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婷婷狠狠18禁久久YY,CHINESE性内射高清国产,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国产AV在线观看

愛新覺羅胤祥被封為和碩怡親王

錢艷冰2年前12瀏覽0評論

愛新覺羅胤祥被封為和碩怡親王?

和碩怡親王,是清代第九位世襲罔替的王爵,也是開國八大軍功世襲罔替親郡王之外(開國軍功世襲親郡王: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岳托、順承郡王勒克德渾),第一個不是以軍功而得到世襲罔替資格的親王,始封者為康熙帝第十三子胤祥(雍正帝即位后避帝諱,改名允祥。雍正八年去世后,雍正帝特別加恩,復名胤祥。這在康熙帝諸子中,除雍正帝外,是唯一一個得以“胤”字原名稱呼的皇子。雖然是身后恢復,也是莫大的恩典了。)

胤祥(為方便起見,以下皆稱胤祥),康熙帝第十三子(實際是二十二子,序齒為十三子),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十月初一生于京師紫禁城皇宮,生母為康熙帝庶妃章佳氏(當時無名號,去世后追贈敏妃,雍正帝即位后追尊敬敏皇貴妃)。

清代后宮制度,除皇后外,其余嬪妃生子,均不由己撫養,而是另交其他高等位妃子代為養育,所以年幼的胤祥自幼是被德妃烏雅氏養育成長??滴跞四辏?699年)七月,其生母章佳氏薨逝后,十四歲的胤祥更是將烏雅氏視同為親生母親,關系密切。由此,他和比自己大八歲的四哥胤禛(烏雅氏所生長子)也兄弟情誼深厚,相對其他異母兄弟更具手足感情。(包括烏雅氏第三子、皇十四子胤禵在內)。

胤祥在雍正八年去世后,為人刻薄寡恩、御下嚴苛的雍正帝對于這個幾乎是唯一擁有真正手足感情的兄弟表現出了異乎尋常地悲痛追思之情,為了胤祥舉行盛大肅穆的葬禮、自己親自出席奠酒,還在葬禮上嚎啕大哭、絲毫不顧及皇帝的身份。之后還深切追憶年幼時兄弟倆相處時的往事:

“憶昔幼齡,趨侍庭闈,晨夕聚處。比長,遵奉皇考之命,授弟算學,日事討論每歲塞外扈從,形影相依。賢弟克盡恭兄之道,朕兄深篤友弟之情。天倫至樂,宛如昨日事也?!本拺阎?,溢于言表。

自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七月,時年十二歲的胤祥第一次隨康熙帝出巡、前往盛京(沈陽)謁北陵開始,到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發生皇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廢事件,這期間整整十年,康熙帝只要離開京師出巡,胤祥必定跟隨前往,一次不落。

這可以看出年輕的胤祥極得皇父喜愛。同時也表明胤祥必然有自己能力出色的一面,所以才能得到康熙帝的青睞,并因此可以隨扈皇父、展現自己的才華。

這時期的歷次隨扈出行中,胤祥展現了自己的文學、書法、弓馬、騎射等各方面的優異表現,康熙帝對此贊不絕口,鐘愛異常。即使是外國使臣、乃至朝廷文官,都知道皇十三子極受皇帝器重,前途無量,將來必擔大任。

但就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不知何故,康熙帝第一次廢黜皇太子胤礽儲君之位的時候,二十三歲的胤祥也牽扯其中,失去了皇父的信任,與皇太子胤礽、皇長子胤禔一起被圈禁起來。直到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祥才得以被釋放(皇太子胤礽被廢后,在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釋放,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復立為皇太子。皇長子胤禔則一直被圈禁,直到雍正十二年去世)。

經此打擊,青年胤祥此后再也沒有恢復之前的待遇,在康熙帝眼中降為普通皇子,關系淡漠。雖然之后歷次出巡,胤祥按儀制參與輪流隨扈,但是不過虛應故事而已,之前所受到的皇父鐘愛和重視,都已經是過眼煙云了。

至于在皇太子第一次被廢黜之事中,胤祥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做出過什么隱秘之事,導致康熙帝怒氣迸發之下,將他和皇太子、皇長子一同圈禁,幾乎喪失了所有政治地位,這些真相在雍正帝登基之后,就被全部從史料中刪除了,《清史稿》、《圣祖實錄》、《世宗實錄》中,統統沒有這一方面的記載。即使有零星文字,也不過是輕描淡寫的“遭受牽連”,或者是“為皇長子構陷”等語焉不詳的描述。事實是怎么樣,現在已經無法徹底弄清楚了。

