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風級核潛艇的戰斗力有多強?
941型戰略核潛艇(俄文:проекта 941《Акула》,中文:鯊魚,英文:Project 941《Shark》,北約代號:Typhoon-class ,譯文:臺風)是蘇聯/俄羅斯海軍隸下的一型核動力彈道導彈潛艇,是蘇聯/俄羅斯第三代/第四代彈道導彈核潛艇。
本級艇是是蘇聯/俄羅斯海軍最大的彈道導彈核潛艇,也是目前世界最大體積和噸位潛艇紀錄保持者,是典型的冷戰產物。(本級艇計劃建造10艘,由于經濟原因,開建7艘后停工,當第七艘潛艇還在建造時,正好趕上蘇聯解體,所以最后只完成了6艘)。首艇于1977年開工建造,1981年建成服役,最后一艘于1989年服役。目前三艘已經被拆除,在役的三艘中,只有一艘仍處于運行狀態。總體特點:臺風級戰略核潛艇的外形特點是圓鈍形艇首,大型圓柱形艇殼,平頂式艇體,流線型指揮臺圍殼位于艇體中后部。彈道導彈發射艙位于指揮臺圍殼的前方,20個導彈發射筒布置在艇體中線面兩側,導彈發射筒的上蓋是向舷側開啟的。臺風級消除了“龜背”現象,而為此付出的代價是大大增加了排水量,其水上排水量已和彼得大帝號核動力巡洋艦相當。臺風級未采用圍殼舵,艏水平舵布置在艇身的艏端,可收進非耐壓艇體內。指揮臺圍殼前緣輪廓垂直,頂部有舷窗,后緣略傾,整體輪廓相對較低矮,頂部結構較大,外觀圓滑,與艇身融合。指揮臺圍殼和上層建筑甲板有很強的破冰加強結構,可以鑿穿2米厚的冰層上浮。由于體積龐大,臺風級有寬大的尾操縱面,從潛艇的縱面圖上可看到,在艇尾的左右舷各有一個尾垂直穩定翼,這就很像蘇聯949型核潛艇(奧斯卡級)的尾部布置形式,是最容易識別的特征。臺風級采用了雙殼體設計,耐壓殼體和魚雷艙是用鈦合金制造的,其余部分則采用普通強鋼制成。在非耐壓殼體外表面敷設有一種專用橡膠水聲消聲瓦,以降低噪音,提高潛艇的隱蔽性。臺風級使用的OK-650型核反應堆能在較高功率時將一回路系統切換到自然循環的工況模式,也就是不需要啟動主泵,這就能更有效地降低動力裝置的噪聲。據稱該級艇的水聲隱蔽性接近并稍遜于美國的俄亥俄級,是蘇聯所有戰略導彈潛艇中最好的。臺風級艇艏設有6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以及快速裝填裝置,可配置22枚魚雷,包括包括EST-53-65K,СЭТ-65和САЭТ-60M及“瀑布”火箭魚雷,也可以換裝水雷,主要用于自衛。此外,為了防備低空飛機及直升機,臺風級配備有8枚“針”式對空導彈,只能在水面狀態發射。據西方有關報道說,俄羅斯準備為臺風級和其他新型彈道導彈核潛艇設計能從水下發射的自衛對空導彈
艇體結構:戰略核潛艇傳統的潛射導彈發射筒布置,是把發射筒布置在耐壓殼體內,像德爾塔級那樣布置下16米長的P-39型導彈(北約代號SS-N-20),需要把耐壓殼體的直徑再擴大到12米多,還是會出現一個很大的“龜背”。德爾塔IV型的潛射彈道導彈P-29PM型長只有14.8米,耐壓艇體直徑也只比德爾塔I型的9.4米略大。而臺風級相裝備了新型的潛射固體彈道導彈,其尺寸和重量比此前任何一型導彈都大很多,再加上臺風級上裝備了性能更優、尺寸、重量也更大的聲吶、雷達等電子設備,使得傳統雙殼體結構形式已無法滿足其性能要求。