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在決定辭職在家帶孩子料理家務前?
第一,生育對母親的影響父親無法完全替代。比如懷孕后期到生育之后母親身體受損和恢復的過程對工作的影響,父親承擔更多固然可以減輕母親的壓力,但沒有辦法完全消除,對事業和收入還是會有一定影響,要做好更強的風險預備。
第二,避免成為永遠忙碌的閑人。別說家庭主婦/夫了,疫情期間相信很多人都體驗過居家辦公,當工作、家庭勞動、休閑、學習沒有了明顯的界線之后,人不可避免地會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時間拉長、工作被打擾頻率變高,久而久之就容易變成超級忙的閑人。心累比身累更可怕,無休無止的瑣碎和做不完的雜事比996更可怕。
第三,個人評價和自我認可的變化導致的心態變化(說人話就是,全職在家容易讓人愛抱怨)。社會印象里的怨婦,大多都是此類家庭主婦。之所以會變得愛抱怨,不僅僅是因為配偶和子女的不體諒,很多時候配偶和子女非常體諒家庭主婦的付出,反而會讓她們變本加厲抱怨。我也思考過,其實家人的認可與否是一回事,很多家庭主婦自己本身就不認可自己的工作,所以,她們本能覺得自己花很大力氣在照顧小孩、做家務就是毫無價值的。所以,如果這個心態不能擺正(或者自以為可以輕易克服),那即使家人朋友超級體諒、配偶顧家子女感恩,也很容易變成怨婦/夫。
第四,學習能力和意愿降低。說實話,很多全職主婦最開始選擇回歸家庭的時候,都野心勃勃想要各種提升自己,但大部分人都在長期的家庭生活中磨掉了自己最初的雄心壯志。學習本身是需要不被打擾的時間和大量精力的,自己照顧家庭,時間是有的,但不被打擾,我就不客氣了,絕對一點百分之百都做不到。有小孩的家庭,孩子上幼兒園之前,半小時打擾一次都算低頻了;孩子上幼兒園之后,一天能有個完整的三四個小時的不被打擾的時間都算很厲害了。這里的打擾不僅來自孩子,當你真的不上班之后,你會發現很多事情都在打擾自己。
第五,社交圈的親戚化和娛樂化以及帶來的心態變化。其實大部分人都是在被動社交——在學校的時候社交圈以同學為主,工作了以同事、客戶為主,大多都是有各種利益關系、博弈關系的社交。很多人會說自己巴不得跟同事一毛錢關系沒有,我也能理解。但人的心態會隨著社交圈的變化而變得不一樣。
當一個人一天中和同事同學的被動社交足夠時,可能并不需要太多的主動社交;而全職在家會需要除伴侶外的主動社交,且大多都是基于感情和娛樂興趣的。很多丈夫并不喜歡作為家庭主婦的妻子整天打麻將、下午茶、逛街的各種娛樂性質的社交(妻子跟XX夫人搞好關系、為自己前途鋪路的這種社交不在我們普通人的考慮范圍內,大部分人普通家庭主婦的社交就是單純的打麻將逛街玩游戲)。類比到丈夫全職在家也是一樣的,時間久了,對象會發現你的“狐朋狗友”變多了,而你自己卻會覺得這是非常正常的社交需求。
第六,無家庭財政貢獻帶來的危機感。不談了,很容易理解且實際例子太多了。感情好不是什么牢不可破的保障,每一個全職主婦都是堅信丈夫和自己感情好才會毅然回歸家庭的。
第七,對子女教育的執念和焦慮。這個也不多說了,畢竟娃的成長是為數不多可以量化自己成就的東西了,雞娃最狠的大多都是學歷不低的全職爸媽。
很多事情我其實是有親身體會的。我爸雖然不是全職在家,他也有工作,且賺錢并不比我媽低。但他長期在家辦公(至少二十年吧),給外人的感覺就是沒啥事干;且有一條眾所周知的宇宙真理,在我國北方三線以下城市,不是公務員/老師/醫生、沒有編制,就等于沒工作。
他年輕時不甘心在單位做小公務員,就辭職下海想創業,但不幸的是他是那個年代創業失敗的大部分而已。折騰了幾次證實了自己不是這塊料之后他就安心在企業工作,由于工作性質他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家工作的。家里有他獨立的書房,且并不需要他帶孩子和負責全部家務,而且我媽在各方面都非常體諒他。即使這樣,他的生活也因為這樣的工作性質受到了很大影響。
白天會有各種事情打擾他,他就習慣晚上熬夜辦公,我記事起他就經常半夜兩三點睡覺。然而白天經常睡大覺會讓爺爺奶奶以及其他親戚覺得他確實比較閑可以打擾,所以就惡性循環,他白天很多時候根本沒時間安靜坐下來專心工作。
我媽心疼他,因為這些事情跟爺爺奶奶也吵過,但爺爺奶奶眼里爸爸就是沒啥事,他們找自己兒子過來一趟也是天經地義(爺爺奶奶并非不通情達理,很多時候也不是找父親干活,就是覺得你沒啥事過來陪我說說話多好。只是爸爸很多時候不想解釋抱怨,也覺得這些事情就該他做)。
我從小學到大學,在家的時候我知道想去玩可以隨時去找爸爸,在學校的時候我知道有事情可以毫無顧慮直接打給爸爸(我媽會因為開會或者工作掛我電話,但爸爸絕對不會),想吃什么找爸爸買,想玩什么跟爸爸撒嬌帶我去。小時候不懂事,并不知道自己白天想去玩的時候把爸爸弄醒帶我去有啥不對,只會覺得他大白天睡覺還不如帶我去玩。
后來我爸就去上班了,一周五天早八晚五要到崗,工作性質和內容沒變,但我感覺他其實比以前輕松很多了。至少那些無意義的打擾少了很多很多。
說了很多不好,再說一些別的吧。
第一,孩子長大一些后,全職父親回歸社會比全職母親容易很多。客觀現實如此,不多解釋。
第二,絕大部分人的工作都談不上什么事業,無非就是賺錢養家罷了。在家務可以逐漸被機器一定程度取代、孩子不可能永遠長不大的前提下,全職在家如果能把上面列的一些劣勢克服掉,把給資本家打工的時間真正轉化成自己豐富自我的時間(并不一定要創造什么財富價值),我覺得還是很值得的。
第三,夫妻間對等付出才能更加體諒。你做家務才會知道家務很煩人,你上班才會知道錢難賺屎難吃,你在家呆過才會明白配偶全職在家的焦慮和不安全感。我覺得無論哪一方全職在家,如果不能克服以上的問題,都不如兩個人都上班且都顧家。
我自認為自己的家庭比我接觸到的幾乎所有親戚朋友同學的家庭都更加幸福,無外乎就是父母在家庭方面付出都很多,也沒有一方會指責另一方不賺錢,而且他們確實有共同的興趣愛好,聊天話題從哲學歷史到各自的專業知識,而不是除了家庭無話可說。
我在動輒一二線城市好幾套房的朋友們中屬于貧困邊緣了,但我總覺得,有時候看到知乎上感情問題中,大家動輒因為“這樣離婚后我什么都分不到”、“孩子不隨我姓我就不管養”,就覺得不結婚也挺好的。過度計較、時刻盯著伴侶付出了多少自己付出了多少并不能更幸福,互相體諒的話,誰賺錢誰照顧家都會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