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近幾年日本的制造業漸漸沒落了?
如果有人認為日本制造業沒落了,那我想說這個認知判斷大錯特錯。雖然在過去30年當中,給人們的感覺是日本制造業走向沒落,事實則是日本制造業在過去30年經歷了艱難的轉型升級,與我們中國制造業當下做的事情一樣,而日本制造業幾乎可以宣布轉型升級成功。
上世紀80、90年代,日本的家電在中國,日本的汽車在美國,絕對是王一樣的存在
年齡稍稍大一點的中國人都知道,在上世紀80、90年代,日本制造可謂風靡全球,尤其是日本家電和汽車產業,更是倍受全球消費者的推崇。當時,由于中國汽車需求能力較弱,日本汽車尚未大量進入中國市場,但彼時,日本汽車在美國、歐洲市場已經成為與德國、美國汽車比肩的中堅力量。因此,最令中國人印象深刻的便是日本家電品牌和產品,從錄音機到彩電,從冰箱到洗衣機,日本的松下、東芝、日立、三洋、索尼、愛華、夏普等品牌,幾乎每一個品牌在中國消費者當中都是大名鼎鼎,當時的年輕人如果能夠擁有一款三洋、愛華隨身聽,就像10年前擁有一款iPhone手機。
然而,時過境遷,當下日本家用電器不再獨領風騷,韓國家電、中國家電品牌的迅速崛起,使得家電市場競爭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現在中國的海爾、格力、美的、長虹、海信等家電品牌已經成為世界級的家電品牌,絕大多數中國家電品牌是世界排名第一的品牌,絕大多數中國的家電企業是其所處領域的世界第一。
接下來,我們就發現,似乎日本制造在家電、電子制造等領域里沉沒了,在全球個人PC電腦領域,沒有了日本企業的身影,中國聯想則位列全球銷量第一,在全球智能手機制造領域,同樣也沒有了日本企業的身影,中國的華為、韓國的三星、美國的蘋果成為世界智能手機三巨頭,同時,中國的小米、OPPO、vivo等品牌也位居出貨量世界前列。
日本制造在過去30年里到底經歷了什么?日本制造業真的落寞了嗎?
其實,日本制造業并沒有沒落,只是日本制造業在過去30年里經歷了痛苦的轉型升級。上世紀90年代,日本人意識到制造業的轉型升級的重要性,開始尋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恰好時逢日本對于美國貿易迎來巨大的順差,美國當時對于這個巨大的貿易逆差感到非常恐懼,日本也意識到其制造業的優勢必須由中低端制造業向高端制造業發展,于是包括日本、美國、德國、英國、法國在內的五國簽訂了《廣場協議》,一方面日本期待通過日元對于美元的升值,提升其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另一方面也倒逼日本制造業企業轉型升級,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
正是在此期間,日本開始在電子制造領域嶄露頭角,然而由于美國的極力打壓,使得日本芯片半導體產業差點被美國打殘,不過即便如此,日本在芯片半導體制造原材料和設備方面仍然處于世界頂級水平。
當時,西方五國希望通過《廣場協議》的簽訂,使得日元對美元升值,以減少日本商品出口到美國,增加日本從美國商品的進口,減少日本對美國的貿易順差。然而,在日元升值的背景下,日本出口企業面臨非常大的競爭壓力,但是我們不得不佩服日本企業壓縮成本的能力,日本各大出口企業開始進行全方位的成本管理,壓縮生產成本,同時,日本企業開始進行自動化改造,以減少人工成本的支出,并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廣場協議》在簽訂之后的幾年時間里,不但沒有縮小日本對于美國的貿易順差,日本對美國貿易順差反而繼續增加。
而就是在這段時間里,日本企業意識到,如果繼續做B2C的產品,將無法改變日本之間的貿易結構,這將促使美國對日本經濟下狠手。于是,日本改變了其經濟策略。除了汽車之外的廣泛領域,日本企業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B2B領域,并且將B2C制造工廠向海外轉移,這會給日本經濟帶來三個利好:一是日本在過去30年當中培育起與本土GDP相當的海外“經濟體”,表面上日本經濟萎縮或停步不前,但實質上日本經濟規模實質上是擴大了;二是日本企業掌握很多制造業領域的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可以獲取大量的超額利潤;三是原來面對消費者市場的終端商品出自日本制造,但由于日本企業投資海外建廠,使得這些日本制造轉化為“其他制造”,同樣出口到美國,但卻不會增加日美貿易順差。
就這樣,我們以前耳熟能詳的日本著名品牌松下、東芝、索尼、夏普等,再也很少出現在我們的視線里。但其實這些公司不但沒有倒閉關門,反而仍然活得相當滋潤。
舉例來說,我們都公認韓國是全球半導體強國,可是在日韓貿易爭端時,日本加強對韓國出口管制的光刻膠、蝕刻氣體、氟化聚酰亞胺的三種材料,韓國當時就沒了脾氣,要知道,包括上述三種原材料在內的韓國半導體制造的80%的材料、設備來自日本制造。
另外再舉一個例子,雖然日本智能手機品牌在當下手機市場毫無名氣可言,然而,日本企業卻是智能手機零部件的主要核心供應商,比如CMOS傳感器、屏幕、Wifi模塊、微型儲能陶瓷電容器、精密連接器、硬盤及驅動器、視頻編碼器芯片等等。可以說,在蘋果、三星、華為、小米、OPPO等拼命吆喝賣手機時,日本手機核心零部件供應商卻能夠靠此躺著賺錢。
綜述
雖然人們常說,日本經歷了失去的30年,但日本國家與其他國家不同,其本身就是島國,地理空間有限,尤其國內還經歷高達28%的65歲以上老齡人口的限制,勞動力極為短缺。另外,日本還要受制于美國的各個領域的管控。可以說,這樣一個國家想要發展經濟困難重重。因此,日本便在上世紀90年代后,痛定思痛,進行了一次艱難的經濟變革:
一、在勞動力短缺、地理空間受限的情況下,投資海外,在日本之外發展出相當于本土GDP規模的日本經濟力量。
二、把有限的力量投入到能夠帶來高投入產出的領域,這促進了日本關鍵核心技術領域里面取得長足發展。
三、在嚴重依賴出口市場的情況下,日本企業盡量把日本制造變成海外市場的必須品,減少在消費品領域里面的國際競爭,減少日本與歐美中等國家的貿易摩擦。
由此可見,日本確實是一個能夠在困難面前發展的國家,不可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