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荊州曾出土距今兩千多年的軟尸遂先生?
“遂先生”睡在價值100000元的玻璃棺中,專家說:“他是在特殊而又巧合的機緣下,才得以保存得如此完整?!?/p>專家說的是什么意思呢?接著往下看!
目前我國有三具保存完好的古尸,另外兩具都是女尸,分別是保存在湖南省博物館的辛追夫人和連云港博物館的凌慧萍,而荊州市博物館保存的“遂先生”是在1975年發掘的,地點在湖北省荊州城外的鳳凰山。他為什么叫“遂先生”?他的軟尸又是如何形成的?鳳凰山中的168號古墓1975年初,解放軍某部隊要在湖北荊州城外的鳳凰山上建造一座雷達站,但是動工之前必須要完成一項準備工作,那就是要先把山上的古墓發掘保護好。鳳凰山原是古楚國的文物寶庫,春秋戰國時期,它屬于楚國故都,紀南城里的一座關景山,公元前278年,楚國被秦國給滅了以后,鳳凰山就成為了當地貴族的墓地,墓葬多大二百多座。想要在鳳凰山的建造雷達站,就要施土動工,這就很可能就會破壞集中在周邊的古墓,這顯然是不行的。既然不能破壞古墓,唯一可行的就是對古墓進行保護性的發掘,隨后解放軍聯絡了考古機構,隨后決定對鳳凰山古墓群進行保護性的發掘。當時考古隊決定從最大的古墓開始發掘,經過實地勘測,他們把目光放在了168號墓。發掘中的怪事由于當時可以參照的資料并不多,考古人員只能按照常規的動作進行發掘,也就是一層層地將土挖走,慢慢地往下發掘。可是沒有想到的是,就在取土的時候,突然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土里時不時地會發現一些竹子。剛開始考古人員還以為是正常的竹子被埋到土里,可是很快就發現了不對勁的地方。這些竹子剛被翻出來的時候,葉子和莖都是綠的,可是一見到光之后,葉子馬上就變黃了,直到變成了黑色。同樣變化的還有竹竿,葉子變黑脫落之后,竹竿也跟著變黑枯萎。由于沒有辦法判定發生這種現象的原因,考古人員就把精力放在了古墓的挖掘中。斜坡墓道的大墓因為竹子變顏色的原因,人們對于這個墓越發的感到好奇,經過兩個多月的努力,一座長方形的大墓出現在人們面前。這是一座帶斜坡墓道的大墓,由墓坑、墓道和墓室組成,坑壁微微向內傾斜,而棺槨埋得很深,從棺槨到地表的距離為7.9米。看到此景,在場的考古人員都異常的興奮,為什么大家這么高興呢?因為在1973年的時候,長沙馬王堆的西漢墓葬被發現,當時馬王堆中的一號墓也是這樣的形制,這也就說明,眼前的168號墓也是一座西漢墓。而且當初馬王堆一號墓就出土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古尸辛追婦人,轟動世界。所以考古人員就想,同樣是西漢墓,兩個墓的年代相差不大,形制又很相似,那也沒有可能鳳凰山168號墓也能出土一具保存完好的古尸?不尋常的棺槨為了盡快得到答案,考古人員開始清理棺槨,在清理棺槨的時候,考古人員發現,168號墓的棺槨是由三個部分組成的:頭廂、邊廂、棺室。棺室和邊廂中間有門窗相連,這樣的布局應該是按照墓主人生前居住的環境建造的。但是,當考古人員打開墓葬的外槨,看到槨頂板的時候,大家的心情突然有點失落了,因為槨頂板掀開的的時候,考古人員發現里面有滿滿的一淌水。為什么會失落呢?只是因為當初馬王堆一號墓打開槨蓋板的時候是沒有水的,有水就代表著有空氣,有空氣就不利于尸體的保存,所以大家都覺得有水的棺木很難有保存完好的古尸。雖然有點失落,但是發覺還要繼續,考古人員很快投入到工作中去,讓人欣慰的是,考古人員很快發現了一些安慰,在清理槨室的時候有了一些發現。在清理外槨和內棺夾層的時候,從積水當中考古人員足足取出了五百多件陪葬品,其中很多漆器做工極為精美,這也讓考古人員得到一絲欣慰。在清理完槨室之后,考古人員將積水排干之后,人們卻皺起了眉頭,因為他們發現里面的內棺竟然是側著放的,也就是說棺蓋不是朝上的,而是在側面。