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善與惡全部展現出來了?
——“如果現在不走,就走不了了。”——“我是一名救援隊員,我不走。”——“這里沒有人知道你是救援隊員。”——“可是,我知道我是救援隊員。”摘自電影《流感》
身在疫情發源地以及重災區的武漢,在家自我隔離的我們每天通過電話與家人及朋友互報平安。今天,和朋友通電話,她說她想去做志愿者了,這樣的想法讓我欽佩,很多人在疫情面前,都害怕自己被感染,她卻想置身于“火海”,勇氣可嘉。在危難時刻,總是會有那么一些人,心懷大愛,他們是英雄,是一個時代的精神力量。
新型冠狀病毒大肆侵略,疫情嚴重,讓一部韓國災難片《流感》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
《流感》講述的是一群偷渡客在集裝箱中感染了豬流感病毒,這些偷渡客中僅有一人幸存,很明顯,這個幸存者是攜帶病毒的。他逃入韓國盆塘的鬧市,致使盆塘居民批量感染病毒。流感災難造成了人心惶恐,社會混亂,在這場災難中,人性的善與惡體現的淋漓盡致。
從這部電影中,作為一個旁觀者,我不僅看到了病毒對人類的傷害之大,同時還明白了:在疫情之下,人心混亂帶來的危害甚至比疫情本身的傷害更大。
一場疫情,人性的善與惡錯綜交雜
危難時刻見人心,一場疫情,人性的兩面性就體現出來了。
電影中的男主角(智久)是一名救援人員,他在流感爆發之際,想的是他人的安危,放棄可以撤離的機會,堅守自己的職責和良心。這是很多人都無法做到的,生命安危面前,智久體現的是大愛。
女主角(仁海)是一位醫生,也是一位單親媽媽,女主代表的是母愛的偉大,同時也是人性的自私。她明知女兒已經感染上病毒,卻帶著女兒逃脫病毒檢查,進入安全大本營。作為一名醫生,她知道這樣做必然導致大面積的感染,這是自私的行為。作為一個母親,她不惜一切保護女兒,這是母愛的偉大。那么,該用什么標準來衡量她的對錯呢?沒有答案。
在這場從武漢起源的疫情中,同樣是各種人性的善與惡交織:
有醫生帶著傷痛依然堅持去重癥隔離病房工作,也有患者毆打辛苦勞累的醫生;有匿名環衛工人捐出自己大半年的血汗錢,也有乘機騙取財物的詐騙分子;有大量捐獻醫療物資的人,也有一些投機倒把的人將物資倒賣;有連夜趕工生產口罩的人,也有制造假口罩以獲取高額利潤的奸詐商人;有志愿者冒著生命危險支援一線,也有人明知自己已感染病毒卻故意傳染給別人......
這場疫情是一面照妖鏡,人性中美與丑,善于惡都在這場災難中顯現。然而,關乎于人性,我們卻無法去評價出曲直,就如同《流感》中的女主仁海,人性的優缺點同時在她身上體現。正如康德曾說:人性這根曲木,決然造就不出任何筆直的東西。也就是說,人性是善是惡并不是絕對的,那么,在災難面前,我們至少要保留最基本的善良。
影片中的母愛、兄弟情、愛情讓人性的弱點合理化,讓觀眾能夠理解他們的不遵從安排以及發生暴亂的行為。疫情面前,我們看見了人性的弱點,同時,也要理解這些弱點,畢竟,人性的光芒才是主流。
一場災難,人人自危,人性的自私便成了常態,這種狀態之下很容易出現人心混亂,社會失控。
疫情的背后,更是混亂的人心
魯迅曾說:你在街上走,有一個人吐口唾沫,你在那兒看,馬上就有一兩個人過來看,然后一群人來看。后來發現,就是口唾沫。
人們都有從眾心態,病毒來了,疫情亮起紅燈,一個謠言都能造成民眾的瘋搶,這是盲從。在互聯網發達的這個時代,信息的傳達非常迅速,謠言的傳播也一樣快速,盲從的人們不對信息進行考證,就信以為真了,這是可怕的。
那么,人為什么容易盲從呢?當很多人認可或者傳播一件事情,我們常常就會失去對這件事的質疑心態,很少有人能夠在眾口一詞的環境下堅持自己的看法,再加上在恐慌時刻,分辨是非的能力更低了,隨后就產生了盲從的行為。
正如《烏合之眾》里所說的:“群體盲從意識,會淹沒個體的理性。個體一旦將自己歸入該群體,獨立的理性也會被瘋狂的無知所掩埋。”
電影《流感》中,民眾聽取一些亦真亦假的言論,就斷定自己已經被放棄,決定奔向距離盆塘15km的首爾進行病毒傳播擴散。再拿我們正在經歷的這次疫情來說,很多人同樣是在各種真真假假的信息中變得焦慮,致使人心混亂。
《流感》中由人心混亂造成的暴亂,導致了流感抗體感染,攜帶抗體的寄主也在暴亂中被殺害,做為旁觀者的我發現,比病毒本身更可怕的,是人心的混亂。如果理智能夠代替混亂,被提取出來的抗體就能立馬投入生產使用,這場病疫不就結束了嗎?也就不會有后來的無謂犧牲了。旁觀者看到了混亂帶來的傷害,看到了混亂中人們的愚昧,然而,身處其中的人是不會明白的。
新型冠狀病毒給我們造成傷害的同時,更是給人們心理帶來了“病毒”,這是對病毒本身的害怕引起的心理傷害,當恐慌失去控制,人心的混亂必然導致社會的無序。當我看到蜂擁的人群在超市搶購,我仿佛看到了失控的疫情場面。
幸而,在這場疫情之下,我們不像《流感》中那般失去控制,各種高效有利的管控讓人們不至于造成混亂。那么,在疫情之下,我們該如何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呢?
