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是什么樣的?
你好,我是鄉村李大大,希望采納,謝謝
農民對新農村的認識大多都是簡單一兩句話的描述,針對非常具體的某一個或兩個方面。通過對農民的回答進行整理和分析后發現,當前農民對新農村的認識主要集中在房屋規劃與改造、農民生活條件的改善、村莊環境的改善等“生活寬裕”和“村容整潔”兩個方面,其次是“生產發展”中生產條件的改善。總體來看,農民對新農村的認識中極少涉及“鄉風文明”與“管理民主”的相關內容。
(1)住房條件的改善。調查發現,提及新農村,很多農民首先便想到了房屋建設與改造。回答此題的420位農民中,有116人都提到了“房屋”、“住房”、“樓房”、“平房”、“小區”等與房屋相關的名詞,所占比例為27.6%。其中絕大部分農民都把新農村等同于建設新房屋,相當一部分人認為就是建小區、建樓房。在這些農民的理解中,新農村被描繪成“規范化、小區一樣的成排房屋建設”;“把房屋都集中,蓋像城市一樣的房子”;“農民住上小洋樓”等。由于很多農民對新農村的理解就是新房屋,因此,也有少數農民表達了他們對住樓房、建新屋的擔憂,擔心“住樓房需要7、8萬元,哪有這么多錢?”或“樓房不適合養豬、養雞”等。農民之所以會把新農村與新房屋相聯系,“新農村建設”字面意思的誤導是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而電視等媒體對農民住樓房、住別墅的宣傳,以及當前很多地方政府“拆舊房、建新房”的錯誤做法也是導致農民走入建房誤區的重要因素。
中國新農村
(2)生活條件的改善。對于什么是新農村,很多農民的直觀感受就是生活條件的改善。但是,生活條件改善的標準是什么呢?有相當一部分農民認為生活應該達到小康水平。據統計,有33位農民(占7.9%)在回答中都提到了“小康”一詞,但對小康的具體標準卻并不清楚。從很多農民的回答中可以歸納出,新農村中農民的生活條件應該是家用電器齊備、“農民吃住沒有負擔、想買什么都能夠買得起”;“手頭零花錢多了”;“看得起病”;“孩子念書不缺錢”;“有錢交電費、有錢交水費”;“吃的不缺、穿的不缺、花的不缺”等,另外也有部分農民提到,新農村不僅要解決水、電的供應與收費問題,在其他方面也應該和城市一樣,如吃住的地方、娛樂的場所、生活治安都要與城市一樣,甚至“每家每戶基本都有小車”。
(3)村莊環境的改善。村莊環境改善是農民提到頻率非常高的一個內容,并且回答大多都集中在道路硬化、房屋和街道統一規劃、綠化等方面。很多農民希望新農村應該“有整齊、干凈、暢通的公路”;“最好是家家戶戶門前都通水泥路”,還有農民希望跟城市一樣,“道路邊都種上樹,這樣環境會更好”。也有部分農民認為,新農村中“農民都講究衛生、愛護環境”,等等。
中國新農村
中國新農村
中國新農村
(4)生產條件的改善。部分農民提到新農村應該有完備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水利設施,路修好”,渠道、交通等都應該與農業生產配套。另外,農村還應該發展養殖業、大面積種植經濟作物。還有農民認為新農村應該“以高科技為主導,實現農業的機械化、規模化”,要有“農產品加工廠”,增加農民收入。還有部分農民對土地利用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如有農民認為應該合理規劃和利用土地,有的希望“擁有更大的土地耕種面積”;有的希望“土地整齊,并且能夠連成一片一片的”;還有農民希望“能夠節約土地”等。
(5)其他方面。在對新農村的描繪中,除上述幾個農民提到的主要方面外,少數農民也提到了教育、養老、對農村弱勢群體的幫扶、農民的文化素質與精神生活等內容。教育方面,農民主要希望減輕學費負擔,使農民“能夠有錢供養孩子上大學”,并且“學校的修建應該考慮那些住的比較偏僻的學生”,等等。一些農民認為農民應該老有所養,“新農村就應該讓所有老年人生活有保障”,甚至“每一個村最好都能有一個養老院”。有農民認為人的素質很重要,新農村應該提高農民的素質。有農民認為村民的文化生活需求也要得到滿足,希望村里有公共場所可供娛樂,并且要有圖書室供農民學習。
