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大漢朝征戰130余年的匈奴?
匈奴最后到底去了哪里?這個問題,一直是歷史上的一個懸案,直到今天也沒有被徹底解釋清楚。不過目前公認的解釋是,一部分匈奴人內遷中原,被中原民族同化融合了。另一部分則轉移到了歐洲那邊,同樣和當地的民族融合了。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復雜的情況,主要是和匈奴的歷史有關。
有關匈奴人的記載,最早出自于《史記》。按照《史記》所載,匈奴人的祖先是夏朝遺民。夏朝被商朝滅掉后,一部分夏朝人不愿意被商朝所統治,于是便向北逃亡,最后逃到了北方草原。到了草原上以后,這些夏朝遺民開始和草原上的一些游牧民族,相互融合,最后形成了匈奴民族。
另外,也有人說匈奴人是夏桀王的后裔。夏朝覆滅后,夏桀王被流放北方,最后被流放而死。而夏桀王的子孫后代,和當地的游牧民族相互通婚,最后形成了匈奴。
具體到底如何,因為年代太過久遠,史料也比較少,所以至今仍是一個迷。但有一點我們可以確認,從很早很早以前開始,匈奴人就已經出現在草原上,逐水草而居。
再后來,匈奴人的文明,也開始逐漸發展。不過整體上來說,匈奴人的文明發展,要落后于南方的農耕文明。這其實也很正常,畢竟農耕文明有一個定居的地點,文明傳承要更加容易。而游牧民族行蹤不定,文明傳承自然也要更難一些。就這樣,上千年漸漸過去,歷史來到了戰國末期。
戰國末期,中原地區已經被幾個強大的諸侯國所統治。這些強大的諸侯國,無一不是戰力彪悍,不管彼此之間的戰爭很夸張,對于匈奴的影響也很大。
作為游牧民族,匈奴人靠放牧為生。這種生活方式,穩定性比農耕文明更差。一旦下了大雪或者天氣干旱,匈奴人就有被餓死的可能。只要出現這種情況,為了活下去,匈奴人就只能南下,去搶劫農耕文明。但是,隨著幾個諸侯國越來越強大,匈奴人想搶東西也越來越難。
為了更好地活下去,匈奴內部也開始同時整合。大部落兼并小部落,然后大家再一起去兼并其他游牧民族。在中原諸侯國強大起來的同時,北方的匈奴人,也開始越來越強大。
就在匈奴人逐漸強大的時候,中原這邊,實力最為強大的秦國,開始逐漸統一天下。秦國統一天下后,中原地區已經沒了敵人,唯有北方草原上的匈奴人,經常來騷擾內地,搶劫百姓。所以當時秦始皇下令,讓蒙恬率領三十萬秦朝大軍北上,痛擊匈奴,將匈奴人趕出了河套地區,趕到了更北方的草原上。
蒙恬的這次出擊,通常也被認為是中原文明和草原游牧民族,整體較量的開始。在此之前,中原地區諸侯國林立,草原內部也是四分五裂,戰爭都還僅限于局部。然而蒙恬的這次出擊,卻是代表了整個中原文明,對草原文明的出擊。
兩個文明,數百年的戰爭,由此拉開了序幕。
匈奴被趕出了河套草原之后,生活更加艱難。為了更好地活下去,匈奴人開始統一起來。而中原這邊,隨著秦始皇的去世,秦朝開始走向了衰亡,中原開始陷入內亂。
就在秦始皇去世幾個月之后,北方草原上,也發生了一件大事。匈奴單于之子冒頓,殺父自立,成了匈奴人新的首領。冒頓上位之后,展現出了極為出色的軍事才能,不但統一了整個匈奴,還橫掃整個北方草原,征服了樓蘭、烏孫、呼揭等20余個國家。除此之外,冒頓趁著中原內亂之際,還再次拿下了河套地區。
南起陰山、北抵貝加爾湖、東達遼河、西逾蔥嶺,如此廣袤的地域,全部被冒頓征服。歷史上第一個強大的游牧文明,終于出現。當時的匈奴,號稱擁有控弦之士三十萬,戰斗力極為強悍。
就在冒頓橫掃北方草原的時候,中原這邊,秦朝滅亡,秦末梟雄紛紛崛起。在經過多年的戰爭后,最終,漢高祖劉邦,再次統一了天下,成為了新的中原之主。
到了這個時候,中原地區和北方草原,同時存在了一個強大的文明。有倒是一山不容二虎,兩個強大文明同時存在,而且相互接壤,戰爭自然也就在所難免了。
公元201年,就在劉邦登基七年之后,兩個文明終于產生了第一次碰撞,也由此拉開了匈奴與漢朝數百年的戰爭序幕。當時被劉邦分封到北邊的諸侯王韓王信,背叛的劉邦,投靠了匈奴。在得到韓王信的接應后,冒頓認為時機已到,所以率領匈奴人南下。
為了抵抗匈奴人,劉邦親自帶兵北上。最后,劉邦大意之下,中了匈奴人的誘敵之計,被匈奴圍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后來還是劉邦麾下的謀士陳平獻計,才使得劉邦脫困。
這次圍困,歷史上史稱白登之圍。
白登之圍,看似是劉邦被圍,漢軍處于下風。但實際上,雙方并沒有大規模開戰。因為對于匈奴人來說,當年蒙恬的強大,依然歷歷在目,不敢輕易和漢朝全面開戰。而對于漢朝來說,剛剛經歷了秦朝末年的混亂,國力十分有限。這個時候和匈奴全面開戰,實在不是明智之舉。