疫情之下,我們該如何安放焦躁?
智者,是擁有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篤定。悲情容易勇敢難,眾人在悲情中無所事事,而智者能夠在困境中讓自己充實起來,悲情的同時,我們更應該樂觀勇敢地面對疫情。
疫情之下,定心丸很重要。《流感》中總統的一句話:“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拋棄各位的”,這才使得所有人緊繃的神經松弛下來,他們才看到了希望。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全國各地援助重災區,這便是給民眾的一顆定心丸。
疫情之下,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很重要。在病毒的陰霾之中,很多人的心情起伏如同心電圖,看著各種關于疫情的新聞,一會心疼,一會氣憤,一會踏實,一會不安,在這樣的波動下,我們該如何安放焦躁的心情?
01 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
電影《流感》中的男主智久就是一個能在危急時刻保持獨立思考能力的人,他能在每次危難中不隨波逐流,審時度勢,因此一次次化解了危機。
法國科學家讓亨利·法布爾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松毛蟲”實驗:他把一群松毛蟲放在一個花盆的邊緣,讓它們連成一個圈。此外,他在花盆的不遠處,又撒了一些松毛蟲喜歡吃的松葉。松毛蟲一個跟一個繞著花盆一圈又一圈地爬行,持續了七天七夜,最后,饑餓勞累的松毛蟲都死了。可悲的是,只要其中一只不盲目追隨大眾,改變路線就能吃到不遠處的松葉了。
人亦是如此,尤其是在危機時刻,獨立思考的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了。當跌宕的疫情消息傳來,人們會被動的產生心理負擔,進而引起過度焦慮的情緒。獨立思考的人能從各種復雜的消息中提取重點,避免媒介帶來的負面影響,避免了盲目聽從大眾,避免被他人的情緒左右。
02 為自己充電
閑暇在家,就要學會享受它的清閑。很多人把這種閑暇變成了散漫,整天無所事事,常常感到空虛無度。心理咨詢師武志紅曾說:“最累的人,其實是什么都不做的人”,什么都不做的人很容易產生焦慮的心態。
閑暇體現出一個人自律的能力,沒有工作中的被動要求,完全靠自己管好自己。閑,最能體現一個人的生活態度。那么,被迫“閉關”,何不“修煉”呢?這個時期,利用閑下來的時間給自己充電是最好的時機了。看書、學習某項技能、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等等,以這樣的方式度過這段閑暇的時間,能讓人感到充實,焦慮的心態自然會減輕很多。
03 保持運動
身體健康是我們的首要財富。在疫情面前,我想到了一個最通俗的健康理論:“1+0健康定律”,把健康必做“1”,其他的一切是“1”后面的“0”。
在新型冠狀病毒的感染者中,老年人是最容易被感染的,是由于老年人抵抗力低下。隔離居家的這段時間里,很多人都忘記了運動,每天“沙發躺”“床上躺”,長時間下來,人體的免疫力自然會下降,我們拿什么來抵抗病毒呢?
運動不僅僅可以增強免疫力,還可以舒緩心情。大量的運動心理學研究都證明了運動對于緩解焦慮癥狀有積極作用。居家的日子里,運動起來,增加抵抗力的同時也舒緩了焦慮的心情。
陰霾終將過去,陽光總會到來,陰霾過后的陽光將格外燦爛。昨日不可追,來日猶可為,經歷過陰霾的我們將更從容淡定地面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