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媒體為何流行污名化老人?
這個問題其實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
首先,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要求我們每個人都要尊老愛幼,這雖然不是明文規定的法律,但卻是每個人的心理底線。對于這種近乎于強制性的“高尚道德”要求下,被尊敬的老人嘗到了甜頭,并不懂得感恩和適可而止的就會變本加厲,而一味對老年人忍讓的青年人心里積攢了不少怨氣。
在這種漸漸聚集的怨氣下,年輕人會反問一個相對自私的問題:“我在外面尊重的幫助的老人并不是養育我的父母,跟我半毛錢關系都沒有,我為什么要給他裝孫子?!”
但這僅僅是負能量爆棚時候的牢騷,進入到社會,依舊要壓下心中的不甘愿幫助老人!
這時候矛盾沖突顯現,作為媒體人靈敏地嗅到這件事背后可大量挖掘的新聞點!
把曾經批判個別年輕人不尊老愛幼的新聞換一種思維,變成老年人為老不尊,不值得尊敬!
這一下子就成為一個爆破炸彈,炸開所有年輕人心中的道德堤壩,隱藏在深處的怨氣潰堤而出!
這類”污名“老人的新聞成了一種情緒的宣泄口,有時候都不必去追究這件事的真偽,看著就會覺得”解氣“!默默地在下面留言大吐苦水!
但在現實中還要繼續尊老愛幼,但在之前負面新聞的影響下,之前的負面情緒會被無限擴大!有情緒就要有宣泄口,那這類新聞就有市場!
有的時候年輕人不想”尊老“的時候,就會拿出這些新聞當幌子,說這些老人不值得!
一個個超市打折黃飛鴻,公交車上就都變成林黛玉了!
社會的壓力,心理的埋怨,都會轉移到這些看似生活悠閑的老年人身上!
明明不用上班,為什么還要跟年輕人搶早高峰時候的班車?
明明帶著一身的疲憊,為什么就因為年齡就讓座給精神矍鑠的老人?
......
這些問題并不是一個人兩個人能解決的,媒體也不過是看中了人們心中的陰暗面,分得一杯羹而已。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這其實是大同社會的愿景,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天下大同的社會離我們還很遙遠。
如今也只能慢慢改變,老人知道”老成持重“,年輕人知道”尊老愛老“,每個人都做出改變,這天下大同也許有一天會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