中國新農村
不同地區農民對“新農村”的理解
1.江蘇地區
江蘇兩個被調查村的多數農民對新農村的理解就是房屋改造。在被調查的120名農民中,有66位農民都提到了“樓房”、“房屋”等關鍵詞,占總數的55%。在農民心中,新農村建設就是進行樓房化,“集中農民住房”,建“成排的小樓”、“農民居住區”、“小別墅”等,其中“集體農莊”是江蘇被調查者經常提到的一個詞,很多人也把新農村等同于建設“集體農莊”。另外,還有13位農民提到了希望村里有企業、建工廠,所占比例為10.8%。本研究中江蘇的兩個調查村處于蘇北,經濟發展程度遠遠落后于蘇南。調查村的外出務工者較多,且主要的務工地點就在蘇南。由于蘇南的經濟發展程度非常高,農村集體企業發展迅速,大部分農民都住上了整齊的樓房,甚至已經脫離了農業生產。其中華西村等更是被媒體和很多地方政府推為新農村建設的樣板,自然也成了相對落后的蘇北地區農民心目中新農村的標準。調查中發現,很多農民認為新農村就應該“住上大樓房,建設集體農莊,統一規劃,像華西村那樣”;“新農村應該是基本上像華西村一樣”;“像蘇南的農村,有一排排整齊的樓房,有大片的土地耕種,麥收時有機器收割”;“浙江、蘇南等地的農村不僅是新農村,而且已經步入了小康”;“不用住高層樓,家家戶戶有獨立的小樓;路、環境搞好一點;有一些工廠可以去上班;小孩上學方便些”;“不敢想象,華西村不敢比,要是能達到華西村那樣就滿意了”;“像在蘇南打工時見到的,農村都住二層樓房,衛生條件好,都是水泥路”;“像蘇南的農村一樣,農業生產也機械化,老百姓生活水平也提高”;“農民住房排房化,村里鋪水泥路,沒有稅收,有工廠,孩子念書免學費,村小教學環境改善,有電腦,并能教英語”,等等。由此可以看出,蘇南農村的集體經濟、現代化的住宅、規模化與機械化的農業生產、干凈整潔的環境、農民較高的生活水平等,已經對蘇北農民產生了深刻影響。
除蘇南農村現狀的影響外,江蘇被調查農民對新農村的理解還受到了政府、媒體的宣傳與當前政府新農村建設做法的影響。江蘇的其中一個調查村是新農村建設的試點村,當地政府正在進行房屋規劃與建設(主要是建樓房)以及“三清”等村容整治活動,因此,不少農民對新農村的理解也主要體現在村莊居住環境的改善上。
2.湖南地區
湖南是中部農業大省,農民對新農村的關注很多也與農業有關,例如,許多農民認為“新農村就是應當種田機械化”;“糧食很值錢”;“農業生產技術化”等。由于當地氣候濕潤多雨,水資源豐富,道路和農田水利設施差的問題也就相應凸現出來,也成為農民急需解決的主要問題。多數農民對新農村的認識主要體現在道路、水渠等基礎設施的改善上,在被調查的120位農民中,有43位(占到了35.8%)農民都提到了修路和改善農田水利、自來水等方面。這些農民認為新農村就是“馬路是水泥路,要通到家門口,水渠使所有的田都能灌溉到”;“公路設施完善,水利設施、渠道更好”;“修公路和街道,方便農民出行,水利建設也要好”等。農民教育負擔較重,因此很多農民也把教育條件的改善和降低學費作為新農村的一個方面。與江蘇農民不同的是,湖南被調查者中只有13位農民(占10.8%)提到了住房規劃、集中或改善,并且沒有一個人提到建樓房。
3.河北地區
如果說江蘇兩個調查村農民對新農村理解的參照物是蘇南農村,那么河北被調查村農民對新農村的理解也有一個參照物,這個參照物就是城市。河北調查村距離北京、石家莊、天津、保定等大城市很近,當地很多農民都有過到這些城市打工的經歷,而城市與農村鮮明的對比和城鄉差距也給農民的思想意識注入了深刻的印記。調查發現,河北調查村的很多農民認為新農村就是“農村越來越像城市”;“住上小洋樓,農村城市化”;“和城市一樣,街道有路燈,整齊”;“跟城里差不多,綠化要比城里還好”;“像城里人一樣,每個人都有工作,孩子妥善地安排(指幼兒園、學校),公共娛樂設施完善,種類多”;“接近城市,盡量取消城鄉差別”;“縮小城鄉差別,農民不往城里跑,衛生好了,洗澡方便”;“到處都花花綠綠,像城里一樣干凈,老百姓好過了,吃得也好,家具什么都有了,生活條件也改善”等。由此看來,河北很多農民對新農村的理解就是擁有和城市一樣的基礎設施,達到和城里人的一樣的生活水平。另外,由于當地具有豐富的礦產資源,開礦造成了村莊環境的污染,并且因為開礦征地也引發了一些矛盾,因此,很多農民對新農村的理解中也帶有解決這些問題的期望。
