等等,充滿鄉土氣息,兼具手工織品的自然美、藝術美和實用價值,又是工藝制品,亦是自然環保產品。
徐行草編入選我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傳統音樂——上海道教音樂
道教音樂是一種寶貴的民間音樂文化,具有濃郁的地域色彩,對了解當地農村文化和生活習性以及社會發展的軌跡具有重要作用。
嘉定道教音樂作為上海道教音樂的分支,入選我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嘉定區“石家道士傳人”石季通在2009年4月被批準為國家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傳統技藝——南翔小籠饅頭制作工藝
南翔小籠傳承至今有一百多年歷史,南翔小籠味道鮮美、膾炙人口,是一份寶貴的美食文化遺產。南翔小籠每兩面粉制作10只饅頭,每只加餡3錢,折褶14個以上,形成皮薄、汁鮮、肉嫩、餡豐的特點。解放后南翔小籠饅頭打入國際市場,在日本、新加坡等國家開設南翔小籠饅頭店,從此走出國門,南翔小籠饅頭聞名中外。
南翔小籠饅頭制作工藝入選我國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市級項目傳統音樂——江南絲竹
嘉定地區江南絲竹音樂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二百七十年前已經盛行。江南絲竹音樂是民間音樂愛好者自愿結集的樂隊,演奏具有濃郁地方特色和鄉土氣息的音樂,抒發和反映了江南人民溫柔優雅的性格和對家鄉山清水秀景色的贊美。江南絲竹盛行于蘇南、浙西一帶,而嘉定地區的江南絲竹以其自身的特色成為本地區的重要樂種之一。
江南絲竹入選上海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
傳統技藝——馬陸篾竹編織工藝
馬陸篾竹編織源于明末清初,為嘉定一宗特產工藝品,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竹編工藝品編織精致、小巧玲瓏,美觀秀麗、惟妙惟肖。品種除日常生產、生活用品外,還有具有工藝價值的花籃、擺設、玩具等百余種。由于馬陸竹編工藝精湛,式樣美觀,圖案造型富有民族特色,一度遠銷埃及、捷克、意大利、瑞典等國。
馬陸篾竹編織制作工藝入選上海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
傳統技藝——安亭藥斑布印染工藝
安亭藥斑布誕生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創始者為安亭歸氏人士,因此,安亭藥斑布又稱“歸氏藥斑布”,是當時安亭最盛名遠揚的紡織產品。藥灰是藥斑布生產工藝中最重要的輔料,具有附著力強、干時不易脫落、清洗方便等特點。藥斑布圖案鮮艷亮麗,具有防蛀、防霉等功效,長期儲存不褪色、不霉變。
安亭藥斑布入選上海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
傳統技藝——郁金香酒釀造工藝
《郁金香酒》是嘉定名特產之一,已有三百多年歷史。郁金香酒原為民間私釀,酒質清香沉郁、栗色透明、醇厚甘甜,酒中清雅的藥香醇厚芬芳。該酒的特點是:口味獨特、營養豐富,飲后還具有潤氣開胃、補腎強身、舒筋活血、通便去濕的獨特功效。民國二十六年(1937)郁金香酒在德國“萊比錫博覽會”上獲得國際金質獎。
郁金香酒釀造工藝入選上海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
傳統習俗——小青龍舞龍會
龍是中國傳統的吉祥物,嘉定人民為了寄托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元宵節期間興起賽龍舟的活動,小青龍舞龍會便是由“東門之小青龍”改良而來。舞龍時間以夜晚為主,元宵夜,街巷張燈結彩,龍燈游街穿巷,敲鑼打鼓,熱鬧非凡。整個村莊被色彩絢麗的龍燈縈繞著,分外美麗,頗具年味。
小青龍舞龍會入選上海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
傳統技藝——江橋白切羊肉加工技藝
江橋地區水草豐盛,解放前當地居民幾乎家家都養羊,江橋因之被稱為“湖羊之鄉”。江橋羊肉傳人朱家烹飪的羊肉口味獨特,因地處江橋,久而久之稱為“江橋羊肉”。江橋羊肉第四代傳人朱冬明不但掌握祖傳技藝不走樣,又經他反復推敲,發展了炒、烤、煎、煲、湯,在眾多的羊肉中獨領風騷,名響四方。
江橋白切羊肉加工技藝入選上海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
傳統技藝——精制花茶制作技藝
精制花茶制作技藝起源于南宋,是目前滬上僅存的茶葉加工手工藝技能遺產瑰寶。
