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的望洞庭湖描寫了一種怎樣的心境?
答:希望能幫到你。
1、八月之秋的洞庭湖充盈浩淼,高漲的湖水與綿延的湖岸齊平。交相輝映的水色天光,令人感覺格外清闊舒朗。云夢大澤豐沛的水氣冉冉蒸騰,呼嘯奔涌的波浪仿佛要撼動整個岳陽城。我想要渡水而過,卻沒有木蘭舟楫。作為閑人,我羞愧自己在這清明盛世中的無所作為。旁觀那些持竿垂釣的人,是那樣的逍遙自在,我卻只能空有一腔羨魚的情懷。
詩的開篇描寫遠景,奔騰的無涯野水,高遠的無際碧天。“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這一名句中的兩個動詞“蒸”和“撼”用得尤為精彩,讓人如臨其境的震撼。詩人拉到近景,白茫茫的水氣潤澤著洞庭的生靈萬物,雄偉的岳陽城在洞庭湖的襯托下也變得渺小。詩人用磅礴的詩筆突出描寫了洞庭湖的浩然宏闊和無限生機,也暗示了自己才學和胸襟的廣博。
在詩的后四句,詩人含蓄地帶入了自己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用“欲濟無舟楫”,暗示自己在太平盛世因為投奔無門,前途受阻。垂釣者,代指張九齡。詩人說自己很欽佩張丞相,也希望自己能像魚兒一樣被張大人賞識看重。看著身邊的好友們都有了好的前程,詩人唯有在無奈中空自羨慕。羨魚,用典。出自“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詩的前半部分氣勢雄渾磅礴,后半部分氣韻深沉溫婉。也許有人會不懂,為什么這首唐詩前后的風格如此迥然不同,直接反轉呢?我們先看看詩的題目,《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孟浩然寫的是一首投贈詩,古稱干謁詩。也就是古代的文人才子們為了能夠有更好的發展機會,給某個權貴人物寫首贈詩毛遂自薦一下。不但要在詩中含蓄地表達一下自己的才華志向,也順便褒揚一下大人物的賢達。孟浩然的這首詩就是懷著這樣的目的,寫給當時朝中的實權人物宰相張九齡。
孟浩然青年時代自恃才高,加之對當世時事不滿,干脆隱居鹿門山。后來雖然有心出仕,奈何應試不第。他曾經在太學賦詩,一言既出,四座皆驚。這樣一位堂堂士子,可以說是一身傲骨,滿腹才華。所以他借洞庭湖之磅礴震撼,含蓄地在前四句表達出自己博才和抱負。但是畢竟要有求于人,不能一味的“剛”,還要適當的“柔”。但是“柔”不等于搖尾乞憐,還要保持文人的清高和尊嚴。這就需要有一定的構思技巧和寫作功力在其中,于是在后四句里他委婉地表露出自己期盼得到援引,能做出一番事業的渴望心情。
孟浩然的這首傳世之作,雖然前后風格截然不同,卻是銜接自然,毫無違和之感。不過遺憾的是小詩雖然寫得雄渾高妙,也得到了宰相張九齡的夸贊,孟浩然的仕途之路卻依然沒有絲毫起色。幾年后孟浩然被張九齡召入荊州幕府,不久他便辭官回鄉,最后歸隱終老.
2、孟浩然: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全詩賞析
氣蒸云夢澤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出自唐代詩人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八月湖水平, 涵(hán)虛混(hún)太清。
氣蒸云夢澤, 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 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 徒有羨魚情。
作品賞析:張丞相即張九齡,也是著名的詩人,官至中書令,為人正直。
孟浩然想進入政界,實現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給予引薦。
他在入京應試之前寫這首詩給張九齡,就含有這層意思。
詩的前四句寫洞庭湖壯麗的景象和磅礴的氣勢,后四句是借此抒發自己的政治熱情和希望。
開頭兩句交代了時間,寫出了浩瀚的湖水。
湖水和天空渾然一體,景象是闊大的。
涵,有包含的意思。
虛,指高空。
高空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
太清指天空。
混太清即水天相接。
這兩句是寫站在湖邊,遠眺湖面的景色。
三四兩句繼續寫湖的廣闊,但目光又由遠而近,從湖面寫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籠罩在湖上的水氣蒸騰,吞沒了云、夢二澤,云、夢是古代兩個湖澤的名稱,據說云澤在江北,夢澤在江南,后來大部分都淤成陸地。
撼,搖動(動詞,生動形象)。
岳陽城,在洞庭湖東北岸,即今湖南岳陽市。
西南風起時,波濤奔騰,涌向東北岸,好像要搖動岳陽城似的。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有的版本作氣吞云夢澤),讀到這里很自然地會聯想起王維的詩句: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
整個城市都飄浮在水面上,微風吹起層層波瀾,遙遠的天空都在水中晃動。
氣蒸云夢澤它們真有異曲同工之妙。
面對浩瀚的洞庭湖,自己意欲橫渡,可是沒有船只;生活在圣明的時世,應當貢獻出自已的力量,但沒有人推薦,也只好在家閑居,這實在有愧于這樣的好時代。
言外之意希望對方予以引薦。
濟,渡的意思。
楫,船上的槳,這里也是借指船。
端居,閑居;圣明,圣明之時,這里指太平時代。
最后兩句,說自己坐在湖邊觀看那些垂竿釣魚的人,卻白白地產生羨慕之情。