因此為了避免出現“龜背”,臺風級采用了一種非典型的雙殼體設計結構,即在非耐壓艇體內有好幾個耐壓艇體,這是它最獨特的地方。臺風級在水平面內平行的設計了兩個耐壓艇體,可稱為“主耐壓艇體”。導彈發射筒就布置在這兩個主耐壓艇體之間,而不在主耐壓艇體內。這兩個主耐壓艇體的直徑,在尾部直徑較大,最大處達10米,但在布置導彈發射筒的這一段內,直徑只有7.2米。因為臺風級攜載的新型導彈的直徑只有2.4米左右,即使把導彈在發射筒內的布置和發射筒的壁厚等因素估計進去,這樣的布置形式對臺風級的最大寬度23.3米來說是足夠了。此外對于核潛艇來說如果在耐壓殼體上有大直徑的開孔,為了保證強度,一般需要對開孔部位用厚的鍛件和板軋材進行加強。臺風級安裝有20個導彈發射筒,就需要在耐壓殼體上連續開孔,這對強度的影響很大。而臺風級這種主耐壓艇體內不布置導彈發射筒的設計,就完全不需要布置大直徑開孔。在臺風級導彈發射筒后,“架”在兩個主耐壓艇體上,位于艇中線面處的是一個“耐壓中央艙段”。在耐壓中央艙段里布置有中央指揮部位和聲吶、雷達等電子設備,以及潛望鏡,使其成為一個耐壓指揮臺。在耐壓中央艙段的兩舷各有一個漂浮救生艙,能容納全艇艇員。像這種將耐壓指揮臺設在耐壓艇體上一個臥式的耐壓圓柱體內的做法,在過去噸位大的潛艇上曾有過,這種“老”的布置形式,又在臺風級上出現了。這個“耐壓中央艙段”和兩個平行的“主耐壓艇體”,從橫剖面上看,形成一個“品”字形。
壓載水艙:臺風級的儲備浮力很大,但究竟有多少主壓載水艙,在臺風級的非典型雙殼體中又是怎樣布置的,在縱剖面圖上都無法看出。也有資料說,臺風級的儲備浮力為31.3%,更有俄羅斯資料介紹,因為臺風級的吃水深,所以增加了一些“特設壓載水艙”,將這些特設壓載水艙吹除,艇的吃水減小,就能浮起到巡航水線以上從而進入北方艦隊的基地。據分析這與實際情況基本相符,這些特設壓載水艙,不是主壓載水艙,不僅在水下狀態時是充滿水的,在水上狀態(主壓載水艙全部吹除的巡航狀態)時也是充滿水的。只有在潛艇進入基地,為了減小艇的吃水,在主壓載水艙已吹除的情況下,將這些特設壓載水艙中的水也吹除。在巡航時,為縮短潛艇快速下潛的時間,這些特設壓載水艙也必須是注滿水的狀態。臺風級設置這種提供浮力的特設壓載水艙,使人想起潛艇發展進程中曾有過的“浮力艙”。在潛艇發展的初期,為了照顧潛艇的水面航行狀態,而在艇艏設有“浮力艙”。“浮力艙”在水下狀態時是注滿水的;在水上狀態航行時,“浮力艙”不注水,因為風浪可能會使艇艏埋入水下,而“浮力艙”則會提供浮力保證不使艇艏下沉。
艙室布置:蘇聯及俄羅斯官方未發表過臺風級的總布置圖,但據俄羅斯多種資料介紹,臺風級共有19個艙室,已知的艙室名稱包括魚雷艙、導彈艙、中央部位和電子設備艙、反應堆艙和汽輪機艙,其中有的艙室是在兩個主耐壓艇體中都有的。臺風級的魚雷艙設在艇艏端,設有魚雷發射管和備用魚雷架,并有縱向和橫向傳送魚雷的裝置和快速裝填裝置,還有通道能通往兩個主耐壓艇體。魚雷艙下面是聲吶站的球形主基陣。導彈艙設在兩個主耐壓艇體之間,中央部位和電子設備艙設在耐壓中央艙段內。反應堆艙和汽輪機艙各有兩個,分別設置在兩個主耐壓艇體直徑加大的尾部,內部各有一套主動力裝置并按梯次布置,每個梯次中都有自己的OK-650型核反應堆和汽輪主機,和輔機安裝在一個有減振系統的模塊內,這樣的布置形式有利于降低動力裝置的振動和噪聲,并提高動力系統的使用壽命。