4.甘肅地區
甘肅農民在對新農村的理解也有其特點。被調查的120名農民中有41位農民提到了住房改造或規劃,所占比例為34.2%。但不同于江蘇被調查農民普遍對樓房的期待,甘肅農民希望通過村莊規劃使農民的住房更為整齊,并建成統一、成排的平房。這些農民之所以對平房更為偏好,與當地的地質地形、氣候條件有很大關系,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當地養殖業(養羊)是一個重要經濟來源,而樓房并不適宜于養殖牲畜。甘肅屬于西部地區,自然條件惡劣,農民生活水平相對落后,因此,除了住房之外,經濟條件的改善也是甘肅農民對新農村的一個主要認識,他們認為,新農村應該是“人們生活富裕,精神生活充實,農村的勞動成為一種享受而不是負擔”;“經濟寬裕些,農民應該有打工的活干,光種地也不是辦法,化肥等開支又大”;“經濟各方面都搞上去”;“有錢交水費,有錢買化肥,有錢交電費”等。
具體含義
“生產發展”的理解
在480名被調查農民中,描述出自己對生產發展理解的農民人數為377名,回答率為78.5%。在談及“什么是生產發展”時,大部分農民對其理解都主要集中在農業生產方面,回答簡單而且“片面”。綜合來看,農民對生產發展的理解主要集中在農業科技化、農業生產機械化、糧食產量與價格、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村勞動力就業等幾個方面。
調查發現,19.6%的農民都認為生產發展應該包含農業科技的發展。在他們看來,生產發展就是“科學種田”,“科技興農”,“講科學,用科學方法改變落后面貌,生產力先進”,“農民有科技指導”,“在新的科學技術指導下發展生產,目前只能靠天吃飯”等。農民普遍認為新農村的“生產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指導,因此新農村一定要重視科技、加強科技服務以提高生產力,通過對農民進行各種技術培訓來解決農民在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另外,有19.9%的農民把機械化列為生產發展的一個重要標準,認為生產發展就是“機械化生產、一條龍服務”;“現在是人工收割,以后應該是機器收割”;“科學管理農田,機械化操作,靠人工不能發展”;“農機產品的普及,不再用牛犁地,提高生產力”等。還有相當一部分農民認為,要實現生產發展,還應該大力發展鄉村企業,以解決村里剩余勞動力、提高農民收入。這些農民希望“辦工廠來發展生產,光種地掙不到錢”;“外商投資,辦廠,讓農民不用到外地打工就能掙到錢”,認為“農村發展,老百姓不能光靠一畝多地,要有輕工業來帶動”;“光種地收入比較低,希望有工廠企業,村民有固定職業”。需要提到的是,在談到對生產發展的理解時,部分農民表現出了對農業生產的消極態度,認為“農業無法讓農民致富”,因此,他們認為生產發展的出路是把農村勞動力轉移出去。
除此之外,有部分農民把糧食產量提高作為衡量生產發展的標準,認為“糧食多了就生產發展了”;部分農民認為生產發展應該降低農資價格,提高農產品價格,使得“農民喂的豬、種的糧食不虧本”,希望“把稻谷的價格提高,把豬的價格提高”;“水費不要再上漲,糧食不要再降價”,并認為“把農藥化肥的價格降低,就是對農民很大的幫助”。也有少數農民意識到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性,認為農村應該多發展“更賺錢”的經濟作物,并把“養殖業搞好,西瓜等作物發展好,將來再養豬養魚”等。也有農民強調基礎設施是“生產發展”的重要內容,應該重點改造水利、修渠、修路、建機耕道等基礎設施。
不同地區農民對生產發展的理解上也存在差異。對于經濟條件較差的甘肅來說,部分農民認為當地的糧食產量(如小麥、玉米等)已經很高,因此應該適當發展經濟作物和養殖業。對于經濟條件中等、且以農業為主的湖南來說,很多農民認為種糧的比較利益太低,生產資料價格高而糧價低,因此希望“貿易要搞好、價格要上去,農產品要賣得出去、有銷路”,從而實現農業的增產增收。對于擁有部分礦產資源的河北調查村來說,當地農民認為解決一些由開礦引起的環境、安全等問題是“生產發展”的基礎,此外,“生產發展”還應該包括發展果樹種植、開辦工廠,解決就業問題等。對于經濟條件相對較好的江蘇來說,很多農民認為農業生產已經不再處于主導地位,因此生產發展的關鍵是“農閑的十個月內農民如何千方百計賺錢”。