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被開釋后,到康熙五十年(1711年),胤祥還得以按儀制有機會隨扈皇父出巡,但是從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起,胤祥突然患病,而且還不輕--“腿起惡瘡、遍起白泡,破后成瘡,時流稀膿水”(其實就是骨結核)。由此導致身體虛弱,不便行動。

雖然康熙帝也曾經在回復其他皇子的奏折中詢問過胤祥的狀況,有過一些關心慰問的話,但總體來說是冷淡和輕視的,并不十分重視。這也說明了胤祥此時的境遇,完全不在康熙帝的關注范圍內,甚至是有防備心理在內。父子關系到了這樣的地步,實在是令人嘆息。

而且在康熙帝在位時期,胤祥一直沒有被封爵,哪怕是皇子所能得到的最低爵位---貝子,胤祥也沒有獲得,在康熙帝成年諸子中,只有胤祥沒有爵位。這從另一方面,更加證實了胤祥的失寵。

不過胤祥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之間,依舊是做了很多差事,其中有康熙帝委派的,更多的其實是他的四哥—雍親王胤禛安排的。這也可以印證:為什么史料上記載寥寥的皇十三子胤祥,在康熙帝駕崩第二天,就被新君雍正帝冊立為親王。很大概率是之前十年內,胤祥為了幫助胤禛奪嫡,做出過巨大的貢獻和建立過莫大的功勞,但是因為一些隱私之事,又不便于公開突出地表彰,所以雍正帝干脆把當年的記載全部刪除,由此在日后的史書上造成了胤祥十年之間經歷的空白。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六十九歲的康熙帝駕崩于暢春園。彌留之時,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皇十二子胤裪、皇十三胤祥及國舅、步軍統領隆科多奉詔覲見。

在隆科多當眾宣布康熙帝遺詔:“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的情況下,經過十多年縝密布局、殫精竭慮的皇四子雍親王胤禛,終于在舅舅過隆科多(其實是表叔)以及十三弟胤祥的大力協助下,獲得了“九龍奪嫡”的最后勝利,控制了京師及暢春園內外,得以波瀾不驚地承襲了大統,成為清朝第五代皇帝(入關后第三代)——清世宗雍正帝。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四,就在雍正帝剛剛承襲大統第二天、尚未登基的時候,他就立即封授之前一直沒有爵位的十三弟胤祥為和碩怡親王,并擔任總理事務大臣、兼管戶部三庫。遭受冷遇十多年的胤祥,終于得以卷土重來、徹底翻身。這也是對他多年來始終堅持毫無保留地支持四哥胤禛、勞心勞力的最好報答。

自雍正元年至雍正八年(1723-1730年),胤祥先后出任會考府、造辦處、戶部、營田處、西北軍務、泰陵(雍正帝陵寢)營建總管、總理水務、內務府、軍需處等諸多衙門主管,并兼任議政王大臣,可謂是雍正帝第一心腹(位置要高過隆科多、年羹堯),位高權重。但是胤祥頭腦十分清晰,沒有如同隆科多、年羹堯那樣的專權跋扈、冒犯皇權,而是謹慎行事、安守臣節,從不逾制違例。

雍正元年(1723年),胤祥剛剛受封怡親王,即堅決推掉了按例可以獲得的二十三萬兩錢糧,只收下十三萬兩。并婉言謝絕了分封后可支用官物六年的待遇。雍正三年(1725年)二月,雍正帝以胤祥“總理事務謹慎忠誠,從優議敘”,特在其親王爵位外,加賜封一郡王爵位,允其在諸子中任擇一人承襲。這個恩典,有清以來,從沒有宗室獲得過。胤祥照舊堅辭不受,只接受加俸一萬兩,以為平衡。

這些例子,一方面體現了雍正帝對胤祥厚愛,另一方面也表明了胤祥的賢德和內斂,因此雍帝愈發倚重和敬佩胤祥,稱他為為“柱石賢弟”。

雍正帝對于這個手足情深的十三弟是即欽佩又放心,還有深深的關愛。這在為人刻薄、御下嚴苛的雍正帝平日處事中,幾乎是唯一具有常人情感的地方。雍正帝感念于胤祥的忠誠、干練、內斂,曾深有感觸的說過:

“朕實賴王翼贊升平,王實能佐朕治平天下。咸謂圣王賢臣之相遇數千百載而一見,今且于本支帝胄之間得之。”

