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文學最杰出代表人物是哪幾位?
問題:"建安文學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是哪幾位?…"
《建安七子》指漢末作家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玚和劉楨的合稱。
魏文帝曹丕(曹操次子,三國時期的文學家)在《典論:論文》中,曾經將此七人并舉,始有"七子"之名。因主要活動于建安時期,所以后世稱之為"建安七子"。(建安,是東漢末年漢獻帝的年號〈公元196~220〉)
本來,此一時期的文學領袖都是曹家人物,但是在中國文學思潮、流派及其并稱中均把漢、魏間的詩人曹操與其子曹丕、曹植另列為"三曹",故,談到"建安文學",準確的說應該是指"建安七子"便是。(因此七人同居鄴中〈今河南安陽北〉,所以又稱:"鄴中七子。")
建安七子,均能文善詩,所作詩文,雖在藝術風格上各有特點切不盡相同,但是因為他們共同經歷了漢末的動亂及離苦生活,多于敘述喪亂及感嘆身世中,卻是吐露了建功立業的報負。
△談及"建安七子”,首當其沖且最為人熟知的,應該是孔融了。
沒錯,就是那個中國千百年來流傳的一個道德教育故事里,四歲就知道讓梨的小子!《三字經》中的"融四歲,能讓梨"即是說的他了。
孔融(153~208) 字文舉。魯郡(今山東曲阜)人。漢末文學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二十世孫。漢末文學家。曾任北海相,世稱:孔北海。后歸曹操,任少府、大中大夫等職。
孔融直言敢諫,因觸怒曹操被殺。為人恃才負氣,能詩而以文勝。其文鋒利簡潔流暢,既有豪邁之氣,也多譏嘲之辭。
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曾把孔融與王粲等相提并論,說其"體氣高妙,有過人者…"加上其祖上太過顯赫,故被列為"建安七子"之首。
△王粲(177~217) 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鄒縣)人。漢末文學家。其時,在"建安七子"中文學成就應為最高。
王粲先依劉表,未被重用,后為曹操幕僚,官累至侍中。他年輕時即有才名,深得前輩學者蔡邕(東漢文學家、書法家)的賞識,。
王粲以博聞多識著稱,尤以詩、賦見長。其詩語言剛健,詞氣慷慨。
如其《七哀詩》。"七哀"本為樂府古題,王粲以此為題共作詩六首,今存三首。其中《西京亂無象》如下:
"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
復棄中國去,委身適荊蠻。
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路有饑婦人,抱子棄草間。
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
"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
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
悟被下泉人,喟然傷心肝。"
其中記述獻帝初平三年,關中一帶人民遭受董卓部將李傕等縱兵摧殘,流徙死亡的慘象,控訴了這些"豺虎"的罪行。
其余兩首抒發作者對于離亂的感慨,反映了當時的兵役制度的腐敗,以及邊地人民的苦難。其表達的感情深刻沉痛,語言樸素明白。
王粲作有《登樓賦》,主要抒寫其生逢亂世,長期客居他鄉,因才能不能得以施展而產生的思鄉、懷國之情及懷才不遇之憂。是建安時期抒情小賦的代表性作品,也是我國古代抒情小賦名篇之一。
△陳琳(?~217) 字孔璋。廣陵(今江蘇揚州)人。漢末文學家。初從袁紹,后隨袁尚,被曹軍俘獲,曹操愛其才而不咎,署為司空軍師祭酒,使與阮瑀同管記室,后又徏為丞相門下督。(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與同為建安七子的劉楨、應玚、徐干等,因同染疫疾而亡。)
陳琳所草書檄甚多。其詩作反存四篇,其《飲馬長城窟行》寫人民徭役之苦,真實生動。
注:《飲馬長城窟行》為樂府《瑟調曲》名。長城旁有水窟,可以飲馬,故名。后代文人擬作的很多,尤以陳琳的這一首較為有名。
△徐 干(171~218) 字偉長。北海劇縣(今山東昌樂縣西)人。漢末文學家、思想家。官至五官中郎將文學。以詩、辭賦、政論著稱。代表作有《中論》、《答劉楨》、《玄猿賦》等。
其《中論》認為:"凡學者大義為先,物名為后,大義舉而物名從之。"
△劉楨(?~217)字公幹。東平(今山東)人。漢末文學家。為曹操丞相掾屬。其五言詩在當時負有重名。后人也有以他和曹植并舉,稱為"曹劉"。但其作品流傳很少,內容多為酬答親朋,抒寫個人抱負。
△阮瑀(約165~212) 字元瑜。陳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漢末文學家。為曹操司空軍謀祭酒,管記室。擅長詩作,善作書檄。其作品留存很少,《駕出北郭門行》較為有名。該詩作借作者與孤兒問答,描寫孤兒受后母虐待的悲慘遭遇,揭露了封建制度下的家庭矛盾,表現了作者對社會問題的關心及對受害兒童的同情。
△應玚(?~217) 字德璉。汝南(今河南汝南)人。漢末文學家。官五官中郎將文學。曹丕稱其才學足以著書。(其為東漢學者應劭從子。其弟應璩,三國時期文學家)
編者注:建安七子有數人均亡于漢末的那場瘟疫,等有時間就此題材寫一篇,敬請關注。
配圖及部分資料源于網絡,如侵秒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