“生活寬裕”的理解
生活寬裕是對農民物質生活水平的要求,雖然國家沒有設定其考核范圍,但農民卻表達了他們心目中的衡量標準。在表達對生活寬裕的理解時,農民的回答中主要包含以下這些標準和內容。
(1)溫飽。在甘肅,由于當地的經濟狀況很差,所以大多數農民認為,只要實現了溫飽就是生活寬裕。他們溫飽的標準僅僅是有吃、有穿、有住,或者說豐衣足食即可。也有農民表示身體健康也很重要。溫飽就是生活寬裕的想法在河北、湖南、江蘇3個省也有很多農民提到。
(2)小康。7.9%的農民都把新農村與小康聯系起來,認為達到了小康水平便是生活寬裕。他們認為,“新農村”的“新農民”不僅是吃飽、穿暖,而且吃喝要追求保健,農民都住上新房,家中電器要齊備。而且不僅是物質文明豐富,精神文明也要跟上,與物質文明共同發展,比如農村要搞文化娛樂活動,要有配套的娛樂設施和活動場所等。同時,農村還要縮小與城市的差距,城鄉之間的聯系密切。
(3)農民收入來源方面。農村不僅僅是進行農業生產,還要發展其他副業,同時進行農產品的深加工。養殖業要搞大規模經營,而不是以家庭為單位的、數量很少的分散養殖。村莊附近要有工廠、企業等,農民不僅可以到外地打工,還可以就近就業。農忙季節,農民可以從事農業生產,非農忙季節,農民也有事情做,可以掙錢。有的農民還表示,希望每月都可以有固定收入,就像城市的工人一樣。
(4)農業生產方面。農民的土地有保障,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的價格低,農產品的價格高,而且銷路好。農民家庭的糧食多,不僅夠吃,還可以為家庭的經濟收入做大的貢獻。
(5)有錢。在所調查的農民中,60%的農民提到了有錢。這部分農民對有錢的要求差別很大。有的農民認為只要有錢花、家里沒有貸款就可以了,而有的認為有錢花不是生活寬裕,要有足夠的零花錢,要有錢做生意,家中要有存款。很多農民給生活寬裕定了收入上的標準,這個標準的差異也很大,有1000元/年/人、4000~5000元/年/人,也有10000元/年/人,也有的農民認為家家都有幾十萬的錢剩余才是生活寬裕。
(6)與子女有關的方面。子女上學的費用不發愁,包括上大學。在上學這方面,有農民希望減免子女的上學費用。子女要有工作,生活上獨立,并且有能力贍養老人。
(7)公共事業方面。農民的就醫條件好,且有醫療保險;農民養老有保障;解決困難戶、五保戶的生活保障問題,老百姓的困難都能得到解決;農村學校教育條件要好,設施要齊全先進,比如說要有電腦等,還要提高教學質量;提高農民文化素質,培訓“新農村”的“新農民”。
(8)其他方面。農村的婦女要有事情做;整體物價降低;農村的交通要好;各級政府很好地執行國家的政策,政策不能被歪曲等。
(9)沒有標準。有部分農民覺得,生活寬裕是無止境的,就像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一樣;還有農民沒有回答此題,他們說,每個人的想法和標準都不一樣,而且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的標準也不一樣,所以生活寬裕是沒有具體標準和定義的。
“鄉風文明”的理解
農民對鄉風文明的理解和認知并不復雜,主要可歸為以下四個方面。
(1)鄰里之間要和諧相處,尊老愛幼,幫困濟貧(如對老人、五保戶和殘疾人等給予幫助和關愛)。人與人之間還要相互尊重、互相忍讓。例如,“不亂傳謠言”;“不斤斤計較”;“不罵人,有禮貌,言談舉止得當”,有人還認為農民也應該“見面打招呼,說‘你好’、‘早上好’,像城里那樣”,等等。
(2)要有良好的社會風氣,社區內沒有小偷小摸、打架斗毆、“耍錢賭博”、吸毒等不良現象。社會治安良好,“農民夜不閉戶”。村民還要愛護集體生活環境,不破壞公物、不亂扔垃圾等。
