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E接口機械硬盤的性能參數?
1、平均尋道時間
平均尋道時間,即average seek time,指硬盤磁頭移動到數據所在磁道時所用的時間,單位為毫秒(ms)。尋道時間由硬盤尋道電機速度決定,這個時間越短越好。
2、平均潛伏期
平均潛伏期,即average latency,指當磁頭移動到數據所在的磁道后,等待所要的數據塊繼續轉動(半圈或多些、少些)到磁頭下的時間,單位為毫秒(ms)。平均潛伏期當然也是越短越好了,潛伏期短代表硬盤讀取數據的等待時間短,這就等于具有更高的硬盤數據傳輸速率。
3、道至道時間
道至道時間,即single track seek,指磁頭從一磁道轉移至下一磁道的時間,單位為毫秒(ms),也是越短越好。
4、旋轉速度
轉速是指驅動硬盤盤片旋轉的主軸電機的旋轉速度,目前IDE和SATA硬盤常見的轉速為7200rpm(revolutions per minute,每分鐘旋轉轉數),SCSI硬盤、SAS及FC硬盤的主軸轉速一般為10000~15000rpm。
這也是一個非常需要注意的參數,因為旋轉速度越高,數據就可以越快速地被送到驅動器讀/寫磁頭能夠接觸的位置。但轉速提高也帶來一些弊端,如噪聲和發熱量明顯增大,工作狀態下的抗沖擊能力也有所下降等。
5、全程訪問時間
全程訪問時間,即max full seek,指磁頭開始移動直到最后找到所需要的數據塊所用的全部時間,單位為毫秒(ms)。
6、平均訪問時間
平均訪問時間,即average access,指磁頭找到指定數據的平均時間,單位為毫秒(ms),通常是平均尋道時間和平均潛伏時間之和。
7、最大內部數據傳輸速率
最大內部數據傳輸速率,即internal data transfer rate,也叫持續數據傳輸速率(sustained transfer rate),單位為Mb/s(注意不是MB/s)。它指磁頭至硬盤緩存間的最大數據傳輸速率,一般取決于硬盤的盤片轉速和盤片數據線密度(指同一磁道上的數據間隔度)。
8、外部數據傳輸速率
外部數據傳輸速率,即external data transfer rate,通稱突發數據傳輸速率(burst data transfer rate),指從硬盤緩沖區讀取數據的速率,單位為MB/s。
9、緩存大小
緩存英文名為Cache,單位MB,是硬盤內部的高速存儲器。目前硬盤的高速緩存一般為16~64MB,數據緩存大的硬盤在存取零散文件時具有很大的優勢。硬盤的緩存主要起三種作用。
1)預讀取。當硬盤受到CPU指令控制開始讀取數據時,硬盤上的控制芯片會控制磁頭把正在讀取的簇的下一個或者幾個簇中的數據讀到緩存中(由于硬盤上數據存儲時是比較連續的,所以讀取命中率較高)。
當需要讀取下一個或者幾個簇中的數據時,硬盤就不需要再次讀取數據了,只需直接把緩存中的數據傳輸到內存中就可以了。由于緩存的速度遠遠高于磁頭讀/寫的速度,所以能夠達到明顯改善性能的目的。
2)對寫入動作進行緩存。當硬盤接到寫入數據的指令之后,并不會馬上將數據寫入盤片上,而是先暫時存儲在緩存里,然后發送一個“數據已寫入”的信號給系統,這時系統就會認為數據已經寫入,并繼續執行下面的工作,而硬盤則在空閑(不進行讀取或寫入的時候)時再將緩存中的數據寫入到盤片上。
雖然這樣做對于寫入數據的性能有一定提升,但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安全隱患,如果數據還在緩存里時突然掉電,那么這些數據就會丟失。對于這個問題,硬盤廠商們自然也有解決辦法:掉電時,磁頭會借助慣性將緩存中的數據寫入零磁道以外的暫存區域,等到下次啟動時再將這些數據寫入到目的地。
3)臨時存儲最近訪問過的數據。有時,某些數據會是經常需要訪問的,硬盤內部的緩存會將讀取比較頻繁的一些數據存儲在緩存中,再次讀取時就可以直接從緩存中傳輸。
10、硬盤表面溫度
硬盤表面溫度是指硬盤工作時產生的熱量使硬盤密封殼溫度上升的情況。這項指標廠家并不提供,一般只能在各種媒體的測試數據中看到。硬盤工作時產生的溫度過高將影響薄膜式磁頭(包括GMR磁頭)的數據讀取靈敏度,因此硬盤工作表面溫度較低的硬盤有更好的數據讀、寫穩定性。對于高轉速的SCSI、SAS、FC硬盤來說,一般應該加一個硬盤冷卻裝置,這樣硬盤的工作穩定性才能得到保障。
11、MTBF
MTBF,即連續無故障工作時間,指硬盤從開始運行到出現故障的最長時間,單位是小時(h),時間越長說明硬盤的性能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