精制花茶制作技藝秉承“錫甑火蒸,旁置竅甑,以器貯液,以葉漬香,其花露盡矣。”提香譜訣,結合上海近代花草提香技術,以“拼”“提”“蒸”“裹”“扎”“矸”“解”“檢”“包”等工序,對傳統葉茶進行提香精制。精制花茶制作技藝適合制作中國傳統的各類花茶精茶,從其取香功能來分,可以分為桂香精茶、玫瑰精茶、菊香精茶、薄荷精茶、茉莉精茶等;也可以各種植物花香混搭;使用這一技藝,還可以制作濃香型茶。
精制花茶制作技藝入選上海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
區級項目傳統戲曲——嘉定錫劇
嘉定錫劇是我們嘉定地區廣為流傳的傳統劇種,在眾多的錫劇樣式中,嘉定錫劇別具一格,與眾不同。嘉定錫劇唱腔高亢、嘹亮,發聲渾厚、遒勁,抒情流暢、圓潤。嘉定錫劇除唱腔頗具特色外,兼以做功見長,吸收了中國京劇、昆劇中的武打動作,尤為精彩。
嘉定錫劇入選嘉定區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
傳統體育——石擔石鎖
石擔石鎖是南翔鎮的傳統體育項目,最初石擔石鎖流傳于南翔的窯村,如今石擔石鎖的訓練者已經覆蓋了全鎮,經常在鎮運動會及各類區級大型活動上表演。石擔石鎖粗獷古樸但又內涵豐富,充分展示了農民健身體育活動的獨特魅力。
石擔石鎖入選嘉定區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
傳統舞蹈——茶擔舞
茶擔舞是嘉定城鄉茶擔職業者按各自的基本條件和各地的風俗習慣創造發展而成的一種民間舞蹈,誕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是民間婚嫁迎親喜慶場合慶賀慶節目。舞蹈表演了敬老愛幼,相敬如賓的傳統美德,也是當地的民風和生活喜慶的折射,同時也反映了當地的風俗習慣。
茶擔舞入選嘉定區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
傳統舞蹈——荷花燈舞
荷花燈舞是一種道教職業者在祭典儀式上的祭祀性法事舞蹈,是道士根據當地風俗習慣,制作發展而成的一種宗教信仰舞蹈。荷花燈舞誕生至今已有三百多年,主要分布于嘉定、太倉、青浦一帶,作為信仰宗教者對“神靈”的尊崇和頌揚。荷花燈舞反映了這一段歷史,對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認識,有其獨特的作用。
荷花燈舞入選嘉定區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
傳統體育——徐行風箏
徐行風箏是嘉定具有代表性的工藝品之一,徐行風箏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高度的審美價值。歷代從事扎制風箏的藝人都是來自民間的平民百姓,作品既有欣賞價值,更有一定的工藝價值,徐行風箏將濃郁的鄉土風情、流動的生活氣息、柔美的詩情畫意融為一體,具有無可替代的藝術價值。
徐行風箏入選嘉定區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
傳統曲藝——黃渡滬書
滬書是用當地人民喜歡和熟悉的用地方語言創作和演講的一種文藝形式,滬書在上海郊區流傳甚廣,在黃渡尤為突出,黃渡滬書作為一種文藝表演形式深受黃渡人民的鐘情和喜愛。
滬書創作和演講在黃渡源遠流長,有著良好的傳統和堅實的基礎,群眾的參與面廣,普及率非常高。黃震良創作和演講的滬書很有份量,多次代表上海參加曲藝類評比獲獎。
黃渡滬書入選嘉定區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
傳統習俗——嘉定傳統龍舟賽會
嘉定傳統龍舟賽會始于明代,嘉定的地理環境、河道的特殊狀況等因素,形成了嘉定龍舟具有獨特型態和制造技藝、獨特的賽會方式和獨特的競技特點。表演形式豐富多樣、聲勢場面甚為壯觀,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
嘉定傳統龍舟賽會入選嘉定區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
傳統體育——嘉定傳統游戲
嘉定傳統游戲起源很早,曾有近百種,都曾經是古時人們廣泛參與過的,有地域性、時代性、趣味性的特點。人們通過各種游戲,動手動腦,互結友誼。同時嘉定傳統游戲對于促進身體平衡、手眼心法步的協調乃至語言能力都有積極的幫助。
嘉定傳統游戲入選嘉定區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
傳統技藝——嘉定盆景(盆樹)技藝
嘉定盆景側重于盆樹栽培,以模仿著名畫家的畫意而聞名,至今已有400余年的歷史。以盆樹為主要栽培對象、通過剪扎糾型等手段,綴以小石、小巧模型,將山水美景濃縮與盆景,通過盆景展現出濃濃的詩情畫意。
嘉定盆景(盆樹)技藝入選嘉定區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
傳統技藝——徐行蒸糕