臺風級不像大多數西方國家所想象的那樣不注重士兵舒適度,相反臺風級是少數在設計時就考慮到空調設備的蘇俄潛艇。紅寶石設計局將臺風級的自持力定在90晝夜,在如此長的時間執行任務,為保持官兵應有的戰斗力,設計人員給艇上安排了極其優越的生活居住條件。在臺風級艇內有面積達8×8米左右的休息室,室內裝潢考究,墻壁上有大型油畫,四周有欄桿和花壇。有一個不大的暖花房和鸚鵡籠,艇員坐的是搖椅和高背椅。艇內有健身房、活動室、桑拿浴和熱水浴以及游泳池。有一個可供50名潛艇軍官和艇員用餐的公共餐廳。每個水兵都有一個平均約3平方米的“休息空間”,軍官都住在2人間和4人間的艙室中,每間艙室內部皆為木板裝飾,有洗臉盆、書架、衣柜、空調和從日本原裝進口的彩色電視機。在執行戰斗勤務時,艇上裝備了有線錄像播放系統。水兵在執勤完任務后還可到甲板上釣魚。一日三餐都少不了黑魚子醬,金槍魚,巧克力和葡萄酒等。考慮到當時還是20世紀80年代,如此好的居住生活環境令許多官兵向往。因此在臺風級服役后,許多其它艇上的官兵紛紛要求到該級艇上服役。
彈道導彈:臺風級準備了新型的潛射彈道導彈P-39型和配套的Д-19導彈系統,Д-19導彈系統是一套比較獨特的發射系統,在導彈發射筒的頂部有一個支撐環,處于懸掛狀態的導彈通過專門的導彈發射減振系統支撐在這個環上,即P-39型導彈在發射筒內是“吊”著的。P-39型導彈的發射原理是利用火藥蓄壓器從“干式”發射筒發射,發射筒不需注水,發射時在導彈周圍形成一個氣體空間,這大大降低了導彈在水下運動段的水動力載荷。導彈出水后,彈體設有專門的發動機使導彈發射減振系統與導彈分離,并將其拋向離開潛艇的安全距離處。P-39型導彈長16米,直徑2.4米,采用固體燃料,三級推進,發射重量90噸,可攜帶10個分彈頭(10×0.1兆噸),射程約8000-10000公里,圓概率偏差約500-600米,最初專門用于臺風級核潛艇使用。P-39型導彈是當時蘇聯僅有的兩種固體燃料潛射彈道導彈中唯一投入使用的(布拉瓦導彈尚在試驗中),相比于液體燃料導彈的燃燒通常有毒且易燃易爆,固體燃料導彈具有準備時間短,安全的特點,但同時也帶來了發射重量增大、儲放時間縮短和射程降低的問題,蘇聯莫斯科運輸機械制造局專門研制了一種裝彈設備,包括起重量125噸的雙托架高架大吊車用于運輸該型導彈。首批P-39型導彈于1983年交付海軍,也就是說臺風級TK-208艇服役前期和TK-202艇處于試航期的時候,艇上的彈道導彈是缺裝的。[隨著美國反導手段的不斷改進和建立導彈防御系統的計劃,蘇聯也在不斷研究改進其導彈飛行中的作戰生命力和提高射擊精度。其中一個方案就是研究、改進彈道導彈的天文導航光學傳感器。蘇聯曾在1984年組織了由各方面專家參加,并在專家領導下開展的研制彈道導彈使用穩定、可靠的天文校正儀的工作,其中就有導彈及其控制系統、指揮儀和天文校正系統的專家。新的天文校正儀應能在敵方空間核爆炸幾秒鐘后就恢復其工作性能。