所以最終,漢朝這邊提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和親。
漢朝這邊,把宗室公主嫁到草原,和匈奴結為親戚。這樣一來,大家都是親戚,自然不好再大規模開戰。另外,匈奴人南下的原因,主要是為了搶東西,既然如此,干脆給他們一部分東西。漢朝人以一些財富和幾位公主,免去了戰爭。而匈奴不用打仗,也能拿到一部分生活資源,這也算是雙贏了。
但是,從漢朝的角度來看,漢朝顯然是很屈辱的。漢朝并沒有做錯什么,但是卻要白白給人家東西,還得把自己的公主嫁過去,這顯然是很委屈的事情。
所以,又過了近百年之后,在經過了近百年的休養生息后,漢朝的國力積攢得差不過了,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武帝果斷下令,停止和親,對匈奴開戰。
漢武帝時期對匈奴的戰爭,要細說起來的話,會很長很長,這期間發生了很多很多事情。簡單來說的話,就是漢朝最后取得了勝利,但同時國力也損耗嚴重。到了漢武帝晚年的時候,已經很難再組織大規模的征討匈奴的戰爭。而匈奴那邊,則是被漢朝軍隊打得節節敗退,損失慘重,再不復當年的巔峰。
隨著匈奴本身力量的衰落,再加上漢武帝派遣張騫前往西域,游說西域各國。原本臣服于匈奴的國家和民族,也開始紛紛獨立。如此一來,匈奴的力量再次嚴重下滑。偏偏在這個時候,匈奴內部又開始內亂。在經過一番亂戰之后,更是直接分裂為南匈奴和北匈奴兩部分。
此后,南匈奴因為臨近漢朝,害怕被漢朝和北匈奴夾擊,所以南匈奴干脆直接投降了漢朝。此時已是漢武帝的曾孫漢宣帝在位時期,漢宣帝接受了南匈奴的投降,然后將南匈奴安置在漠南地區。
至此,南匈奴相當于成了漢朝的附屬國,而北匈奴則依然相當于漢朝的敵國。
接下來的數十年時間里,漢朝和匈奴大體上還算安穩。尤其是南匈奴剛剛投降的那段時間,南匈奴的單于,還曾親自前往長安朝貢。后來這位單于,還娶了王昭君,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昭君出塞。至于北匈奴,雖然和漢朝依然處于敵對關系,但因為中間隔著一個南匈奴,所以雙方大體上還算和平。
再之后,西漢就開始逐漸衰亡,王莽篡位。
王莽在位時期,為了樹立威信,企圖徹底分裂南匈奴,導致南匈奴不滿,南匈奴一度反叛。等到東漢建立之后,匈奴內部則開始再次出現內亂,一部分匈奴人又投降了東漢,成了新的南匈奴。
東漢開國之后,面對北面心懷惡意的鄰居,自然要迎頭痛擊。所以接下來,東漢再次開始進攻殘余的匈奴。
東漢進攻匈奴的過程,其實一點都不輸西漢時期,甚至比漢武帝時期更加精彩。在這期間,也涌現出了竇憲、耿夔等一批名將。尤其是竇憲,曾率軍出塞北征三千里,勒石燕然便是他的壯舉。
在西漢和東漢長達數百年的進攻下,匈奴人終于崩潰了。最后,匈奴人做出了兩個選擇。南匈奴徹底投降了漢朝,而北匈奴則開始繼續逃亡。草原既然待不了,那就往西逃。在經過了東漢的戰爭之后,北匈奴逃到了中亞地區的錫爾河流域。
再后來,就到了三國時期。三國時期,南匈奴依然很老實,居住在河套地區,并且開始和中原民族融合。尤其是后來曹操為了方便管理,直接將北方很多民族內遷,這更是加速了匈奴和中原民族的融合速度,但同時也埋下了一個巨大的隱患。
三國之后,最終司馬家統一了天下。然而司馬家統一天下之后,司馬家的幾個王爺卻為了爭權而開始內斗,最后導致邊疆空虛。于是很多邊疆民族,紛紛趁勢而起,直接滅掉了西晉。
這其中,又以匈奴人為最。
不過,此時的很多匈奴人,已經不再認同自己作為匈奴人的身份了。因為經過上百年的通婚之后,很多匈奴人都流著中原民族的血,很多人都認為自己是中原民族。比如后來攻破長安的漢趙政權,其開國皇帝劉淵,便是冒頓單于的直系子孫。但同時,他也是冒頓單于和一位劉氏公主所生后代,身上也留著劉家的血。劉淵甚至一度宣稱,自己才是劉家的正統。自己做皇帝,是延續了漢朝的傳承。
再之后,到了南北朝時期,整個北方大家開始混居,各民族開始更加頻繁地通婚。匈奴這個民族,也就被逐漸同化為中原民族了。
至于北匈奴,被漢朝打得流亡到西域之后,終于開始站住了腳。到了西域之后,殘存的匈奴人,發現并不是自己太弱,而是漢朝太強。至少在西域這邊,匈奴是很強大的。所以后來,殘存的這些匈奴人,便開始向歐洲那邊進發。在經過長達數百年的遷徙后,一部分匈奴后裔,來到了歐洲,橫掃羅馬帝國,被歐洲人稱之為‘上帝之鞭’。
不過后來,這部分匈奴人,也在和當地民族的通婚當中,逐漸被同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