(3)村民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識,懂法守法,相信科學,消除封建迷信,反對邪教。很多農民表示應該“移風易俗,婚喪嫁娶不能像以前一樣大操大辦,勞民傷財”;“鋪張浪費的風氣要改掉,紅白喜事不能太花錢”,等等。
(4)社區內有適合村民娛樂和健身的場所,村民有一起聊天、交流的公共空間,文體生活也(如扭秧歌、跳舞唱歌等)豐富多彩。
“村容整潔”的理解
調查顯示,當農民談及“什么是村容整潔”時,“街道”、“道路”、“垃圾”與“房屋”等詞被提到的頻率最高。許多農民認為,改善農村的街道與道路、房屋和垃圾處理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就能實現村容整潔。
(1)關于道路與街道。對農民的回答進行統計發現,很多農民認為村容整潔就是改善道路和街道條件。被調查的農民中有35.8%的比例都提到了“街道”和“道路”兩個詞。這些農民大多認為街道和道路應該整齊和整潔、寬敞,并且路面需要硬化。其中整齊和整潔主要指對道路進行統一規劃,“像城市的馬路一樣整齊”,并且“街道要干凈、不亂擺任何雜物”;“經常打掃衛生,道路旁邊沒有垃圾”;“無亂堆亂放,無亂搭亂建”;“路面干干凈凈,沒有豬糞、牛糞”等。
(2)關于垃圾處理。農村垃圾治理也是農民關注的一個主要方面。調查發現,有16?7%的農民在對村容整潔的理解中明確提到了垃圾的處理問題。還有21.0%的農民盡管沒有直接談到垃圾,但也提及了農村環境的“清潔”與“干凈”,事實上也與垃圾處理緊密相關。由此看來,農村的生活垃圾確實已經成為影響村容村貌的主要因素。而關于如何治理,很多農民認為“要有統一堆放和處理垃圾的地方,每天有人打掃”;“農民不再亂扔垃圾”;“不再往河溝里亂扔死牲畜”等。
(3)關于房屋的規劃與改造。相當一部分農民(占總數的11.9%)也把農村房屋的規劃與改造列為村容整潔的一個重要方面。農民普遍認為房屋應該“整齊”、“衛生”,要將房屋與圈舍分開,并且“屋前屋后要綠化”。而對于房屋的改造,部分農民認為應該建樓房,因為樓房“更美觀、更整齊”;部分農民希望修平房,認為“只要實用、整齊就可以”;還有部分農民則并不贊成建新房。
(4)其他方面。除上述三個主要方面外,少數農民對村容整潔的理解還涉及其他方面,如清潔水源與清潔能源、衛生、公共場所、村莊環境等。在清潔水源方面,有農民希望“自來水質量要高,并且要便于農民使用”;對清潔能源的需求主要是修建沼氣池。在衛生方面,農民認為在搞好“個人環境衛生”的同時,還要注意維護公共衛生,不僅“家家戶戶的房前屋后要打掃干凈、整齊”;“廁所衛生需要進一步的改進”,還需要維持街道和河溝的清潔。也有農民提出應當有一定的娛樂與休閑的文化場所,如修建花園、亭臺、廣場等。還有農民強調農村只有“擁有優美的自然環境,沒有污染”,才算是村容整潔。此外,受到媒體與地方政府宣傳的影響,也有農民用簡單的“三化”標準來衡量新農村的村容整潔,即認為“只要農村做到美化、硬化和綠化,就是村容整潔了”。
不少農民還提到,要確實解決好“街道”、“垃圾”與“房屋”等問題,不僅需要統一的規劃、布局與管理,還需要村干部的組織領導與農民思想的統一。除了硬件的投入外,提高農民素質才是根本。
“管理民主”的理解
從對開放性問題“您對新農村建設五個方面的內容是怎么理解的”的結果分析來看,農民對管理民主的理解程度最低。大多數農民不知道“民主”一詞的含義。據統計,被調查的480位農民中,有222位完全沒有答出這道題,占被調查總數的46.3%。答案中包含“平等”、“公開”、“公平”、“與農民一起商量”、“選舉民主”、“財務公開”等詞的共計149份,如“村干部和老百姓商量著辦事,不能強迫人”;“選舉時大家都參與,重大活動村民都能參與,并且很公開”;“上面的事村民知道,村里的事情村民參與”;“村民的意見能及時反映到村委會,村委會及時向村民宣傳政策”;“村里事務都應該公開,尤其是關于交費要讓大家明白錢是做什么用的,怎么花的”;“大事村民通過,小事村民代表通過,財務公開、透明”;“村里搞什么活動都要公平;選舉自己投票;村干部和村民雙向溝通”,這些的比例占31%。還有一些農民認為村委會盡心盡力,辦事負責任就是民主了,如“希望村干部對農民更關心,處處為農民著想”;“村委會對農民管理有紀律性,組織性,態度端正”;“村干部不吃私”。村民回答認為村里的管理還算民主,是對管理現狀的不滿,如有的農民認為“現在不太民主,種糧補貼沒有兌現”,“村干部一點不民主,獨斷專橫”,“農村沒有啥民主,誰當官誰說了算,一年還不開一次會”,等等。還有少數幾個農民認為:“民主在農村不適用,只要村委做的決定有益于農民即可”;“真正的民主做不到,對農村也不好”。
