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突然消失不見了?
曾經的行業龍頭,首批進入中國市場的外國保健品制造商——安利卻在互聯網經濟的大潮下逐漸消沉,乃至被人徹底遺忘。
安利自從1959年在美國密歇根州亞達城創建以來,一直專注個人護理產品和維生素保健產品。自上世紀60年代開創性地開創了“直銷”的新穎模式,迅速打開市場,一躍成為保健品領域的頭部企業。
安利在1995年正式成立中國分公司安利中國。在進入中國市場后,憑借著各式各樣的“直銷”套路和新奇戰法,對于當時仍對市場經濟理解有限的中國人民施以“降維打擊”。
自此伴隨著安利直營店和安利營銷隊伍的迅速鋪開,安利在中國一度成為了“直銷”和保健品的代名詞。
由此可見,經過了數十年的發展安利不僅深深地融入了我們的營養保健,還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和文化。
而令安利一度成為行業翹楚,令無數后輩模仿借鑒的就是他們神奇的“直銷”文化。
安利的直銷字面意義上是指生產商繞過中間商和分銷商,通過直接招募的營業人員向C端消費者直接推薦產品的銷售方式。
這種銷售方法的好處是生產廠家不用向分銷商割讓相當份額的利潤,也不用在銷售渠道上受到中間商的局限。
同時由于生產廠家除了招聘基本的行政人員除外,對于營銷人員是采用自愿招募的方式。雖然予以營銷人員大額利潤,但同時廠家也放棄了對他們的管束和支持。
而且廠家除了花重金在公眾場合提升產品名譽度之外,在宣傳方面基本全部依靠銷售人員自己解決。綜合種種,直銷這種方式為廠家節省出了大量的管理成本和營銷成本,從而進一步地提升了企業的利潤。
當時的安利就利用這種組合打法,通過不斷用高額的差價吸引社會人員全職或者兼職的擔任銷售員,利用自己的社交資源不斷向親朋好友推薦產品。
而更加精妙的是安利給銷售人員政策,令他們可以拉攏對項目有意的人成為下一批銷售員。
他們通過連續不斷的經驗傳授,夢想分享在內部不斷夯實銷售人員的“自我奮斗概念”,實現了產品的“病毒性營銷和傳播”。
可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正是賴以成名的直銷模式也造就了安利在當今時代的困局。
首先,是直銷參與者的資金壓力。直銷企業對手下的業務員雖然沒有剛性的限制,但是普遍通過采購層級價的方式吸引銷售人員大金額采購公司產品。
往往一場銷售會議之后,每個銷售人員身上都會背上數萬甚至于數十萬元的“任務”。而動輒數萬元的銷售“任務”,對一個家庭而言往往意味著幾個月甚至于幾年的存款被死死“套牢”在產品上。
對于成員的精神壓力和經濟壓力,并不是簡簡單單地“挺住”就能解決的。在國內經濟降溫,增速減緩的情況下每隔幾個月數萬元或者是數十萬元的經濟壓力并非是每個人都能輕松承受的。
其次,是直銷方式逐步被當今時代所拋棄。直銷重線下,而輕線上,主要通過銷售人員通過社交關系推薦并銷售產品。
而到移動互聯網的時代之下,消費者之間的社交行為逐步被線上聊天所取代,同時消費習慣也重線上而輕線下以適應電子商務,微商和直播帶貨等新興的銷售模式。于此安利的直銷正面臨挑戰。
再次,是老舊營銷套路被民眾嫌棄。自從西方世界新興的銷售模式進入中國以來,在無數人付出了財產乃至于生命的代價后,一些銷售“套路”逐漸被群眾所嫌棄。
如果有友人向我們推薦產品或者推薦事業,我們腦中最先想到的就是推銷和傳銷。之后無論產品或者項目再怎么吸引人我們也會帶著有色眼鏡審視這位“友人”。
而且隨著微商和KOL(關鍵意見領袖),KOC(關鍵意見消費者)等營銷的影響,大家早已對社交推銷愈發敏感和深惡痛絕。單純依靠混“臉熟”從別人手里套錢已經越來越難。
最后,是直銷模式本身固有的弊病。直銷的關鍵在于銷售人員要足夠有公信力,而社會上對于公信力普遍的衡量標準就是一個人是否成功。
只有有公信力,有號召力的人推薦,其他人才會被影響,進而被“同化”。
畢竟誰會相信一個乞丐是大隱隱于市的絕世高手呢?可是那些已經很成功的人還需要做直銷賺外快嗎?為什么不拿出精力把主業做得更好呢?
正因如此,直銷就陷入了一個死“循環”,越不成功的人越需要做直銷,由于不成功導致銷售不佳,銷售不佳加劇個人的不成功。
但社會上已經成功的人,最能做好直銷的人,并沒有做直銷的動力,最終導致公司直銷業績越來越差。最終直銷只會徹底淪為廠商收割底層民眾,讓眾人為“夢想窒息”的擊鼓傳花游戲。
正是在時代浪潮的翻卷之下,直銷乃至于直銷宗師安利才會在現今愈發低迷。不過好在安利已經在2014年開始重視線上銷售并開始艱難地轉型。雖然我們很難看到安利,但是其紐崔萊等品牌已經在保健品和個護用品上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