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一字王和二字王有哪些區別?
王,最初始于商周,最初是商王、周天子的專屬。楚武王自尊為王之后,王的含金量開始逐漸下降。戰國時期,列強紛紛稱王。自此,王開始成批量出現。這個時候的王,通常都是冠以國號,如秦王、楚王、齊王等等。秦始皇一統天下稱皇帝之后,因為秦王朝沒有繼續實行分封制。于是,王消失了。直到項羽滅秦之后大封各路諸侯,王爵才再次出現。漢繼承了西楚霸王的分封制,王爵正式成為常設。漢初,劉邦剿滅異姓諸侯王之后,刑白馬盟天下:“非劉姓而王者,天下共擊之。”此后,除少量權臣、功臣之外,王爵成為了皇族宗室的專有爵位。
漢王朝的諸侯王并沒有所謂一字王、二字王之分,由于漢王朝的王爵是實封,所有諸侯王都有實際對應的封地。因此,漢朝的王爵皆以封地為號,封地在齊地則為齊王,封地在淮南則為淮南王。這時候,一字的齊和二字的淮南是沒有高低區別的,也就是無論一字王還是二字王,地位相當。
西晉時期,王爵開始泛濫。于是,王爵被重新定位,劃分為親王、郡王兩個等級。通常親王用一字為號,郡王二字,所謂一字王、二字王的區別開始出現。但是,這種區分也并不十分嚴格,一字郡王也事實存在一些,初唐時期的著名軍閥羅藝就曾經被封為燕郡王。同時,一字的親王同樣存在尊貴與一般之分,通常以秦、晉、齊、楚等春秋戰國時期的大國國名為封號者相對于其他一些小國封號要尊貴一些。
宋王朝還出現了所謂嗣王,大致相當于承襲的親王,而非初封者,其地位高于郡王、低于初封的親王,但是總體上沒有跳出這個大框架。之后,王爵的爵號日趨穩定。元王朝還曾經出現過國王這個王爵,大致介于親王與郡王之間,元太祖鐵木真麾下的名將木華黎就曾經被封為魯國王。到了明代,一字親王,二字郡王成為定制。一字親王有實打實的封地、莊田,二字郡王除了靖江王,都沒有。靖江王是明太祖長兄朱興隆的后裔,出身老朱家嫡長房,地位特殊,待遇自然也就特殊一些。
到了清王朝,一字二字的區別徹底消失了,清王朝的王爵直接以親王、郡王相稱,爵號除了承澤親王、克勤郡王、順承郡王封少數二字爵號,無論親王、郡王,基本上都是一字,而且也不再以地名為爵號,通常選擇溢美之詞,如怡親王、寧郡王等等。
再后來,袁世凱稱帝時也封了一些親王、郡王,爵號也比較混亂。而且,隨著袁世凱死于尿毒癥,這些親王、郡王也不復存在。自此,中國歷史上存在了兩千年的王爵正式消亡。因為滿洲國只是傀儡政權,溥儀后來封的那些親王、郡王都不作數。除此之外,根據《清室優待條約》民國初期北洋政府也冊封過一些清室承襲的親王、郡王,但那屬于歷史遺留問題,仍然應當歸于清王朝的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