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是如何去首都開會的?
我們經常一天一小會,三天一大會,開會已經成為我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時候我們會因為過于繁瑣的會議,而感到十分厭倦,可是這卻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有時候人們會在思考,古代的人們是不是也和我們一樣,經常需要開會呢?尤其是古人從地方去到京城開會,究竟需要多長時間去呢?古人又是如何去京城開會呢?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來研究了解一下。
古代京城官員如何去開會其實古代的官員是需要分為京城官員和地方官員兩種類型的,對于京城官員而言,上朝就是一件比較有趣的事情了,而且也是他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就像我們今天的上班族一樣,經常都需要開一個小會。
在西漢時期,一般在京城的京官是每個月可以休息4天,也就相當于是每周可以休息一天不用上朝,到了唐朝之后,則是每月只能休息兩天了,其余的時間都要去上朝,當然了,這也要看皇帝,有的皇帝比較勤勞,比如李世民或者雍正之類的,每天都要去上朝,而有的皇帝卻很懶,比如朱由校就經常不去上朝,所以有時候皇帝只是初五、十五、二十五上一下朝,其余時間都在休息。
除了每個月上朝的時間之外,其實京官也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去上朝的,比如在唐朝時期,五品以上的官員才需要在每個工作日都去上朝,而五品以下的官員是不需要去上朝的,在宋朝一般是隔一天上一天,而在元朝就是很少上朝,明朝時期是六品以上的官員需要上朝,六品以下的官員不需要上朝。
清朝一般是三品以上的官員上朝,三品以下的官員一般都不需要上朝,這樣一來,這些官員上朝的情況就有所變化了,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風格。官員上朝的方式,一般都是會乘坐馬車或者轎子去上朝的。
距離比較近或者官員級別比較高的,就會選擇轎子去上朝,轎子的顏色以及抬轎子的人數都有講究,官員不能亂來,見到級別高的官員還需要主動讓行,要不然就可能被打,這些規矩都是很復雜的。
距離比較遠或者級別低的官員,一般就選擇乘坐馬車去上朝,因為很多朝代都是級別越小的官員距離皇宮越遠,所以級別越小的官員,自然就需要選擇馬車去了。一般上朝的時間都是早晨四五點,官員去到那里天色都還沒有亮呢,需要等著開門才能入宮,在冬天的時候,可能會天很黑,這些官員就需要跟隨一些得到特許可以用燈照明的官員去上朝,要不然可能會踩到水池里或者臺階下,導致出現很多問題。
地方官員怎么去上朝地方官員一般都是朝廷專門安排在地方任職的官員,諸如巡撫或者總督之類的,我們稱之為封疆大吏,在各個朝代雖然叫法不同,但是一般都不需要去上朝,除非是有什么特別重要的事情皇上召見,才需要去京城上朝。
因為不同的地方距離京城的距離也就不一樣,所以不同的地方官員去京城所需的時間自然就不一樣,因此一般皇帝都會給足官員去京城的時間,比如清朝時期的吳三桂,從云南去到北京,皇帝給了他六個月時間,而實際上吳三桂僅僅需要三個月時間就已經到達京城了,由此可見,皇帝給官員去京城的時間是十分充足的,至少官員不需要擔心。
不過一般情況下,皇帝不會叫地方官去京城,而是可能自己去地方,然后再見這些地方官,這樣的方法顯得更加簡單,并且沒有什么難度,皇帝去到地方后,可以分批次召見地方官,以達到正常的領導震懾作用。
皇帝很少會讓地方官,尤其是封疆大吏去京城,因為皇帝擔心這些人帶著大量人馬去到京城之后會造反,這樣對皇帝的安全以及皇權都有影響,皇帝是十分謹慎的,生怕一不小心搞出一些事情來。
那么地方官去京城,一般都是采用什么交通方式呢?其實主要也就是那么三種,第一種是騎馬,這種交通方式主要是針對一些武將,畢竟騎馬才顯得更加威風,可是騎馬時間久了,對身體影響很大,因此一般選擇這種交通方式的人是很少的;第二種方式就是選擇馬車,古代雖然沒有汽車之類的東西,但是馬車還是比較普遍的。
馬車速度也比較快,而且可以拉更多的東西,行動起來也比較方便,但是馬車也是有缺點的,就是長途跋涉,實在是太過于顛簸,因此一般的官員也不喜歡選擇馬車,尤其是那些有錢的封疆大吏,更加不愿意選擇馬車了。
那么不選擇馬車,又能選擇什么呢?實際上古代還有另外的一些交通方式可以選擇,比如轎子,京官喜歡乘坐轎子,地方官一樣也喜歡乘坐轎子,這種方式最舒服,只是勞累了抬轎子的那些人,需要的人力物力實在太多,要不是封疆大吏這種財大氣粗級別的官員,想必一般是根本不敢乘坐轎子的。
說了這么多方式,也許有人會好奇,為何古人去京城不走路呢?這個問題比較有趣,古代一般都是那些窮書生上京趕考才會走路,一旦當官之后,根本就沒有人會選擇走路的,畢竟這不符合身份,古代地方官一般都比較有錢,誰愿意這么寒酸呢?
結語不管什么時代,都有那個時代特殊的交通方式,古代雖然沒有現代這么發達的交通方式,但是他們從來不堵車,上朝也不需要每個人都去,其實還是挺幸福的,只是可憐古代那些底層人民,就要遭受苦難了!
備注:圖片來源于網絡,侵權必刪,歡迎評論留下有趣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