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洪水為什么唯獨中國沒有躲進諾亞方舟?
中國人對此應該是沒有什么好疑惑的,這與中西方哲學思想、宗教信仰、歷史文化都有關系,甚至與科技也不無聯系,最重要一點也最值得每個中國人思考。
想說最重要的,西方的這種疑惑是因為近代的經濟政治原因,擁有了各方面的話語權,才想當然的認為世界上所有的事都應該以它們為主,也更因如此而來的傲慢。近代一百年的時間,中國多災多難動蕩不定,經濟科技落后貧瘠,反之,西方因工業的發展,經濟科技領先,在各方面處于統治地位,也取得各方面的話語權。
本來,這樣的時期更應該是屬于歷史文化的原因,然而西方也不一定只是學者,想當然也認為西方文化就是世界的,它們在文化甚至歷史方面也有著絕對話語權。
每個中國人都知道,中華上下五千年,但西方一直不承認,西方以前只承認周朝,而當商朝的甲骨文出土的時候,西方才承認了商朝的存在,因為西方至今都是依據他們對歷史的定義。
但只要有腦子的應該都清楚,甲骨文這么成熟的文字,肯定不是一下就從天上掉下來的,至少要經過漫長時間的演變。
但西方就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也許是不愿承認中國歷史的悠久,或者是由于近代強盛帶來的傲慢,這種傲慢甚至到了可笑的地步。
遠的不說,就說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就一個小小的口罩帶不帶都成了大熱點,也有專家說口罩的事是因為習慣、文化、政治等等原因,但也有專家說更多是西方傲慢,就因為中國人人戴口罩,并且中國抗疫是最成功的,所以就死不承認。
大洪水的說法,世界各地各民族有很多,有的說是神話有的說是傳說,也有說是的確發生過的,如果說真的發生過,中國與西方不同對待洪水的方式,可能就是科技的原因了。大家知道良渚遺址已經被列入了世界遺產,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庫舉行的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隨著大會主席的落錘,中國提交的“良渚古城遺址”項目經世界遺產委員會審議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良渚文化不但可以是中國五千年歷史最有利的證據,良渚遺址的考古研究也證明當時中國的水利技術就相當發達。
城址屬于良渚古城遺址的核心所在,城址由宮殿區(39公頃)、內城(含宮殿區約280公頃)、外城(約351公頃)呈向心式三重布局組成,古河道貫穿其間。宮殿區居于城址中央,建有三座獨立的宮殿臺基,沙土廣場,大型糧倉及35座房屋基址,是良渚時期最高統治者居住和活動的主要場所。內城由墻體圍合,設8座水城門、1座陸城門;外城由17處斷續分布的臺地構成半閉合的外郭輪廓。城址周邊分布著大量同期遺存,城址外的同期遺存與城址形成城、郊分野的空間形態。
外圍水利系統為良渚古城建設之初統一規劃的城市水資源管理工程,由谷口高壩、平原低壩和山前長堤的11條人工壩體和天然山體、溢洪道構成。初步估算,整個水利系統形成面積約13平方公里的水庫,庫容量超過6000萬立方米,是中國迄今發現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遺址,也是目前已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堤壩系統之一。
水利系統在壩址選擇、地基處理、壩料選材、填筑工藝、結構設計等方面表現出較強的科學性,具有防洪蓄水、灌溉運輸、調節水系等多種功能,是東亞地區人類早期開發、利用濕地的杰出范例。
大禹治水更是中國人家喻戶曉的,單說治水的方式就豐富多彩,所以,如果大洪水是真實的,西方只能是采用躲避的辦法,而中國卻有能力選擇治理的方式。
其實歸根到底無論是大洪水的傳說也好,西方學者的疑惑也好,更多是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文化受不同文明起源而不同,文化又帶來哲學、宗教、觀念、信仰、藝術等等很多不同,就如紅梅工筆佛畫剛剛分享的一篇頭條文章,中國山水畫與西方風景畫,在對自然觀的認識上截然相反,中國是天人合一,天即大自然,而西方人與天是分離和對抗,更多是恐懼。
中國山水畫與西方風景畫相差1300年 兩者的自然觀也差遠去了
中西方宗教信仰也是大不同,諾亞方舟為《圣經》中諾亞制造的大船,是《希伯來圣經·創世紀》中的故事,一艘根據上帝的指示而建造的大船。
而中國對神的信仰更如家人,而且神都是為人民服務的,有什么樣的需要就有什么樣的神,更是相信人定勝天,這也是中華文明的一種精神。
中西方文化為什么不同?明白文化的真正含義中國人你會更自信
前一百中國喘了喘氣草率了,而未來的百年之大變局東方睡獅醒了,西方學者就不再疑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