戰略對比:臺風級和俄亥俄級戰略對比,導彈型號P-39型三叉戟-I(C4)型三叉戟-Ⅱ型燃料推進:三級推進,固體燃料、三級推進,固體燃料、三級推進,固體燃料,載彈量:20枚、24枚、24枚,分導彈頭:20枚×10個=200個、24枚×8個=192個、24枚×(8-12個)=192-288個,射程:約8000-10000公里、約7400公里、約12000公里,單彈頭當量:10萬噸TNT、10萬噸TNT、10萬噸/30-47.5萬噸 TNT,圓概率:偏差約500-600米、偏差約380-420米,發射重量:90噸、小于60噸。
臺風級的排水量和艇寬幾乎是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的兩倍,但卻比美國俄亥俄級載彈量要少。美國前8艘俄亥俄級潛艇裝載24枚三叉戟-I(C4)型導彈;俄亥俄級第9-18艘潛艇裝載24枚三叉戟-Ⅱ型導彈;而臺風級卻只能攜帶20枚P-39型導彈。臺風級最大的特點是可以同時齊射兩發P-39型導彈,因此所有的20枚P-39型導彈,可通過10次齊射(每次2發)全部發射出去,這是世界上其他任何級別的彈道導彈潛艇都無法做到的。臺風級和俄亥俄級導彈發射條件基本相同,都可從水下55米深以內發射,不受水面天氣條件限制,也可從水面發射。不過,由于蘇聯的固體燃料彈道導彈技術并沒有美國成熟,所以P-39型導彈與三叉戟型導彈還存在著很多差距。首先P-39型發射重量大,導致其發射后坐力增大。其次在精度上,P-39型導彈雖然裝備了“星光”天文制導系統,但仍然不如三叉戟型圓概率偏差低。因此通過對比可以得出,在載彈數量、導彈精確度和發射重量上俄亥俄級略占優勢;在分導彈頭數量、單艇導彈破壞當量及發射時間上臺風級略占優勢;而在發射準備條件和導彈射程上兩者基本持平。此外雖然P-39型導彈的維護費用和制造費用比三叉戟型導彈低,但對于資金緊張的蘇聯或者俄羅斯海軍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據資料顯示,臺風級使用的P-39型和PCM-52型(P-39改進型)系列彈道導彈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起因經費不足而停止生產。1999年俄羅斯曾決定用當時研制中的P-39UTTKH“遠洋帆船”液體燃料彈道導彈替代P-39型固體燃料導彈,但是該型導彈最終未能研制成功。之后幾年里,俄羅斯海軍武器庫中在役的P-39導彈也因助推級問題而被認定為不再適宜繼續服役,導致臺風級只能使用常規武器。而對于美國海軍仍在役的14艘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原18艘,其中4艘已改為巡航導彈潛艇)來說,臺風級已不再是其對等的戰略武器了。實際上俄羅斯海基戰略核力量的基礎是6艘在役的德爾塔IV型核潛艇,其配備R-29RMU2型/RSM-54型彈道導彈(北約代號SS-N-23),每艘最多可攜載128枚核彈頭,全部最多可攜載768枚核彈頭。
