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的?
當然不是。
定遠的水平究竟如何呢?根據百科資料(略有刪除一些枝節,未加改動):
定遠號戰列艦/一等裝甲艦(steel battleships),是由清朝委托德國坦特伯雷度(德語名為"Stettin",即斯德丁。該地原屬德國,二戰后劃歸波蘭,現名什切青"Szczecin")的伏爾鏗(Vulcan)造船廠建造的7000噸級的一等鐵甲艦。定遠艦,在西方又被稱為"薩克森"改進型軍艦。定遠和鎮遠二艦當時被稱為"亞洲第一巨艦"。艦長94.5米,寬18米,吃水6米,正常排水量7335噸或7430噸,滿載排水量7670噸,動力為兩部水平式三汽缸往復式蒸汽機、8座圓式燃煤鍋爐,功率6200馬力,航速14.5節("鎮遠"為7200馬力,航速:15.4節),續航能力4500海里/10節。裝甲總重為1461噸,鐵甲堡水線上裝甲厚14英寸(355mm),水線下裝甲厚12英寸(305mm),305炮座裝甲厚304mm,炮盾厚15mm,司令塔裝甲厚203mm,煤柜載煤量700噸,最大載煤量1000噸,編制329-363人。這些紙面數據看來還好,但遠遠說不上世界最強。而且當時德國人才剛剛由陸向水,有啥造艦經驗?實際上是拿帶清當小白鼠,練手兼理念實驗,所以價格相對便宜——后來小得多的濟遠(二千多噸)卻被要了一半的錢(本來按原計劃濟遠也是鐵甲艦,就是因為德國人提高報價,最后變成了四不像的巡洋艦)。
請看稍晚兩年服役的英國海軍上級戰艦(1882下水,1887服役):
海軍上將級戰列艦,長101米,寬21米,吃水8米,排水量10600噸。4門12英寸主炮,主炮分別安裝在位于艦艏與艦艉中軸線上的兩座露天炮塔中。主裝甲帶厚457毫米(18英寸),隔艙裝甲厚178到406毫米,炮座裝甲厚254到292毫米,指揮塔裝甲厚51到305毫米,甲板裝甲厚51到76毫米。兩軸推進蒸汽動力,發動機功率7500馬力,航速達16節。再看差不多同期的英國"科林伍德"號(Collingwood)戰列艦:
排水量9652噸,主要武備:4門12英寸口徑主炮,6門6英寸炮,1882年11月下水,尺寸:99m×21m×8m,主機:活塞往復式發動機,雙螺旋槳。航速17節,續航力6400海里。人員編制498人。1887年入役。
注意,英國人一開始就貫徹了主炮布置于中軸線原則,可以側舷全向射擊。而德國人還在走落后兩舷配置——這個玩法甚至延伸到其前幾代無畏艦“拿騷”級、“赫爾戈蘭”級、甚至“凱撒”級,直到“國王”級超無畏艦才擺脫:
還有基本同期的意大利海軍“意大利”號“勒班陀”號:
比起這些鋼鐵巨獸,定遠能算世界最強嗎?也就是在亞洲這旮旯矮子中挑高罷了!
即便在亞洲。這個領先時間也非常短,到甲午戰爭爆發前夜,李鴻章已經在哭窮“中國自十四年北洋海軍開辦以后,迄今未添一船,僅能就現有大小二十余艘,勤加訓練,竊慮后難為繼?!本瓦@水平稱世界最強,你確定不是搞笑?
而且你知道鬼子已經跟英國訂購了“富士”和“八島”兩艘戰列艦(1894年開工,1897年服役)嗎?這貨可是以上述海軍上將級后續艦君權級為藍本的!
排水量 12533噸;主尺度(長/寬/吃水) 125.5m/22.4m/8.0m;艦炮 305mm*4(雙聯裝)/152mm*10/3磅炮*20/2.5磅炮*4;動力 2部往復蒸汽機,輸出馬力14000匹,最大載煤1200噸;航速 18節;裝甲 水線帶360-457mm,甲板62mm,炮塔230-360mm,炮廓152mm,司令塔360mm;艦員(人) 637;強壓通風平均速度為18.5節,正常通風速度為17-17.5節。
君權級,富士級也差不多
看到到這些數據,你還覺得北洋海軍是腐敗不努力才最終失敗的嗎?器不如人也是很重要原因好嗎?而這就要“歸功”于當時朝廷大佬們的“遠大”目光——包括李中堂在內,誰叫他吹什么“綜核海軍戰備,尚能日異月新,目前限于餉力,未能擴充,但就渤海門戶而論,已有深固不搖之勢”?
北洋海軍將士是努力抗敵的,但先天不足,他們沒有能力改變一個沒落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