兄弟之間的相互赤誠、顧托得人,在雍正一朝,再沒有其他可比性。

雍正七年(1729年)冬,胤祥病情加重,可他還是如同以前一樣,“往來審視”,巡查各地。因此身心俱疲,導致病勢急劇惡化,乃至沉疴。

雍正八年(1730年)正月,病入膏肓的胤祥已經不能外檢視河工,不得不對下屬說“本圖遍治諸河,使盈縮操縱于吾掌之上,豈期一病沉廢,已矣何言。”讓人代替前往巡視。此后,每年必定參與先農壇春耕祭祀的胤祥也缺席了這項大典。

因弟弟病勢沉重而焦慮不安的雍正在憂傷焦急之下,連連下旨,一面讓其他臣子代替胤祥處理政務事務,一面延請各地名醫,對胤祥“醫禱備至”,寄希望于醫士大家,能夠挽回胤祥的健康。

不過胤祥的身體在長期高負荷工作壓力下,早已不堪重負,已經油盡燈枯,即使再好的藥物和名醫,也無法挽回。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初四,四十四歲的胤祥病故于京師,為四哥雍正帝鞠躬盡瘁。

胤祥去世后,萬分悲痛的雍正帝有如斷卻臂膀,數日食不甘寢不安,不顧君臣分別,堅持穿素服為十三弟致哀,并著令胤祥之名由之前的“允祥”改回“胤祥”,賜謚號“賢”,再加“忠敬誠直勤慎廉明”于謚號前,以示恩寵。

同時,雍正帝確立了胤祥生前一直拒絕的“世襲罔替”待遇,把他的世子弘曉冊立為世襲親王:

“吾弟之子弘曉,著襲封怡親王。世世相承。永遠弗替。 凡朕加與吾弟之恩典后代子孫,不可任意稍減?!鳖~外再立其子弘皎為世襲郡王:“著令怡賢親王子弘皎加恩封授郡王,以嘉王之功勛。”

從此,怡親王的后代,就有了一個親王、一個郡王的世襲爵位,這在整個清朝,都是罕見的(除了國初時候,禮親王及其后裔中,有一個親王、兩個郡王的世襲爵位,不過那個是軍功封爵,不能相比。)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雍正帝去世,乾隆帝即位。新君繼位后,按照雍正帝的囑托,明確了弘曉的怡親王和弘皎的寧郡王爵位世襲罔替資格,并授予胤祥庶長子弘昌貝子爵位(親王庶子一般只封授鎮國將軍,弘昌封貝子,已經是莫大的恩遇了。)

但是弘昌不滿意自己的待遇,對于父親一直有意壓制自己很是怨恨(弘昌性格跋扈、為人輕浮,胤祥怕他惹事,所以長期把他關在府內不許外出,直到胤祥去世后,才得以出外),于是聯絡同樣心懷不滿的四弟寧郡王弘皎(弘皎是胤祥嫡長子,因為胤祥不想自己的成年兒子繼承親王爵位,將來給皇權造成威脅,所以特地選擇了年幼的嫡子弘曉繼承爵位,因此弘皎失去了親王之位),勾結廢太子胤礽之子理親王弘皙等,陰謀作亂,想要謀逆。

不過他們還沒來得及舉事,就被早有準備乾隆帝一舉粉碎。乾隆四年(1739年)十二月,乾隆帝將弘皙、弘昌、弘皎等人全部軟禁關押,之后將弘皙革除王爵,圈禁景山;弘昌革除貝子,收回御賜府邸;弘皎則因為是雍正帝親封的世襲郡王,不好太過處置,所以乾隆帝將其釋放,沒有加罪,但是其世襲郡王改為降等承襲,而且停郡王俸祿終身。

此后弘昌在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以閑散宗室身份去世,身后也沒有謚號。弘皎則在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默默無聞地死于寧郡王府,死后謚號“良”,稱寧良郡王。他這一支,失去了世襲的郡王資格,不過以后機緣巧合之下,弘皎的后裔還會入繼大宗,承襲怡親王爵位,這都是后話了。

在這一場風波中,承襲了怡親王爵位的弘曉因為才滿十八歲,年幼本分,所以沒有牽扯進“謀逆案”中。但是在乾隆七年(1742年)三月和八年(1743年)八月,他所擔任的管理理藩院及正白旗滿洲都統還是都被免去,此后再也沒有擔任過其他重要職務,只是憑借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爵位,參與朝廷大典、朝會列班,僅此而已。