綜合系統:在觀導設備上,臺風級使用了“托鮑爾-941”型綜合導航系統,這一系統中包括了“交響樂”型衛星導航系統。作戰指揮系統為“公共馬車-1”型,通信系統為“閃電-Л1”型或“閃電-MC”型和其中的衛星通信系統“海嘯”。拖曳天線為“大鯡魚”型,拖曳天線收放裝置為“燕子”型。水聲系統為“MГK-501”型,這一系統包括“MГK-500”型(“鰩-KC”型)聲吶站和一個拖曳基陣;獵雷聲吶為“阿爾法-M”;空泡測定站為“螺旋槳”型,回聲測冰儀為“北方”型,還有2型導航聲吶。雷達站為“MPKП-58”型(“暴風雪”型或“弧度”型)和“MPKП-59”型(“弧度-y”型)。搜索雷達為“港灣-Ⅱ”型和用于觀察艇內外狀況的“MTK-110”型電視系統。潛望鏡為“信號-3”型,指揮潛望鏡 為“天鵝-21”型。在科拉半島上,蘇聯建立了一個獨特的、防衛嚴實的超低頻無線電站,這座無線電站發射的超低頻波據說能夠穿透到水下200-300米,并且可記錄位于全世界海洋上任一點處的潛艇。利用這個超低頻站可以向在執行任務的潛艇發出事先約定好的一般性命令。例如用某個編碼就可發出指令“悄悄上浮接收使用武器的命令”或“作好一級戰斗準備”等。而最主要的還是為彈道導彈潛艇下達命令,臺風級是首先裝備超低頻接收器的潛艇,此后德爾塔III型(667BDR型戰略核潛艇)和德爾塔IV型才加裝上接收器。而為了保證戰時臺風級核潛艇能夠收到信號,蘇聯準備了至少16個通訊信道,分別是:1個超低頻信道、5個超長波信道、5個短波信道、5個衛星通信信道。其中5個長波臺分別在俄羅斯境內的下新城、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和哈巴羅夫斯克;還有在白俄羅斯1座,烏茲別克斯坦1座。超長波信號可用艇上的拖曳天線在水下稍大深度處接收,超長波臺不僅傳送一般命令,據說還可傳送供導彈使用的作戰指揮信號。盡管超長波電臺能夠將信號傳播很遠,但在南半球、大西洋西部(美國的東海岸海區)和太平洋東部(美國的西海岸地區)的信號可能會接收不到。一旦戰時超長波臺被摧毀,還可以使用在空中值班的飛機(Ty-124MP)空中指揮所。在冷戰緊張的年代,這種飛行值班是從不停止的,隨時確保命令的發送。
臺風級核潛艇性能參數:艇長172.8米,艇寬23.3米,武備系統:導彈,20枚P-39型潛射彈道導彈 、8枚“針”式對空導彈;魚雷6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配置22枚魚雷,可以換裝水雷 包括EST-53-65K,СЭТ-65和САЭТ-60M及“瀑布”火箭魚雷,雷達:雷達站為“MPKП-58”型(“暴風雪”型或“弧度”型)和“MPKП-59”型(“弧度-y”型) ;搜索雷達為“MPП-21A”型(“港灣-Ⅱ”型),聲吶:水聲系統為“MГK-501”型,包括“MГK-500”型(“鰩-KC”型)聲吶站和一個拖曳基陣 ;探測水雷的“MГ-519”型(“阿爾法-M”型)獵雷聲吶;“MГ-553”型聲速站 ;“MГ-512”型(“螺旋槳”型)空泡測定站 ;“MГ-518”型(“北方”型)回聲測冰儀 兩型導航聲吶,綜合系統:“托鮑爾-941”型綜合導航系統和“交響樂”衛星導航系統 ;“公共馬車-1”型作戰指揮系統;“閃電-Л1”型或“閃電-MC”型通信系統 ;“海嘯”型衛星通信系統 ;“大鯡魚”型拖曳天線和“燕子”型拖曳天線收放裝置 ;“MTK-110”型電視系統 ;“星光”天文制導系統 ;超低頻接收器 :“信號-3”型潛望鏡 ;“天鵝-21”型指揮潛望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