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7月到1939年4月的西班牙內戰是怎么回事?
西班牙內戰可以說是世界歷史上最為獨特的一場戰爭,因為它雖然是內戰,卻引發了當時世界上數十個國家的介入,最后甚至國外的志愿軍反而成了這場戰爭的主角,而這場戰爭的余波甚至還和中國發生了一些聯系。那么當時的情況究竟是怎樣的呢?西班牙內戰的序曲西班牙內戰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是二戰的序曲,甚至可以被理解成二戰歐洲戰場的一部分,不過其爆發原因還是西班牙國內不同勢力之間矛盾的激化。大家知道,西班牙是最早建立了全球性帝國的殖民列強之一。但因為西班牙是與歐洲封建制度密不可分的天主教會的重要堡壘,教會勢力極其強大,民眾中宗教氛圍也非常濃厚,所以西班牙打破封建制度的進程在歐洲各國中始終相對較慢。在公元1874年西班牙波旁王朝再次復辟之后,其國內才建立起了比較脆弱的君主立憲政體。
(西班牙國王阿方索十三世)
但在1923年,西班牙軍隊將領里維拉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發動軍事政變,推翻了民選政府,建立了受到國王阿方索十三世支持的獨裁統治。但里維拉在隨后幾年施行暴政,使西班牙王室最后的威信也喪失殆盡,其國內要求廢除君主制的呼聲越來越高。在1931年,阿方索十三世被迫同意舉行地方市政選舉,結果主張廢除君主制的社會主義者和自由共和派贏得大勝,阿方索十三世逃離西班牙,西班牙第二共和國建立。
(西班牙第二共和國疆域)
但是西班牙國內此時各個派別之間利益分歧巨大,教會等保守派勢力仍然極其強大,而且對軍隊影響巨大。所以在之后的5年里,西班牙政權在以天主教會、地主階層和商人所支持的保守派和以工人和知識份子等工薪階層以及底層農民所支持的共和派之間轉換了兩次。而每一次轉換,新政府都會大量撤消前任政府的激進政策,再推出自己的激進轉向政策,導致西班牙國內不同派別之間的敵意不斷加深。
(帶領軍隊發動反叛的佛朗哥)
1934年,在保守派執政期間,西班牙阿斯圖里亞斯自治區的共和派礦工舉行罷工,后來演變成暴動,軍隊將領佛朗哥率軍將其鎮壓。佛朗哥也因此在1935年被任命為西班牙陸軍總參謀長。但在1936年2月,保守派政府在西班牙大選中失敗,共和派再次執政,而曾經鎮壓了共和派工人運動的佛朗哥很自然地被撤消了總參謀長職位,并被調入西班牙位于非洲的海外省加納利群島任職。
內戰爆發與國際行動而在此之后,佛朗哥和支持他的西班牙保守派就開始籌劃政變。1936年6月17日,西班牙陸軍在西班牙多個海外殖民地和本土多座大城市先后發動叛亂。此后,西班牙各大城市的許多工人組織強行打開各地的武器庫,自行組建了一些民兵組織,開始與叛軍作戰。
(由工人組建的共和民兵)
結果,在首都馬德里等西班牙主要城市,佛朗哥叛軍被迅速擊敗,只有保守派和天主教會勢力強大的塞維利亞被叛軍控制。但叛軍控制塞維利亞卻極具戰略意義。因為當時西班牙在非洲摩洛哥等地還擁有相當數量的殖民地,共和政府的土改等政策受到非洲上流階層的激烈反對,因此他們為佛朗哥提供了強力支持,使其迅速控制了這些地區。而擁有重要港口的塞維利亞被叛軍控制,使叛軍有了從非洲將軍隊運回本土,扭轉西班牙本土戰局的可能。而這也就成為了其它國家介入西班牙內戰的第一個動機。
(在西班牙參戰的德軍)
在叛亂爆發之后,同樣非常不喜歡西班牙共和政府的德意法西斯立即決定介入西班牙內戰。德意分別在第一時間派出軍艦與運輸機運送西班牙海外兵團回本土,又很快向西班牙派出了正規軍直接參戰。在西班牙參戰的德意兩國軍隊最高曾分別達到1.9萬人和5萬余人。此外,納粹德國和意大利還為佛朗哥提供了超過1260架飛機和350輛坦克,以及其它大量武器裝備。
(當時諷刺意大利介入西班牙內戰的政治漫畫)
而我們在前面也說了,西班牙內戰其實可以被視為二戰的序曲,當時德意出兵并不是單純為了幫助佛朗哥,而是為了在自己準備戰爭期間防止身后出現一個左翼政權。同樣道理,蘇聯當時也認識到了西班牙內戰對于牽制德意的重大戰略意義,因此在西班牙內戰爆發之后,蘇聯也很快行動起來,為共和政府提供了大量援助。現代一些研究顯示,在整個戰爭期間,蘇聯為共和政府提供了634到806架飛機、331到362輛坦克和1034到1895門火炮。
(共和軍女民兵瑪麗婭·吉內斯塔)
此外,蘇聯還向西班牙派遣了2000至3000名軍事顧問,但其派出的作戰人員最高時也沒超過500人。而且蘇聯向西班牙提供的軍事物資援助并非完全無償給予,其中部分是由西班牙共和政府動用了國家黃金儲備購買的。
國際縱隊與西班牙內戰的結果不過蘇聯政府雖然沒有直接向西班牙派兵,卻也通過一個史上罕見的方式給共和政府提供了強力支持:通過在國際上招募志愿者者,幫助共和政府組建了國際縱隊,而可以說國際縱隊才是西班牙內戰在今天仍然能獲得如此眾多關注的真正原因。