保存完整的古尸考古中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還從來沒有見過棺材板不朝上的。這個問題暫時被擱置,考古人員為了不影響開棺,他們按照棺材原樣移到室外進行開棺。讓所有人沒有想到的是,棺蓋只打開了一丁點,里面就有一種絳紅色的液體流了出來,而且這絳紅色的液體其丑無比。后來經考古專家查看之后,確定這些流出來的絳紅色液體為:棺液。這一下讓考古人員再次升起了一絲希望,因為按照以往的考古經驗來看,有棺液的墓地就意味著很大概率有古尸存在。干千年、濕萬年,不干不濕僅半年。也就是說干尸可以保存千年,濕尸可以保存更長的時間,所以,棺液的出現,讓所有人都激動起來。當天凌晨時分,棺蓋被打開了!當棺蓋被完全打開的一瞬間,現場一片驚呼。在雜亂的堆積物之中,多有人都看到,一具古尸就躺在那里,古尸五官清晰,古尸看起來就像一位酣睡中的老人一樣。古尸全身通紅,像個洋娃娃一樣,更讓考古人員驚喜的是,這具古尸的肌肉竟然還有彈性。2000多年的風雨洗禮,該沒的早就沒了,沒有想到這具古尸的肌肉還有彈性,這簡直太不可思議了。針對古尸的研究得知這個消息后,時任湖北省委書記的韓寧夫立馬放下手上的工作,直奔荊州,現場簽字指揮工作,并成立了江陵鳳凰山168號墓古尸研究小組。隨后,考古人員立即對出土的文物和古尸展開研究。與此同時,鳳凰山168號墓發現保存完好的古尸的消息很快傳播出去,國內一大批頂級專家迅速都趕往了荊州。當考古人員將古尸的初步報告揭示后,在場的所有人都不敢相信。古尸性別為男性,身高1.68米,體重52千克,這幾乎就是一個正常人的體重。而且在解剖的途中,專家還試探性地將古尸的左手抬起來,結果一點都不費力,這也說明古尸的關節是可以活動的,根本沒有硬化。接下來專家給古尸拍了X光,通過X光發現,古尸全身大小骨骼、關節保存完好,并且沒有骨質疏松的現象。另外,古尸的腦髓豐滿,膽管、膽囊、支氣管等器官顯影良好。還有就是古尸的鼻道通暢,左耳膜清晰可見,32顆牙齒整齊牢固。通過這一系列的檢查,讓在場的人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具古尸保存的完好程度根本不像是2000多年前,簡直就像剛去世了幾天的人一樣。軟尸的形成穿越兩千年的時空,古尸不朽猶如剛剛去世,這其中到底有著什么秘密呢?是古人早已掌握了尸體防腐的完美技術,還是背后暗藏玄機呢?對于這個問題,一些領域專家給出了答案,形成這種軟尸的原因有三:1、暗藏玄機的棺槨為了破解這個秘密,考古人員首先將目光放在了168號墓的棺槨之上。古尸的棺有兩層,一層是外棺材,一層是內棺,考古人員注意到,這個棺槨的板材相當的厚,而且木材的材質密度相當的高。大家都知道,密度高的木材才能保存的年久,所以,這具棺槨使用的板材就是密度相當高的那種。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從槨到棺內外三層等于是建起了三道厚實的隔離墻,將古尸和外界徹底隔離。同時考古人員還注意到,墓葬的外棺和內棺兩層都用了大量的麻布加以捆束,最后在風口的位置,還再用了麻布和生漆。專家猜測,正是因為這種內外雙棺的封閉,加上油漆和麻布的密封,使得古尸保存有了一個密閉的空間。另外,在發掘的時候,考古人員在棺槨的外面,還發現了約30厘米厚的堆積物,周邊還有一些絲織物的殘渣,應該是墓主人下葬的陪葬品。專家由此推斷,當初墓主人下葬的時候,里面放滿了陪葬品,棺內的剩余空間應該很小,因此里面的氧氣量也就少了。那么在內外棺嚴密封閉之后,尸體即便開始自溶,那一點點氧氣也會很快消耗完,沒了氧氣之后,尸體自溶的速度也就差不多停下來了。2、厚實地回填土棺材是木材做的,即便是密度再高,也不能完全做到與外界完全隔絕。對于這一點,專家認為這具古尸之所以能夠兩千年不朽,應該還得益于整個墓室也是極其密閉的。首先,整個墓室大部分都是坑土回填,最上面的是五花土,厚度大概1.5米,中間的部分是青灰泥,厚度為5.26米。