弘曉此后將全部精力放在了收藏古文典籍上,他在怡親王府內修建了幾座藏書樓,取名名“樂善堂”、“明善堂”、“安樂堂”,把搜集來的典籍善本藏于期間,時時觀摩,并據此著《明善堂集》作為一生志趣愛好的總結。

弘曉以此態度,躲過了有可能來自乾隆帝的打擊和懲罰,遠離朝堂,以藏書家和詩人自娛,總算得以將世襲罔替的怡親王爵位安全保住,不至于像兩個哥哥弘昌、弘皎一樣,被褫奪爵位、或者被降等承襲,給怡賢親王胤祥護住了家族榮耀。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四月,五十七歲的第二代怡親王弘曉去世,朝廷賜謚號“僖”,稱怡僖親王。弘曉次子永瑯承襲了怡親王爵位(弘曉長子永杭死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沒有來得及承襲爵位,而且也沒有子嗣),成為第三代怡親王。

之后,怡親王傳承分別為:

第三代:怡恭親王永瑯(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襲爵,嘉慶四年(1799年)薨。)

怡親王綿標(永瑯次子,嘉慶四年(1799年)時先于永瑯去世,子奕勛承襲爵位后追封)

第四代:怡恪親王奕勛(綿標長子,嘉慶四年(1799年)祖父永瑯去世后襲爵,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薨。)

第五代:怡親王載坊(奕勛長子,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四歲時襲爵,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薨,年僅五歲,無嗣,無謚號。)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五歲的怡親王載坊去世后,怡親王爵位經歷了長達五年的空位期,直到道光五年(1825年),怡恪親王奕勛的次子、怡親王載坊的異母弟,時年十歲的載垣才被道光帝下詔承襲怡親王爵位,得以延續這“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載垣也是第六代、第七世怡親王。

自道光五年(1825年)承襲怡親王后,載垣深受道光帝、咸豐帝兩代帝王重用,先后出任過正藍旗漢軍都統、正紅旗漢軍都統、鑲藍旗蒙古都統、鑲白旗漢軍都統、鑲紅旗滿洲都統、御前大臣、閱兵大臣、十五善射大臣、鑲黃旗領侍衛內大臣。

在皇室宗族內,載垣擔任正藍旗總族長、宗人府右宗正、宗人府宗令、玉牒館總裁,管理鑲藍旗覺羅學,太廟袷祭和近支婚嫁也由其主持。其他如鑾輿衛、虎槍營、御槍營、善撲營和崇文門正監督等,也由其管理,可謂是道光和咸豐帝最為親近依仗之宗室、重臣,其所受到的君主恩遇,幾乎可以同他的四世祖胤祥所受到雍正帝的圣恩眷顧相比。

載垣在道光三十年(1850)于道光帝臨終前,受道光帝顧命,成為比自己還小十六歲的堂叔咸豐帝奕詝的輔政大臣。咸豐十年(1860年)七月,被任命為欽差大臣,與入侵的英法聯軍談判。但是談判最終破裂,英法聯軍攻入京師。咸豐帝逃往承德避暑山莊,載垣隨扈一前往。

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豐帝在避暑山莊駕崩,臨終前再授載垣顧命,讓他和鄭親王端華、端華之弟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肅順等八人為“贊襄政務大臣”,輔佐皇長子載淳即位,并主持政務,明確了顧命八大臣以怡親王載垣為首(實際上是以肅順為首)。載垣得以“兩受顧命”,權勢達到頂點。

咸豐帝去世之后,以載垣為首的顧命大臣們擁立皇長子載淳登基,即同治帝(當時年號為祺祥)。

不過,在咸豐帝駕崩后,顧命大臣們很快與咸豐帝皇后鈕鈷祿氏(慈安太后)、同治帝生母葉赫那拉氏(慈禧太后)為控制皇權產生了尖銳矛盾,不可調和。顧命大臣們和兩宮太后爭吵最激烈時候,在場的小皇帝載淳都被嚇哭、甚至尿了褲子。兩宮太后因此深恨載垣、端華、肅順等人,必欲除之后快。

于是兩宮太后秘密聯絡了咸豐帝六弟、恭親王奕?,暗中布置,在咸豐十一年(1861年)九月于咸豐帝靈柩自避暑山莊返京時,設計將肅順和其他顧命大臣分開,趁機發動政變,把載垣、端華、肅順等顧命八大臣或捕獲、或貶黜,奪回了朝政處置大權。因當年是農歷辛酉年,所以兩宮太后和恭親王奕?叔嫂所發動的這場政變也叫“辛酉政變”;又因皇帝載淳初定年號為“祺祥”,史書上也稱“祺祥政變”。

