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缺少娛樂和關愛?
留守老人的基本特點和問題
1、勞動強度大,子女關心少,缺乏親情溫暖。村里的留守老人中大多從事農業生產,有的70歲以上仍然從事體力勞動,勞動強度大。由于子女不在身邊,許多農活都要自己干,還要飼養家畜家禽。到了農忙季節,身心更加疲憊,加之子女外出時間長,對老人有的逢年過節問候一聲,有的只有在困難情況下才想起老人,老人身心備受冷落。
2、經濟狀況差。目前農村老人除部分享受低保、領取養老保險金、高齡補貼外,絕大部分經濟收入微薄,沒有根本的保障。加之留守老人體弱患病者較為普遍,很多老人“生不起病、拿不起藥、有病不醫”,“小病扛、大病捱”仍是多數老人的選擇。
3、缺乏精神慰藉,生活寂寞。留守老人大多除身體上勞累、經濟拮據外,心里一直牽掛在外的兒女,但因與子女見面少,內心深感孤獨。家庭養老是當前農村的普遍養老方式,隨著子女紛紛外出務工,一旦家庭“空巢化”后,家庭養老功能就被弱化,留守老人便備嘗孤獨寂寞之苦。
4、“留守老人”的贍養問題無保障。“留守老人”陷入生活上無人照管、生病時無人尋醫侍藥、有困難無人可幫的窘境,安全隱患多。在走訪中我們了解到,中山澗鎮長渠村的張俊芳老人,76歲,老伴去世后,兒子在外打工,獨自一人生活。她患有心臟病、高血壓,平時無人照料,隨時都有犯病的危險,看了實在令人心寒。寧條梁鎮廟畔村的留守老人姚子華,68歲,老伴、兒子相繼去世后,兒媳、孫子外出打工,老人獨自生活,自身還患有子宮癌,不定哪天“駕鶴西游”。這些留守老人的養老問題,缺乏基本的保障。
對于農村留守老人的問題我們建議:
第一,強化家庭養老功能。要做好《困難老年人都參加進來,保證老年人衣食住行基本無憂。其次是開展農村養老保險試點,對農村輕壯年勞動力每年個人出一部分錢,然后各級政府補助一部分,籌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
第二,興辦農村養老福利事業,走家庭化養老與社會化養老相結合之路。有條件的地方,可由鄉、村組織牽頭,通過多渠道集資興辦養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等,并逐步將農村老年人福利事業引向市場,對于年齡較大的“空巢老人”,可以考慮由其子女出部分錢,加上政府補貼,搬進老年公寓,進行社會化養老。建立村級老年活動中心,豐富老年人的業余文化生活,減少孤獨感。
留守兒童的基本特點和問題
1、缺乏親情關愛影響身心健康。據調查,有的父母外出打工很少回家,只能偶爾與孩子電話聯系,子女缺乏父母關愛,內心空虛。有的孩子性情孤僻,逆反心理強。再者由于父母不在身邊,營養跟不上,又是長身體時期,便導致了他們的身心成長明顯不如在父母監護下的兒童健康。
2、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嚴重缺失。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監護人的能力低。作為主要監護人的祖輩大都文化程度低,思想觀念落后,與孩子存在代溝。監護人有的要干農活維持生活,有的體弱多病無能力監護孩子,有的同時照看幾個孫輩,根本沒有精力教育孩子,加之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孩子幾近放任自流,缺少道德上的教育引導。二是家長的價值取向偏差。很多務工族因長期在外,無法照顧孩子而產生負疚感,大多采取“金錢+放任”的方式來補償,偶爾打電話,大多只過問孩子的學習情況,而對孩子的行為習慣、倫理道德、法紀行為關注甚少,致使孩子好逸惡勞、奢侈浪費、擺闊氣,產生“拜金主義”等思想。
3、農村學校辦學條件差,孩子們得不到良好教育。近年來,農村中小學寄宿條件雖然有所改善,但仍有部分學校條件較差,師資配備也遠不如城里學校,加上學生人數少,教師沒信心,久而久之,學生受不到良好教育,思想品德和文化課滑坡就成了必然。
4、留守兒童的安全缺乏必要的保障。大多數留守兒童的監護人是祖輩,他們年紀大,精力不足,普遍缺乏安全防護的意識和能力,也沒有有效的防范措施。孩子在學校一般不會出現什么問題,但缺乏安全教育,以致留守兒童傷害別人或被別人傷害、溺水、觸電、打斗、摔傷等意外傷亡事件時有發生。
對于農村留守兒童我們建議:
1、加大對留守兒童的心理疏導。第一,淡化“留守兒童”觀念。社會在關注和關愛留守兒童時,要采取“潤物細無聲”的方法,比如在農村學校要多開展各類交流互動活動,特別是利用各種節假日在農村要多舉辦一些歌誦親情、感恩生活、人格教育、安全常識等方面的娛樂活動,由政府各個職能部門和社會組織共同參與,構建一個有利于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大環境。第二,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關愛和治療。各政府職能部門應組織教育學和心理學方面的專家,對留守兒童進行切實可行的、科學的心理介入和疏導的措施,避免關愛工作的盲目性和隨意性。
2、充分發揮學校在留守兒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學校肩負著未成年人教育的主要任務,教育部門應該注意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一是要著力加大對貧困村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和投入力度,改善辦學條件、寄宿設施和容納能力;二是要充實農村教師隊伍,提高農村教師心理疏導能力并確定專門教師負責留守學生心理輔導工作;三是鼓勵兒童跟隨父母就近入學,加強家庭管理。
3、引導農村家長強化家庭教育責任和義務。一是強化農村家長的責任意識。利用媒體,在農村加大對留守兒童現狀及個案的宣傳,提升農村家長的責任感,鼓勵他們盡量把孩子留在身邊。二是利用農忙或者春節務工人員集中返鄉的黃金時節,由村委會聯合鎮村學校召開留守兒童家長會,要求父母加強與孩子的聯系,多回家看看孩子。三是學校要與留守兒童家長建立聯系平臺。與留守兒童家長、監護人互留電話,經常家訪,經常交換教育孩子的意見。
4、加大社會各界對留守兒童的關心和幫助。一是在政策層面上給予支持,為解決留守兒童問題出臺一些舉措。比如:可指導縣城各學校降低入學的戶籍、成績、費用等門檻,讓務工人員的孩子能夠享受跟隨父母外出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二是加大關愛留守兒童志愿者隊伍建設,可由關工委牽頭,發動退休的老干部、老教師、老職工等參與這項工作。我們特別建議,各鎮黨委鎮政府應指定一名領導,專門負責“三留守”人群的管理,并由縣上將此作為考核內容。
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是當前我國社會轉型時期出現的一個普遍社會現象,必將持續較長時間,有其合理積極因素,也因此會引發一系列家庭、社會問題,社會輿論要給予高度關注,要正確認識,加強引導,充分發揮外出務工人員帶來的積極因素,抑制因此而產生的消極因素,引導外出務工人員對子女、妻子、父母的監護、關愛、贍養責任,正確處理打工致富與家庭的關系。要教育留守人員,立足現實,增強信心,自立自強,在留守中創造出不凡業績。積極整合社會資源,凝聚民智民財為“留守人員”提供更多的幫助,為“留守人員”解決實際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