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外出打工遷居城里?
感謝@頭條農友會的邀請!
題主說出了農村的普遍現實。這些年農村年輕人大都外出打工去了,村里留下了老人和孩子,土地拋荒現象嚴重。而如果把土地流轉出去,農民又會擔心土地權屬發生變化要不回來了,或者被人改變了土地用途,而且前些年土地流轉出現了許多反面例子,接收流轉的人半下跑路了,流轉費用打了水漂,咱農民傷不起了!而有一些想留在村里種地的農民,卻因為沒地或者地少養活不了一家人,還有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運用也因為一家一戶的土地分割無法實施,使得土地耕作效益難以發揮出來。
我的兩個農大學長,一個在山西省農科院玉米研究所,一個在縣農委,他們從去年開始合力破解這個難題,目前收到了初步的成效,土地托管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最行之有效的辦法。前幾天中央電視臺《紀錄東方》還對他們做了專門的報道。
所謂“土地托管”,就是相當于給農村人的土地雇個保姆,農民把自己顧不上種的地交給山西省和之瑞種植專業合作社設在各縣各鄉鎮各村的農事服務站,服務站從耕地、種地、管理、收獲、加工、貯存、銷售七個環節全方圍服務。
直白地說,就是土地承包權不變,不增加農民的任何投入,農民不需要從事田間勞動的情況下,實施農業托管服務,變農民自己種地為監管合作社種地,解決農民沒有勞動力,沒有技術,投入大,增產增收難,糧食貯存晾曬難等問題。
這個時候,農民就懷疑了,那合作社怎么掙錢?不掙錢的買賣誰愿意干?!是的,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沒有人會為你白干活!村姑給你分析一下他們到底掙的什么錢,你就明白了!一是通過土地托管,各家各戶的條條塊塊分割的土地被集中起來了規模化經營,這個時候他們去買農資就有了討價還價的余地,原來的種子錢,化肥這些成本就能大幅度降低。
二是農業機械化的運用。土地集中起來了,一些先進的耕作機器,植保機械,收獲機械就能用起來了,這樣就減少了人力成本。去年他們在托管的土地上,使用了植保機器人,那威力讓見識到的農民個個稱奇,一個上午就把萬畝梨園全部噴了霧。
三是新品種的推廣,農科院科技人員研究出的新品種因為有了土地托管而得以推廣運用,每畝增收300左右,最高的玉米畝產竟然達到了兩千斤。
四是糧食收購價也因為規模化種植也比市場價高出了一截。去年土地托管的農戶每斤的玉米收購價比別的人家高出了三分錢。這樣一畝地也就高出了50元左右。
根據去年的統計,我們這里農戶共進行土地托管3萬余畝。平均每畝地投入由原來的400元,降到了最低140元,最高365元,降低成本大多在10%到20%之間。
綜合上面的一高一低,低投入高產出,合作社從中就有了利潤,而農民既不需要自己勞動,收入也比之前高了。你說這土地托管還有人不歡迎嗎?據預計,今年平遙縣土地托管的規模會達到10萬畝以上。
那這項工作由誰來做?那就是前面提到的省種植專業合作社下設的農事工作站。省專業合作社自上而下找人,找合適的人。在各個村里面發現有威望,有組織管理能力,有前瞻性眼光的新生代農民合伙人,讓他們去動員和組織農民去辦這件事。
剛開始以高價收購糧食協議作為吸引農民的有力武器,之后,以一帶十,以十帶百,人們便行動起來。愿意進行土地托管的農民,他們自動和個人關系不錯但不愿意進行托管的農民把土地對換,這樣托管的土地就連片起來了。人們看到了效益和方便,愿意托管的隊伍就越來越多。
土地托管這種模式克服了土地流轉帶給人們的擔心,土地托管協議由農戶來選擇,在各個環節雇不雇這個“保姆”都有農戶自己來決定。比如有的農戶起初自己購買農資,然后讓合作社只替他種地,他出一點兒耕種費,但發現人家連購買農資也托管的農戶花的錢比自己還少,之后就愿意全方位托管了!
可見土地托管這種先進模式就是向科技要效益,以管理作文章的,自然就是今后解決農村人口老齡化,農民打工顧不上種地,土地閑置問題嚴重的最好的解決途徑。
最后得出結論,以后堅守在農村土地上的就是這些合作社和類似于合作社的農村組織,以及里邊這些懂技術,會管理的新農人,在他們的帶動和堅守下,新興職業農民會迅速成長,農民們該走的走,該留的留,新的專業農夫將成為人們羨慕的職業。您以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