兩宮太后清除顧命八大臣后,聯合恭親王掌握朝政,改皇帝年號為“同治”,意在“協同治國”之意。

之后,兩宮太后以小皇帝的名義下旨,把恨之入骨的肅順公開斬首,而載垣和端華,則“開恩賜死”,于宗人府空房內賜白綾自盡。載垣被賜死時,年四十六歲。他的倒臺,對怡親王府來說是一次嚴重的打擊,幾乎導致世襲王爵被廢除。

同治元年二月(1862年),載垣被賜死半年后,垂簾聽政的兩宮太后為了當年功勛卓著的怡賢親王胤祥所遺下的爵位不至于廢封,特旨恢復原怡親王一系的封爵,但是沒有返還親王爵位,而是降為不入八分輔國公。

另外,因載垣之罪行嚴重,所以他所屬的怡親王大宗(怡親王弘曉后裔)被取消了承襲資格,另以怡親王小宗——胤祥第三子弘暾玄孫載泰為怡親王宗子,受封不入八分輔國公,主持怡賢親王胤祥及諸代怡親王的祭祀典儀(載垣不包括在內)。而大宗怡僖親王弘曉的直系后裔,在這之后再也沒有承襲宗子資格,只保留了兩個奉恩將軍爵位(清宗室爵位中最低一級),就此沉淪。

同治三年(1864年),朝廷因收復江寧,平息了太平天國起義,所以加恩于諸宗室及朝廷重臣,封賜甚厚。在“辛酉政變”中被廢黜世襲爵位的怡親王也因此得以復封。

兩宮太后以同治帝的名義,在這一年七月改封胤祥五世孫、寧郡王弘皎玄孫載敦為第七代怡親王,并恢復怡親王世襲罔替資格。同時,將原怡親王府宗子載泰改襲因載敦繼承怡親王爵位而遺留下來的寧郡王系封爵——奉恩鎮國公(寧郡王在乾隆時期被降等承襲,不是世襲罔替郡王,所以三降后以奉恩鎮國公傳承)。

載敦承襲怡親王爵位后,朝廷追封他的曾祖永福(弘皎次子)、祖父綿譽(永福第四子)、父親奕格(綿譽第三子)為怡親王。

光緒十六年(1890年),載敦去世,謚號“端”,即怡端親王。光緒十七年(1891年)三月,載敦長子溥靜襲爵,成為第八代怡親王。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京師義和團運動風起云涌。溥靜參與了莊親王載勛、端郡王載漪、輔國公載瀾等王公貴族支持義和團的行動,主張和聯軍開戰。侵略軍擊敗清軍,侵入京師后,報復性洗劫了怡親王府,并抓住了來不及逃走的溥靜。之后溥靜詭異地死在府中,有傳聞說是被侵略軍鞭答致死的。

溥靜死后,西逃的慈禧太后為了向八國聯軍求和,嚴辦了一些主戰大臣,將莊親王載勛賜死,端郡王載漪、輔國公載瀾革爵流放。而已經死去的怡親王溥靜,也被以“縱庇拳匪啟釁”的罪名,革除爵位,以示嚴懲。這也是怡親王府第二次被革除封爵。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七月,京師局勢逐漸平息,已經返京的慈禧太后以光緒帝的名義下詔,恢復怡親王府空懸三年之久的封爵。不過,因為溥靜“參與啟釁”,所以他的兒子們被剝奪了承襲資格,怡親王爵位改由載敦次子、溥靜之弟溥耀的獨子毓麒承襲。毓麒是第九代、也是最后一代怡親王。承襲爵爵位的時候,毓麒剛滿兩歲。

十年后,宣統三年(1911年),在武昌城的隆隆炮聲中,清王朝終于走到了盡頭。一九一二年二月,宣統帝退位,清朝滅亡。時年十二歲的毓麒也失去了世襲親王身份,成為了普通平民。

此后,家道中落的毓麒為了維持生活,先后將歷代怡親王陵墓上的樹木伐倒變賣,又將王府也抵押給了別人,以此苦苦支撐。一九四八年十月,四十九歲的末代怡親王毓麒在默默無聞中死于北平(北京),歷經二百二十六年的怡親王世系傳承,也徹底走進了歷史的塵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