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地理位置在世界上有什么優勢?
世界歷史主要在北半球,而且主要在亞歐板塊。從適合人居住的角度應該是溫帶,可以在參考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10~20度之間再結合竺可楨的《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初步研究》,也就是中國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這個維度間平行到歐洲左右是世界歷史主要的發生地帶,最璀璨的文明帶基本在區間內。再往南屬于熱帶太熱,往北太冷,適宜居住實際就在這溫度曲線的平原區域,也正是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黃河流域這四個大型人類文明最早誕生的區域間,近代工業革命主體也基本落在這個區域中,畢竟溫度加上山水以及平原構成人類基礎的生活圈,南半球這樣的溫度地塊不多,南半球的歷史基本都是北半球歷史的附庸,人類歷史還沒有一個帝國從南半球發源跨越到北半球,重要的帝國都在這個區域里。
特別是羅馬帝國時代的歐亞大陸典型看到當時處于交流主體的文明線,這樣我們再回到問題,看看這塊人類文明爭斗帶中,看看哪個民族占據這些人類文明的熱土。歷史已經告知這些地塊在今天依然是世界熱點的關注線,也可以說是世界的權利紛爭線。中日、中美、中印、伊朗、敘利亞、土耳其、以色列、巴爾干半島等都在這條線上。人類文明糾纏在這里,自然宗教問題、熱點問題、權利爭霸問題等也都集中這里。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以文明形態保留下來,在這個文明帶除了中國外基本都如同布熱津斯基的《大棋局》基本在西部碎片化、中部熱點化。在這個文明帶是中國和后期之秀的美國占據最大的有利位置。
在中國大一統的國土上,溫帶占據大部分,也是文明開始發育后向南北擴展的局面,有熱帶、溫帶,從地形有高原、沙漠、丘陵、平原、大型島嶼,隨帶說一句正由于有各類地形,中國高鐵的需求就需要適應各類氣候和各類地形,日本到今天為止就一條新干線就阻礙了日本高鐵技術方案的全面性,法國如果不是還有海外領地,一個原子彈的爆破的地方也是找不到的。抗日戰爭的持久戰的勝利也來自國土戰略縱深有足夠的地域,法國二戰一個月就投降了,政府只能流亡國外,現在世界上能夠說有戰略縱深的國家也只有政治四邊形中美國、俄羅斯、中國,歐盟聯合在一起才有戰略縱深。從這個角度上來說,中美國土調價基本,但是從地形角度來說,亞非歐是聯合在一起的板塊,一直是世界文明的重心所在,美國孤懸在外,是個世界島,從地形看易守難攻,但是出來的成本就比較高。在冷戰時要搞第一島鏈、第二島鏈、第三島鏈,遠交是可以,近攻沒有對象,也間接導致東亞工業帶的崛起。俄羅斯不在溫度帶上所以俄羅斯從內心原來的南向戰略,占據或控制中間文化帶的一塊位置是其最遠大之路,中東的敘利亞、伊朗的關系,前蘇聯南下阿富汗都是俄羅斯民族武力最強大的遺音。歐洲碎片化就不討論了。
在這塊土地上只有中國兩個大國,某種角度上這是地球上有權利“例外”的兩個大國。中國人口14億,人口承載基本到一定飽和局面,就要看西部環境恢復和開發情況,一則自然說明這個自然資源優越性,二則說明開發歷史;美國3.6億,人口差距比較大。固然由于是美洲在近代前一直跟地球的亞非歐沒有聯系,近代殖民活動開啟了跟地球“中原”的交流,從中國王朝角度來看,美洲的歷史僅僅還只是中國一個朝代時間,相當于美洲歷史就分兩段,前一段的印第安人,后一段是盎克魯薩爾遜移民時代。一方山水一方人,中國七大水系:松花江水系、遼河水系、海河水系、黃河水系、淮河水系、長江水系、珠江水系。水是生命之源,中國水系基本都是東西向,黃河和長江是中國文明的原點,水系帶來人口,而農耕文明更對政治治理提出要求,我們從源頭能看出中西文化的區別,在這個文明帶上關于水災的兩個東西方故事:大禹治水和諾亞方舟。一個民族是帶領各氏族大規模治水,鯀治水9年,創建城郭,大禹治水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任賢選能要看業績,還不是一棒子打死,實干興邦,民主集中制度等等這些在早期大規模的政治實踐已經成型;諾亞方舟,看到洪水就往高處跑,神只就相信他的人,排他性、選擇性、強調個體性、種族性,文明從發源就不同。所以大禹治水,以利他為先導,不以氏族劃分不以種族不以血緣劃分共同斗天斗地,有容乃大,前幾天的全國脫貧總結會議不也是一次“大禹治水”?同樣不以民族不論區域只要符合國家貧苦標準進行“扶貧”,正是這樣的文化傳承讓周邊民族“遠方來歸附,近民安居樂業”,這個政治的原則,即使你不認可我,我仍以我自身的道德標準約束自己,才讓華夏文明從黃河到長江,到珠江,明代放棄北越,也是云、黔、桂等地歸依不夠,所以明代對云、黔加強改土歸流,是用文化的方式加強疏導。歐洲從文明發源其最初擴張是東西擴張,畢竟早期中國的絲綢對于西方來說是絕對的奢侈品,遠在今天的LV包之上,從地形上在地中海和、、阿爾比斯山脈、喀爾巴阡山脈,以及歐洲早期的人口規模讓歐洲的秦始皇之路漫長,直到查理曼帝國出現才開始初步有了今天歐盟部分形式,文明以血緣為紐帶模式,注定帝國或者說王朝的衰落期。
而美國確實這塊北半球的溫度帶大規模的肥沃土地,也是全球不可多得的沃土,跟中國也有點像西部高山,東部平原,都有西部良好的港口,水系發達;其土地的承載能力與現存人口的數量還有很大的距離空間,畢竟開發周期實際以盎格魯撒克遜白人移民建國算,現在基本把印第安人的歷史也忽略了,兩段歷史不像中國那樣有傳承性,而且今天美國白人占比從90%下降到60%。這個對西方簡單民主選票會帶來挑戰,各種族、民族間生育率和移民規模進行人口比較,以血緣為紐帶的西方文化只看到人口優勢時的強勢的案例,說美國是民族大熔爐,現在才是他是否是熔爐的挑戰時代。
所以從中國的地形上,是亞非歐文明東部的起源地,一帶一路從陸地到海洋兩路歷史上跟大陸傳統的文明帶緊密結合,事實我們自己也設計了從中國的東北出發一路往北,經西伯利亞抵達白令海峽,以修建隧道的方式穿過太平洋,抵達阿拉斯加,再從阿拉斯加去往加拿大,最終抵達美國,中國將亞歐非美洲全面串聯起來。大縱深的國土容易長期培養大國視野,大禹治水的格局更容易產生“大同”的夢想,集體觀念很大程度不就是格局的視野,一方山水一方人,良有矣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