古代俗語說,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詩人借了這句諺語來暗喻自己有出來作一番事業的愿望,只怕沒有人引薦,所以這里說徒有。
希望對方幫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間自然流露出來的。
干謁詩是時代和歷史相互作用的產物,一方面,士子們以之鋪墊進身的臺階,因而言詞頗多限制,作起來往往竭盡才思;另一方面,由于閱讀對象或為高官顯貴、或為社會賢達,干謁詩大多表現出含蓄的美學特征,作者也常以比體為之。
這是一首干謁詩。
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長安,寫了這首詩贈當時在相位的張九齡,目的是想得到張的賞識和錄用,只是為了保持一點身份,才寫得那樣委婉,極力泯滅那干謁的痕跡。
秋水盛漲,八月的洞庭湖裝得滿滿的,和岸上幾乎平接。
遠遠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塊。
開頭兩句,寫得洞庭湖極開朗也極涵渾,汪洋浩闊,與天相接,潤澤著千花萬樹,容納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實寫湖。
氣蒸句寫出湖的豐厚的蓄積,仿佛廣大的沼澤地帶,都受到湖的滋養哺育,才顯得那樣草木繁茂,郁郁蒼蒼。
而波撼兩字放在岳陽城上,襯托湖的澎湃動蕩,也極為有力。
人們眼中的這一座湖濱城,好像瑟縮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腳下,變得異常渺小了。
這兩句被稱為描寫洞庭湖的名句。
但兩句仍有區別:上句用寬廣的平面襯托湖的浩闊,下句用窄小的立體來反映湖的聲勢。
詩人筆下的洞庭湖不僅廣大,而且還充滿活力。
下面四句,轉入抒情。
欲濟無舟楫,是從眼前景物觸發出來的,詩人面對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還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卻沒有人接引,正如想渡過湖去卻沒有船只一樣。
端居恥圣明,是說在這個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閑居無事,要出來做一番事業。
這兩句是正式向張丞相表白心事,說明自己目前雖然是個隱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還是心焉向往的,不過還找不到門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進一步,向張丞相發出呼吁。
垂釣者暗指當朝執政的人物,其實是專就張丞相而言。
這最后兩句,意思是說:執政的張大人啊,您能出來主持國政,我是十分欽佩的,不過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隨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欽羨之情罷了。
這幾句話,詩人巧妙地運用了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淮南子·說林訓》)的古語,另翻新意;而且垂釣也正好同湖水照應,因此不大露出痕跡,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難體味的。
作為干謁詩,最重要的是要寫得得體,稱頌對方要有分寸,不失身份。
措辭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
這首詩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藝術上自有特色。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是一首述懷詩,寫得很委婉。
在唐代,門閥制度是很森嚴的,一般的知識分子很難得有機會登上政治舞臺。
要想在政治上尋找出路,知識分子須向有權有勢的達官貴人求助,寫些詩文呈送上去,希望得到賞識,引薦提拔。
公元733年,孟浩然西游長安,時值張九齡出任朝廷丞相,便寫了這首詩贈給張九齡,希望他給予幫助。
但由于詩人顧慮多、愛面子,想做官又不肯直說,所以只好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愿望。
這種苦悶的心情,是不難領會的。
這首詩的藝術特點,是把寫景同抒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觸景生情,情在景中。
詩的前四句,描寫洞庭湖的景致。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涵虛,是天空反映在水中的幻景。
太清,就是天空。
這兩句的意思是說:到了中秋時節,洞庭湖里的水盛漲起來,與湖岸平齊了,一眼看云,只見湖山相映,水天一色,渾然成為一體,美麗極了。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在這浩翰的湖面和云夢澤上,水氣蒸騰,濤聲轟鳴,使座落在湖濱的岳陽城都受到了震撼。
這四句詩,把洞庭湖的景致寫得有聲有色,生氣勃勃。
這樣寫景,襯托出詩人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暗喻詩人正當年富力強,愿為國家效力,做一番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