徐行蒸糕是江南水鄉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前,郊區鄉村和集鎮上普遍存在的年俗習慣;歷史悠久,可追朔至南宋時期。當地衙門為討好皇上,把各鄉鎮最好的民間食品集中展示。最后選為最富有吉祥如意的米粉糕,做成圓形狀,呈上朝廷。那終日品嘗山珍海味的皇帝一嘗到如此香甜可口、韌勁十足又不沾牙不傷舌的好食品,頓時歡心大開,下圣旨作為過年的貢品,每年春節前進貢。自此以后,蒸糕在民間大為流傳,一直流傳于當代。民間也出現了好多蒸糕高手,為人們送去一份份過年的傳統技藝和祝福。
徐行蒸糕入選嘉定區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
傳統技藝——嘉定捏作
“捏作”起源于人類文明之初,至明清已大規模運用,并盛行至今?!澳笞鳌奔妓囀羌袼堋⒗L畫、泥塑于一身;主要材料有:石灰、磚瓦、稻草等,到了近現代,也采用鋼筋、水泥等現代建筑用材;青、灰、黑、白等為其主要色調。“捏作”技藝的產生,最初是出于美化建筑的需要,故而大多存在于古建筑的屋頂、戧角、影壁、牌樓……,其圖案或飛禽、或走獸、或花卉、或蟲魚。之后,隨著歷史的沿革,受中國文化特有的天文、地理、政治、人文等文化理念的影響,逐漸加入了一些特定的文化元素。故而,它的作用,已不僅僅為修飾和美化建筑物,而今,它的主要用途已經隨著時代的進步而走進歷史,但它的存在又為我們提供了中國古代建筑裝飾、等級制度、禮儀宗教、藝術欣賞等諸多領域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
嘉定捏作入選嘉定區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
傳統技藝——古琴制作
古琴是中國特有的民族樂器,又稱“琴”、“瑤琴”、“七弦琴”。已有三千年以上的悠久的歷史淵源,屬于八音中的絲,音色深沉,余音悠遠;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文化內涵,是中國的符號與代表。斫琴,也就是古琴制作。歷代文人不僅把彈琴作為修身的重要途徑,同時對古琴的音色、琴形、琴質、漆藝都有非常高的要求。一張上好的古琴,不僅音色要好,還要形制好,漆藝好,往往可遇不可求。唐代雷威是一位公認的斫琴高手,他寫道:“選良材,用意深,五百年,有正音”,是對斫琴技藝一個最好的詮釋。也就是說,選擇好的制琴材料,用心的制作,越是制作精良流傳久遠的古琴,聲音越是平和中正。古琴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千百年來一直是中國古代文人所鐘愛的器物,“和雅”、“清淡”是琴樂追求的審美情趣,“味外之旨、韻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樂深遠意境的精髓所在。
古琴制作入選嘉定區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
傳統技藝——羅漢菜制作技藝
羅漢菜采用獨特工藝腌制,風味鮮美,保留相當高的營養價值,富含蛋白質、多酚、氨基酸、黃酮等多種礦物質,不添加防腐劑,食用安全健康,是人民喜愛的一種菜肴。同時它也有很高的藥用價值,《神農本草經》、《救荒本草》、《滇南本草》、《中藥大辭典》中均有記載:性微溫,味辛,具有清肝明目、和中解毒之功能,用于治療目赤腫痛,消化不良等病癥。羅漢菜至今已有百年歷史,其腌制技藝經過五代人薪火相傳,再加上近年來專業科技人員的研究、總結和提煉,已是嘉定地區美食制作技藝的寶貴文化遺產。
羅漢菜制作技藝入選嘉定區第七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
傳統醫藥——陳氏兒科療法
陳氏兒科發軔于清末的青浦華新蔣氏世醫。陳氏兒科創始人陳叔達師從蔣氏四世醫蔣明華之徒金文彬學習兒科。1942年回嘉定行醫,從事中醫兒科臨床七十余載,治療病人數十萬,業務極盛,著有《中醫兒科心傳》《陳氏兒科心傳》等著作,并廣收門徒,傳其醫業。
陳氏兒科擅用“通、清、調”三法分層治療多種兒科疾病。陳叔達創制出多個丸散制劑,方便患兒服用?!瓣愂蟽嚎啤眰魅隋X正修、陶紅目前均就職于嘉定區中醫醫院。目前嘉定區中醫醫院成立了錢正修、陶紅中醫工作室,擅長治療小兒咳喘、小兒厭食癥、嬰幼兒腹瀉、性早熟、過敏性紫癜等小兒疾病。
陳氏兒科療法入選嘉定區第七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
傳統醫藥——鄭氏婦科療法
鄭氏婦科,祖籍河南開封,乃周宣王弟友(鄭桓公)之裔,宋建炎三年(1129)定居昆山,專精女科,后裔累世業醫,迄今已有近八百年歷史。鄭氏女科之裔鄭镕乾隆中僑寓嘉定婁塘,以奇經八脈治病,醫效顯著。其后代中24代鄭鶴書、25代鄭俊伯、鄭印川、26代鄭友仁、27代鄭志潔在嘉定及周邊享有盛譽。鄭氏婦科后代總結整理相關經驗,著有《鄭氏女科八十二法》、《鄭友仁醫案》等著作。
鄭氏婦科擅長以調理臟腑平衡陰陽補益氣血治療各類婦科疾病。目前嘉定區中醫醫院成立了鄭志潔中醫工作室通過師承方式繼承和發揚鄭氏婦科。
鄭氏婦科療法入選嘉定區第七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