從本次調查的4個地區比較來看:江蘇省農民對管理民主的理解程度最高,只有36.7%的被調查者回答不上什么是管理民主;而河北的理解程度最低,有65%的農民沒有回答上對管理民主的理解。從性別上分析,男性對管理民主的理解明顯好于女性,很多農村婦女對管理民主不了解也不關心。此外,在對管理民主的理解上,文化程度是制約農民理解程度的主要因素,多數農民受文化程度低的限制不能理解“民主”一詞的含義。
結論
新農村涵蓋的內容非常廣泛,并且沒有統一的標準。本文通過對農民理解的新農村及新農村建設的五個方面內容加以概括,得出以下結論。
(1)當前政府與學者對新農村的理解與描繪大多比較宏觀,相比之下,農民對新農村的理解更為簡單而具體,并且集中體現為住房的規劃與改造、生活水平與經濟條件的改善、村莊環境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的改善等幾個方面。綜合來看,農民對新農村的認識一般都局限于“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村容整潔”三個方面,卻忽略了“鄉風文明”與“管理民主”兩個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農民對新農村的這種認識偏向,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農民當前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的迫切愿望與急切需求。
(2)絕大多數農民對新農村的認識都是以城市或發達地區農村作為參照物。由于受新農村建設字面意思的誤導,以及當前媒體的傾向性宣傳和地方政府一些錯誤做法的影響,農民對新農村的認識中“村容整潔”方面的內容提及率非常高,并且相當一部分農民都把“新農村”直接等同于“新房屋”。
(3)不同地區農民對新農村的理解具有不同的特點。江蘇調查村農民對新農村的理解受蘇南模式的影響較深,普遍追求住宅的樓房化(甚至認為新農村就是集體農莊)、生產的規模化以及鄉村的企業化。而以農業為基礎的湖南調查村農民對新農村的認識中更多體現出了對農業生產方面的迫切需求,對農業機械化、基礎設施和農業科技的提及率明顯高于其他地區。河北調查村農民心目中的新農村事實上就是周邊城市的簡單縮影,縮小城鄉差距也成為當地很多農民的愿望。甘肅調查村的很多農民同樣也希望住新房,不過不是成排的樓房,而是與其地形地貌、家庭養殖特點相輔的平房。
(4)農民對生產發展的認識主要集中在農業科技化、農業生產機械化、糧食產量與價格,以及基礎設施等與農業生產直接相關的幾個方面,對其他產業的發展關注不多。
(5)生活寬裕是農民最為關注的一個方面。很多農民用“溫飽”、“小康”等抽象的名詞作為衡量生活水平的標準。大多數農民都是從收入提高到一定程度、收入來源渠道多樣化、糧食產量富足且價格提高、教育負擔減輕、農村的弱勢群體得到更多關愛等方面對生活寬裕加以理解。
(6)農民對鄉風文明的認識主要體現為鄰里和諧、社會風氣良好以及有相應的文化活動等幾個方面。其中杜絕賭博現象是農民提到頻率最高的一個方面。
(7)多數農民把村容整潔都理解為街道與道路的硬化和整潔、垃圾的集中處理、房屋的規劃與改造等幾個方面。其中部分農民甚至認為村容整潔就是建新房。
(8)農民對管理民主的認識程度低于其他幾個方面,也是農民相對并不關注的一個方面。接近半數的農民不能明確表達出對管理民主的理解,大多數農民不知道“民主”一詞代表的含義。農民一般都把管理民主理解為選舉民主、賬目公開、村干部廉潔公正等,往往忽略了農民自身參與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