青灰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黏土層,在水文地質學里頭黏土層的定義為0.005毫米以下的顆粒,黏土層又被稱為相對隔水層。另外,專家還發現,這座墓葬的青灰泥土層是經過夯(hang)實的,也就是一層一層地用水磨在上面砸過,輾過,這就讓土層的密度再次加大,這也起到了很好的隔絕作用。棺液中的汞成分想讓一具尸體完整地保存2000多年,光靠暗藏玄機的棺槨和厚實的土層是無法做到的,想讓一具尸體經歷兩千年不腐,還有最關鍵的一個步驟,就是防腐。上面有說到,開棺的時候發現的一淌水,還有流出來很多奇臭無比的絳紅色液體,也就是棺液。醫學專家對當時的棺液進行了鑒定,經過測定發現,棺液中含有防腐性的材料汞,也就是我們生活中所說的水銀。汞是易揮發性的物質,而且含有劇毒,但汞有防腐最大的作用,就是有汞的地方,細菌很難滋生。這個發現讓人有了一絲發現的同時,也更加的疑惑,難道說2000多年前的人已經開始使用汞了嗎?隨后專家繼續對棺液進行化驗,當時沒有可以參考的資料,因為文獻中根本沒有古代棺液配置的資料,唯一可以借鑒的就是,有記載說古人都是用朱砂對尸體進行防腐,這也成了科研人員唯一可以參考的方向。朱砂,天然的硫化汞,專家認為,鳳凰山168號墓棺液里所含的汞,應該是來源于古尸身上防腐的朱砂。離奇的棺液史記中根本沒有棺液的配置記載,難道說2000年前的人能配置棺液?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那時的人沒有這個技術,那么棺液是怎么回事呢?上面有說道,在棺槨出現在人們面前的時候,考古人員發現墓葬的內棺是側放的,棺蓋板不是朝上,而是側向了一邊。隨后考古人員再次對棺槨進行了仔細檢查,結果發現在棺木的側面,有四道明顯的水澿泡線,其中有三條與棺底幾乎平行,而又一條則與棺底完全垂直。這就說明無論是內棺還是外棺,在下葬的時候都是平整著的。至于為什么會出現側翻的情況,專家解釋說:經過千百年來的地下水滲透進去,先進到槨里面,棺木就飄浮起來側翻了,而當槨里面的水再次滲透到內棺就形成了棺液。專家認為,168號墓這具古尸,是因為經歷了特殊而又巧合的機緣下,得以保存得如此完整。首先,這種深埋在密閉棺槨的葬制,讓尸體在前期處在一種接近于真空的環境里,大大緩解了它的自溶,后來,地下水逐步滲透,不僅將尸體與空氣徹底隔絕,而且水溶解了尸身上的硫化汞,形成了棺液,有效地抑制了細菌的生長。這就給古尸形成了一個長期缺氧卻又恒溫無細菌的穩定環境,才使得這具古尸能夠經歷兩千年的漫長時光,最終奇跡般地保存了下來。“遂先生”的來歷經歷了兩千年的時光,他以神奇的方式出現在我們面前,他到底是誰呢?專家在對古尸進行各項檢查的時候,突然發現在古尸的口咽部有一個東西,隨后工作人員用鑷子將東西取出,取出來一看,是一枚乳白色的玉石印章,上面刻著一個“遂”字。稱呼他為“遂先生”不是只單單靠一枚印章,因為考古人員還在陪葬品中發現了一個竹牘(du),雖然經歷了2000多年,竹牘上的字依然清晰可見,竹牘上一共寫了67個字:十三年五月庚辰,江陵丞敢告地下丞,市陽五夫遂,自言與大奴良等二十八人,大婢益等十八人,軺車二乘,牛車一兩,可令吏以從事,敢告主。竹牘又稱為告地書,上面寫得是死者身份的通告,說的是十三年五月庚辰這一天,市陽的五大夫“遂”,向地下“官員”報到了,帶了28個男奴隸,18個女奴隸,公馬母馬各一匹,您可以安排他們幫您做事,請你們不要虐待這個“人”。按照古人的習慣,印章上都是刻的名字,故被科研人員成為“遂先生”.寫到最后:“遂先生”和“辛追婦人”的出現,有利于我們對古代的了解和認知。只是,“遂先生”怎么也不會想到,2000年后,他會以這種方式和后人見面。如今的他可以“睡”在敞亮的床上,如果要說“遂先生”對什么有不滿的話,他肯定是不喜歡被人圍觀。畢竟,沒有人愿意自己死后不能入土為安,更何況,“遂先生”還是被我們從土里挖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