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輝戰機能撐起印度的天空嗎?
光輝戰機是由印度“興都斯坦航太工業”自行設計制造的,基本型為單座、單發動機結構的多功能輕量化戰斗機,從1980年代起發展“輕型戰斗機計劃”計劃(LCA),供應印度空軍和海航取代陳舊的米格-21系列,該機以無尾翼的三角翼設計借以提高機動性,直到2003年時才由官方定名為Tejas,在梵語意思中是指“光輝”。Tejas的典型復式三角翼根,采后掠50度沿伸至前緣增為62.5度,主翼后緣前傾4度,無尾翼與前置安定小翼,垂尾前有延伸板。它融合了靜態松弛科技與電傳飛控技術、多模式雷達、整合航電系統、復合材料結構、基本功率發動機等特色,是當代最小也最輕的超音速戰斗機。
它是印度史上自行發展的第2種超音速飛機,2016年,光輝 MK1正式為印度空軍量產,海軍的艦載機衍生型也展開測評。預計空軍需要200架單座機和20架雙座機,海軍預計采購40架單座機??哲姷?個光輝中隊于2016年7月1日編成,第45中隊代號“飛鏢”駐防于第2大都會班加羅爾,印度國防部曾向國會宣稱的光輝自制率為59.7%,另有75.5%的機身零附件可以替換。
印度LCA計劃簡介
縮寫為“LCA”的計劃于1989年5月定案,印度當時認為新機結構的附屬設施和科技已達標準,便以2階段的全規模工程發展為選項,至1990年,決定采用小型無尾翼設計與靜態松弛控(RSS)技術,提高操控性能。第1階段在1993年4月1日完成“概念驗證”,接續展開測試,先行組裝的兩架技術驗證機稱為TD-1和TD-2,稍后的先導量產型改稱為PV-1和PV-2;TD-1于2001年元月完成試飛,旋至2004年3月完成LCA的第1階段發展計劃,耗資預算2188億印度盧布。
在LCA發展起步時,法國達梭公司原本同意提供類比式飛控系統(FCS),但為印度堅持采用數位飛控。當時世界多種飛機都以RSS技術顯現了在平直飛行狀態的優越穩定,具有負穩定性的飛機被設計為偏離受控飛行,因此操作能更加靈活。
第2階段發展于2001年11月展開,以3架原型機作為量產的范本,也是主導全計劃發展將空軍和海航及8架先導量產型(LSP)機隊合并的一步,同年展開LSP組裝,耗資預算3301.78億印度盧布,另還有2475.78億印度盧布作為印度空軍的新戰斗機開始與成熟作戰能力(IOC和FOC)的金額,到2013年8月時,Tejas兩個階段的研發已耗資7965.56億印度盧布。
原型機測評
2005年5月,印度空軍提出20架訂單,另20架將更續采購,這批機隊全數采用F404-GE-IN20渦扇發動機。2006年12月,一個由14名專業技師組成的“LCA量產團隊”在班加羅爾編成,以因應Tejas的后勤量產服務。2007年4月25日,第1批先導量產型(LSP-1)首飛,達到馬赫1.1的速度,至2009年1月22日,Tejas在530飛時內達成了1000次試飛,在沃亞的印度海軍基地海上試飛時,獲得每小時1350公里的成果。至于LCA試飛工程也頗為緊湊,到2010年6月,Tejas已完成第2階段的熱天候試飛與武裝及傳感系統的整合。海上試飛科目也旋即展開,2010年11月19日,LSP-5號機的IOC標準配備也展開試飛。
功能測評進度
興都斯坦航太公司由印度政府謹慎管制進度,以確保第2階段的IOC能在2013年底前完成,可形成真正作戰能力的FOC也要在2014年底前達標。2013年12月20日,IOC-II在印度空軍飛行員進入換裝中隊時常態展開,第1個中隊由18至20架光輝在Sulur基地編成,旋于2014年12月如期完成FOC。為達到IOC-II的標準,新機攜帶3噸武器彈藥,包括500公斤雷射導引炸彈,和短程R-73短程飛彈;飛行速度達1350公里/小時,在飛行攻角為24度時可達7G的負荷,作戰半徑達400至500公里。
Mark 2戰斗機工程展開中為達到FOC,新機要完成6種以上的標準,包括整合南非“飛(Derby)和“巨蟒”(Python)這兩款飛彈的150公斤級與射程70公里的測試,以及俄羅斯制GSh-23型機炮的搭載,亦須加掛由空中受油管系統,飛行攻角從24度增為28度,煞車系統也在加強,原本復合材料制造的機鼻也改由石英材質料件,能將雷達探測距離從45至50公里延伸至80公里,這些屬于IOC-II的工程項目都在15個月內完成,以期可滿足戰備執勤需所需,各項內容由歐洲宇航公司EADS予以技術協助。
目前光輝 2戰斗機工程亦正進行中,是LCA戰斗機的改良型版本,采用美國F414渦扇發動機和新的數位化駕駛艙與更大的8×12吋顯示器,并增加與蘇-57配合作戰的相關能力。據稱2018年光輝2將進行首飛,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將編列約2億美元,升級旗下工廠設備,喊出2021年前達到每年生產量24架目標。印度國防部表示非常期待光輝2型戰機能擴大生產,能協助空軍強化戰力。若能成功擴產,未來光輝戰機也將成為重要出口項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