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理解人生若只如初見?
問題:你如何理解“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前言這兩句詩,出自清朝納蘭容若的《木蘭花·擬古決絕詞柬友》: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何如薄幸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愿。
王國維曾經盛贊納蘭容若:
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這首詩就是其言情詩中的一流作品。納蘭為什么用閨情詩的方式“柬友”呢?
一、題目中的學問木蘭花,也叫做玉樓春,很像仄韻的七言律詩。在古本《納蘭詞》中,這個詞牌下面有一個詞題:
“擬古決絕詞,柬友”,
這首詞是模仿古樂府的決絕詞。傳說司馬相如有了納妾之心,因此夫人卓文君心中不爽,寫了一個《白頭吟》:
皚如山上雪,皎如云間月。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
據說,司馬相如收到這首詩以后,"乃止。"
柬友,是寫給一位朋友的意思。用一首閨情詩的形式,寫給朋友,表達是男人之間的感情么?
二、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從上可見,古決絕詞是以女性的口吻寫給變心男子的樂府詩。
卓文君當年對司馬相如一見鐘情,不顧家人的反對,寧可當壚賣酒,也要跟著司馬相如受苦。愛人之間最純真最美好的那一刻,就是人生初見的那一刻。假如這一生永遠都想初見時該多好呀。
可惜,第一句中加了“若只”二字。
假如人生真得永遠跟初見一樣,又為什么會出現“秋風悲畫扇”這種痛苦呢?
秋扇,在古詩詞中有特殊的含義。
唐朝鄭處誨《明皇雜錄》中記載:
(李林甫)屢陳九齡頗懷誹謗,尸時方秋,帝命高力士持白羽扇以賜,將寄意焉,九齡惶恐,因作賦以獻,
唐玄宗曾經送給宰相張九齡一把扇子,嚇得張九齡趕緊寫了一篇《白羽扇賦》獻給皇帝,其中寫到:
肅肅白羽,穆如清風,縱秋氣之移奪,終感恩于篋中。
意思是,感謝您在盛暑得時候給我這把扇子,不過馬上秋天就來了,即使這把扇子用不上了,放在箱子里,也會感激皇帝的恩情。
意思是,皇帝呀,就算您不打算用我了,我也不會怨恨。雖然皇帝說沒有那個意思,但是張九齡后來還是被罷相了。
這個秋扇最早的故事來自于漢朝的班婕妤被棄典故。班婕妤為漢成帝的妃子,后來趙飛燕成了漢成帝寵妃,于是班婕妤退居冷宮,后有詩《怨歌行》:
新裂齊紈素,鮮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
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飚奪炎熱。
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
從此秋扇暗喻女子被拋棄,引申為男子失意于君王。這就是張九齡害怕的原因。
納蘭在“柬友”中,也用秋扇的典故,或許是對這個曾經的好朋友表示一種遺憾。這種遺憾不僅僅用秋扇來暗喻,后面還用了唐玄宗的典故。
三、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這兩句直抒心意,似乎是這首詞中最不需要特意研究的句子。其實不然。
在南北朝大詩人謝朓的作品中,有一首寫給王季哲的詩,《和王主簿季哲怨情詩》
掖庭聘絕國,長門失歡宴。相逢詠蘼蕪,辭寵悲團扇。花叢亂數蝶,風簾入雙燕。徒使春帶賒,坐惜紅妝變。平生一顧重,宿昔千金賤。故人心尚爾,故人心不見。
看過這首詩,可知納蘭這首詞的上半句,有謝朓的影子。謝朓詩中也寫到了秋扇:
辭寵悲團扇.
這首詩的結尾寫到:
故人心尚爾,故人心不見。
這也是納蘭詞中“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兩句詩的出處。
四、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何如薄幸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愿。1、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
這個典故很常見,即唐明皇與楊玉環的故事。安史之亂以后,唐明皇逃離長安,在逃跑的路上,楊國忠被殺,楊玉環被逼自縊。
驪山上纏綿之夜的山盟海誓猶在耳邊,如今在夜雨中聽著悲傷的鈴聲沉思舊事,那個亡魂真得沒有怨恨嗎?
宋·樂史《楊太真外傳》記載說,楊玉環臨死時并沒有怨恨唐玄宗:
妃泣涕鳴咽,語不勝情,乃曰:“愿大家好住,妾誠負國恩,死無恨矣。乞容禮佛。”帝曰:“愿妃子善地受生。”力士遂縊于佛堂前之梨樹下。
2、何如薄幸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愿。
朋友呀,你是不是還不如當年的唐明皇呢?至少還能夠許下比翼連枝的誓言。白居易《長恨歌》中曾寫到: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長生殿就在驪山之上 ,可見這首詞的后面4句,化用了白居易的長恨歌。
結束語納蘭為什么用一首閨怨詩,寫給男性朋友呢?從第三、四句的出處就容易理解了。謝朓正是用閨怨詩的方式,寫給了王季哲(謝朓的舅子)。在唐朝也有一首著名的閨情詩寫給男子,就是張籍的《節婦吟》。
張籍和謝朓作閨情詩是為了委婉地拒絕對方的拉攏,兩人都因此避免了殺身之禍。
不知道納蘭是寫給哪位朋友的,不過明顯不是拒絕對方,到有點像被對方疏遠。
@老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