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中歐班列發運數提前半年超去年總量?
倘若大洋彼岸的美國萬萬沒想到,曾經一度被嘲笑的中歐班列,居然能在10年后改變世界物流格局,且關鍵時期,運力不減反增。
歐洲、中亞,都是我們重要貿易伙伴。倘若在10年前,從我國出口到這兩個地區的商品如何運輸?當然是海運、空運為主。
傳統印象中,海洋運輸,尤其是以集裝箱為載體的海運,是跨度較大的兩國或地區間最主要的運輸方式;鐵路運輸雖然也是跨國貿易運輸方式之一,但一般適用于短途,且速度慢、運力差。
正是因為如此,極少有國家會在鐵路運輸上下功夫,但我們卻反其道而行之:
中歐班列最早可以追溯到2011年,后期逐步形成了西中東三條運行線,出境口分別設立在二連浩特、霍爾果斯和綏芬河,三線往返于我國和歐洲,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各國。
最開始的時候,中歐班列并不被看好,畢竟海運是主流,列車實在是太慢了。但到了今年6月份,中歐班列反而愈發火爆,通達歐洲23國185個城市,1-5月份開行6153列、59萬標準箱,兩項數據雙雙提升。
更直觀的體驗一下有多火爆:6月份熱門線路在中旬就已經售罄、7月份的倉位在沒發布之前就已經接受預定。
如今,全國多個城市都設立了中歐班列始發站,比如西南的重慶和成都;中東部的鄭州、武漢和長沙;東部的義烏、蘇州、青島;東北的哈爾濱、長春等等。
可以這么說,無論哪個城市想要向歐洲出口貨物,都不必舍近求遠先把貨物運送到出海口,幾乎在家門口就可以上車拉走。
在過去,鐵運相較于海運,劣勢是很明顯的,比如速度慢、運力差、成本高,甚至沿途經歷眾多國家,不穩定因素太多,這也是為什么之前不被看好的原因所在。
那么為什么歷經10年,中歐班列反而變得愈發火爆呢?其中原因是什么呢?歸結起來,原因有以下幾個:
其一,海運價格居高不下,運費差越來越小;
自海外疫情爆發以來,海運價格就急劇上升,運費最高的時候甚至翻番了。
海運價格居高不下與集裝箱供給不足有很大的關系,再往深了說就是歐美等國生產能力下降,大量商品需要依賴他國代加工、依賴進口,而這些貨物是用集裝箱從“世界工廠”一船一船拉倒歐美的,但歐美出口的貨物卻不多,于是大量集裝箱在他們口岸滯留堆積。
有船,但沒有集裝箱,海運價格自然就居高不下了。
海運價格上漲,對比之前中歐班列運費卻很穩定,班列運費當下或者略高于海運,或者與海運持平,自然也就成為選擇之一了。
其二,運輸穩定,時效很高;
這里就要說到對俄羅斯的制裁了。自沖突爆發以來,俄羅斯各方面受到制裁,其中也包括部分海運,一些航線都在制裁范圍之內。比如據統計,海運收獲較之前延長了60-65天,有些貨物還沒到達目的地就變質或損壞了。準點率更是不足30%,7成海運基本都晚點。
反觀中歐班列,未被納入制裁范圍,從我國發出的班列依然可以過境俄羅斯,這就大大提高了時效,同時也是最穩定的運輸方式,不用突然擔心被制裁。
從我國東北地區出發,過境俄羅斯,達到歐洲目的地,僅僅需要16天的時間。
時效很高還體現在另一方面,那就是中歐班列實行線段運輸,線段內各司其職,不用擔心防疫所浪費的時間。
其三,最大程度上規避歐洲各港口的不穩定因素;
歐洲各國港口時不時地罷工實在讓人惱火,比如之前就曾發生過漢堡港、鹿特丹港的罷工事件。
罷工是人家的自由,咱們管不著,但罷工影響船舶靠岸和裝卸啊,有些貨物因此被“無限期”滯留在港口,等罷工結束秩序恢復了,貨物也損壞殆盡了。
以上大概就是中歐班列能火爆的原因所在,且越是在疫情、制裁等關鍵時期,它無可替代的作用越凸顯。
中歐班列的優勢大體可以歸納為“可靠又準時、經濟且實惠”;
正是因為如此,一帶一路沿線上的國家也對中歐班列越來越重視,比如烏茲別克斯坦、土耳其等國都在積極建設和完善沿途鐵路設施,充分保證中歐班列的穩定運行。
從不被看好到一鳴驚人,前期的布局和投入都收到了巨大的回報,這就是中國人的智慧。
倘若不是中歐班列的存在,想必很多往返于我國和歐洲的貨物都會“發不出去、運不進來”。
對此,大家怎么看?歡迎留言交流;
碼字不易,給點個贊、點個關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