當時蘇聯在法國巴黎設立了國際縱隊招募中心,利用共產國際的網絡在世界各地廣泛招募愿意前往西班牙為共和政府作戰的志愿者。而當時這一舉措在世界各國的左翼和進步人士中引發強烈反響,世界各地都有大量年輕人通過各種方式來到巴黎,受訓后坐火車進入西班牙加入戰爭。據估計,在整個戰爭期間,總共有4萬至5.9萬人曾加入國際縱隊,參加進了西班牙內戰之中。
(國際縱隊接受檢閱)
而通過這種方式招募的國際縱隊可以說是一支真正的全球軍隊,其成員來自世界53個國家,其中還包括至少100名華人。而且恐怕許多朋友意想不到的是,國際縱隊中來自納粹德國和意大利的隊員分別達到了5000人和3000人左右,僅次于國際縱隊的招募地法國。而來自美國的國際縱隊隊員也達到了2500人左右。因此在國際縱隊中還至少組建了兩個由美國總統命名的作戰營,分別是喬治·華盛頓營和亞伯拉罕·林肯營,后來這兩個營還合并成了林肯-華盛頓營。而在參戰的華人中,中國工人張瑞書和劉景田都曾先后成為戰地英雄,登上國際媒體的封面。
更加獨特的是,這支軍隊中除了許多普通青年人,世界各地許多懷有左翼或者進步理想的青年知識分子也加入其中。其中除了一些后來在東方陣營知名的一些政治人物之外,還有大量在后來人生軌跡迥異的全球名人也曾加入國際縱隊。其中包括:
威利·勃蘭特(曾擔任西德總理,以在猶太人大屠殺紀念碑前下跪而聞名世界)
埃爾梅尼吉爾多·加斯佩羅尼(曾擔任圣馬力諾國家元首)
厄內斯特·海明威(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喬治·奧威爾(《動物農莊》和《1984》作者)
沙普爾·巴赫蒂亞爾(伊朗巴列維王朝末代總理)
戰爭期間和戰后,海明威和奧威爾等作家曾創作了大量共和政府視角的文學作品,這也是西班牙內戰至今未被遺忘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國際縱隊在西班牙內戰中所起的作用也決非象征意義。許多人認為,正是因為國際縱隊的激烈抵抗,才使西班牙首都馬德里堅守到了內戰的最后一刻,使其直到內戰結束前4天才被佛朗哥的軍隊攻克。
但西班牙共和政府從內戰一開始軍事實力就處于劣勢,在整個內戰期間也始終沒能扭轉這種劣勢。在西班牙內戰爆發之后,盡管共和政府中也包括許多自由主義者,在意識形態方面與英法美也有接近的地方。但因為英法對蘇聯的警惕,當時都在對德意實行綏靖政策。因此他們不但沒有伸出援手,反而牽頭聯合多國達成了不干涉西班牙內戰的協議,也就是在名義上對西班牙內戰兩派實施軍事禁運。在1938年7月,英法等國又牽頭通過了召回外國志愿軍計劃,以此為條件換取對共和政府部分解除禁運。而共和政府為了爭取更多國際援助,被迫接受了這一計劃,遣散了大量國際縱隊人員,使其軍事實力更加削弱。
(西班牙內戰趨勢,右下方淺粉色區域為共和政府最后控制區域)
同時,在初期寄希望英法也加入反法西斯陣營,一同對抗德意和佛朗哥的蘇聯,看到英法完全無意與其并肩作戰之后,出于自身安全考慮,也逐漸撤出了軍事顧問與志愿軍。而共和政府內部社會主義者和自由主義者也曾多次出現矛盾。這些變故使共和政府在戰場上越來越被動,從1937年下半年開始從北向南不斷敗退,最終在1939年4月1日完全失敗。西班牙內戰以佛朗哥的勝利而告終。
(海明威(中)與伊文斯(左)在西班牙戰場上的合影,右側軍官為德國作家路德維希·萊恩)
西班牙內戰失敗后,國際縱隊自然也消失了。但隨著二戰全面爆發,國際縱隊的許多成員也很快轉戰到世界其它戰場,繼續參加反法西斯戰爭,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專業人士后來曾來到中國抗日戰場。比如后來犧牲在抗日前線的加拿大醫生白求恩就是國際縱隊的一員。而曾經參加國際縱隊的荷蘭紀錄片導演伊文斯則也來到中國,拍攝了反映中國抗戰的著名紀錄片《四萬萬人民》,對中國抗戰起到了很大的外宣鼓舞作用,也留下了許多珍貴史料。在曾經參加國際縱隊的華人中,一位名叫謝唯進的志愿軍后來回國后曾先后在八路軍重慶辦事處和四野工作,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
西班牙共和政府在內戰失敗后則撤退到法國,建立了流亡政府。在二戰之后,這個流亡政府曾持續存在了30多年,并曾與墨西哥、巴拿馬、波蘭和南斯拉夫等國建交。1975年獨裁統治西班牙30多年的佛朗哥死后,他們于1977年與再次復辟的西班牙波旁王朝達成和解,以承認波旁王室為西班牙王室為條件,重新回歸西班牙政壇。1977年7月1日,西班牙國王在馬德里舉行盛大儀式歡迎其回歸。此后共和政府相關政黨再次在西班牙政壇擁有了一席之地,1982年,源自流亡共和政府的工人社會黨贏得西班牙大選,此后連續執政14年。目前該黨仍為西班牙執政黨。1996年,西班牙議會還通過決議,向所有“為自由和民主作出功績”的國際縱隊隊員頒發了國際志愿者公民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