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古代皇帝把都城都建在北方?
為什么古代皇帝把都城都建立在北方?
回答這個問題需要梳理一下中國文明史。
我們總自稱為“炎黃子孫”,為什么呢?因為中華文明起源于黃河長江流域,其中最強大的部落當屬于黃河流域的黃帝和炎帝部落,炎黃兩族戰于阪泉(具體說法不一,應是黃河之濱),黃帝大勝,兩個部落漸漸融合成華夏族;
黃帝之后又先后出現了三個強大的部落首領堯、舜、禹,大禹時洛河中神龜出獻“洛書”,大禹因此治水成功,隧將天下劃為九州,即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這就是我國最早的行政區劃,《禹貢》把離都城較遠的地區稱為“蠻夷”。九州定后又鑄了傳說中的傳國寶器——九鼎;
大禹的兒子啟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廣域王權國家——夏,定都斟鄩,即現在的偃師二里頭;
商先后定都于西亳(偃師商城)、鄭州商城和殷(安陽)等(因經商習慣,商都多次遷移);
西周是我國最早采用兩京制的王朝,西都鎬京,東都洛邑,周成王在洛邑會何姓大臣,隧有了“何尊”,最早的“中國”一詞就來源于此,也是指地理位置上的“四方入貢道里均”,對國土周圍也有了明確稱呼,《禮記王制》:“東曰夷,西曰戎,南曰蠻,北曰狄”;
平王東遷洛邑,中國歷史進入了東周,也即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爭雄,紛紛圖謀問鼎中原,此時周王室衰微,面對這種混亂,諸子百家競起,思想文化達到了極為輝煌燦爛的時代;
秦掃六合,定都咸陽,此時關中平原因鄭國渠而成沃野,無兇年,也即糧食足夠食用;
西漢最早定都洛陽,只有三個月,后婁敬張良建議遷都長安,因關中“金池湯城,沃野千里,天府之國”,最早的“天府之國”也指關中平原;
東漢定都洛陽,因遠離匈奴更好的穩固政權與民休息,更因洛陽處于“天下之中”,與帝國各處聯系通訊成本最低。
東漢之后三國鼎立,曹魏都洛陽,西蜀都益州(成都),東吳都建業(南京);
之后西晉短暫的統一了中國,定都洛陽,然后斗爭混亂,一大批漢人南遷進入閩粵贛川和海外,稱為客家人,這也是史上記載的第一次“衣冠南渡”,對南方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西晉之后南北朝,南朝宋、齊、梁、陳,北朝北魏、東魏、西魏、北周、北齊,南朝是東晉政權的延續,雖然也有短暫的繁榮,但終因內外交困和北朝的興起,使得南弱北強,最后北周形成“關隴集團”,打敗政治動蕩的北齊,統合了北朝;
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楊堅建隋朝,定都大興城(長安),因關中平原缺糧,隋煬帝即位后營建并遷都洛陽,疏通開鑿了大運河貫通南北;
618年唐朝建立,都長安,690年女皇以周代唐,定都洛陽,史稱“神都”;
960年北宋建立,因大運河多年失修堵塞,所以都東京汴梁(開封),利用黃河漕運,并以洛陽為西京;
1127年靖康之變后趙構遷都臨安(杭州),史稱南宋,南方得到大規模的開發;
1271年忽必烈建元,因幽燕地勢雄偉,北連大漠和東北,南制中原和江淮,故都大都(北京);
1368年,朱元璋建明朝,因最初起兵于南方故都應天府(南京),1420年朱棣因“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遷都順天府(北京);
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都盛京(沈陽),1644年順治進關后遷都北京;
1912年民國建立,都南京;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首都大家都知道是北京了,因為北京1是元明清都定都于此,歷史沉淀足夠。2是經濟相對發達。3呢也是最重要的,南方相對富足穩定,建國伊始沉緬其中容易不思進取,而北方貧瘠民風驃悍,自古都是從北方打到南方能夠一統天下的。
以上就是古代皇帝大部份定都北方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