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珠海一姑娘離職后被欠薪?
近日一則珠海一姑娘離職后被欠薪,朋友圈罵老板“不要臉”被告上法庭的新聞引起熱議,然而判決也很有意思,法院一審認定,原告王萍認為,被告將雙方聊天內容公開在被告的朋友圈,并使用了“不要臉、貪錢”等具有明顯攻擊性的語言對原告進行人身攻擊。但被告吳小姐辭職后被公司拖欠工資是事實,被告通過微信向公司的部門主管及負責人追討欠薪,屬于合理訴求。法院:一審駁回,認為不構成名譽侵權。
在互聯網社交媒體日益發達的今天,這不僅僅是簡單的勞動糾紛事件,也提醒我們需要時刻注意在虛擬社交中需要注意規范個人的言行,注意維權的方式和方法,把握一定的度,以免自己觸碰法律,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下面我進行具體的分析:
第一,勞動雙方關系中,一般職工處于弱勢地位,在既定雇傭關系中員工付出勞動會難以取得報酬的情況,比如臨近年關各地頻發的農民工討薪事件,同樣本次事件中的吳小姐也是處于弱勢地位,面對公司的拒不支付她也是無奈的,只能通過自己的朋友圈進行譴責,試圖引起他人的注意,我們可以把這種現象理解為弱者不得以的反擊。
第二,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代,觀點和事件曝光的場景日益多元化。在傳統媒體時代,農民工討薪可能會找到報社或者電視臺,讓他們幫助曝光以求得廣泛關注,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促進問題的解決。然而在人人都是麥克風的自媒體時代,吳小姐的做法并不失為一種好的策略,而且朋友圈作為封閉聯系緊密的小場景,是可以直接觸達相關人員的,比如吳小姐曾經一起工作的同事和領導。
第三,網絡上的言論自由就像一把雙刃劍,我們必須認識到自由有度,需要在合理的范圍運用適當的方式,發表看法,解決問題。2011年2月11日文化部審議通過的《互聯網文化管理暫行規定》規定,互聯網文化單位提供的文化產品,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的,互聯網文化單位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而公民雖然享有《憲法》規定的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等自由的權利,同時也應該履行相關義務,由此可以得知,作為平臺的微信朋友圈和作為公民的吳小姐都必須把握適度原則,不能發出影響惡劣的言論,否則必會受到法律制裁。
自媒體是公民通過數字科技與世界相聯,分享自我真實看法、自身新聞的一種途徑。呈現出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特點,以現代化、電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數或者特定的單個人進行信息傳遞,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更應該學會趨利避害,用新媒體手段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讓新媒體更好的服務于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