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梁海戰在戰略上到底是誰贏了?
想要知道鳴梁海戰在戰略上到底是誰贏了?只需要知道朝日雙方為什么打這一仗就能知道。當時日本計劃三路大軍一起北上進攻漢城,這支水軍就是其中一路,這也是為什么李舜臣在朝鮮水軍全軍覆沒的情況下依然選擇阻擊的原因。
既然最終的結果是日本這一路的進攻并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那么何來日本取得了戰略上的勝利?
鳴梁海戰劇照秀吉的野望首先需要說明的是,明朝時期的這次抗倭援朝戰爭并沒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輕松。當時日本國內剛剛結束了長時間的戰亂,就算人數少,規模也不大,被后來人戲稱為“村口械斗”,但經過長時間的戰爭洗禮,這群入侵朝鮮的日本兵可以說個個都是精兵。
縱使明朝擁有著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火器,遼東鐵騎也是無人能敵,但由于寧夏叛亂還沒結束,朝廷無力兩線作戰、補給線過長、輕敵等等因素,大明將士在朝鮮打得并不順利。
這一點從停戰后的談判過程明朝認為自己打贏了,日本也認為是自己打贏了就可以看出一二。所以日本才有了第二次入侵朝鮮的行動。
第一次萬歷朝鮮戰爭不過,豐臣秀吉也在第一次入侵朝鮮時見識到了明朝的實力,那種底蘊根本就不是當時的日本可以撼動的。
于是第二次入侵朝鮮,他就沒有了染指大明的想法,只是想侵吞朝鮮南部的土地,并且總結了第一次入侵沒能成功的問題在于日軍當時雖然組建了水軍,但主要作用是運兵和運送補給,忽略了水軍對于戰爭的重要性,以至于被朝鮮水軍屢屢侵擾自己的后勤補給,以至于陸軍最終沒能更進一步。
發現問題后的秀吉重振旗鼓,在第二次入侵時組織了一支近萬人的水軍,并使用不怎么高明的離間計讓李順成被革職。
豐臣秀吉鳴梁海戰李舜臣被革職后,元均成為了朝鮮水軍的一把手,奈何這人除了搬弄是非和諂媚意外一無是處,在日軍第二次入侵時,一舉葬送了自家全部水軍,這就是著名的“漆川梁海戰”。
朝鮮國王李昖無奈之余只能重新啟用李舜臣,李舜臣官復原職后看著眼前只剩下12艘戰船的朝鮮水軍并沒有抱怨,而是一面鼓舞已經跌落到谷底的水軍士氣,一面督促造船。
李舜臣影視劇形象而日軍方面在殲滅了朝鮮水軍后就開始著手北上計劃,由于李舜臣再度被啟用,日軍這次學聰明了,為了防止李舜臣再次切斷日軍的海上補給線,他們計劃兵分三路直取漢城,一路從日占區慶尚道直取朝鮮糧倉全羅道后再北上漢城,一路直接北上攻取漢城,最后一路則走水路北上漢城。
這個計劃不可謂不周全,但計劃永遠都趕不上變化快。先是直接北上攻取漢城的日軍在稷山附近與明軍遭遇,雖然最終明軍后撤退回漢城,但日軍由于冬季的來臨,同樣不得不退回南方。
另一面,水軍同樣遭到了來自李舜臣在鳴梁海峽的阻擊,這就是著名的“鳴梁海戰”。李舜臣利用了鳴梁海峽狹窄,日軍眾多艦船根本施展不開,加上潮汐規律,憑借12艘戰船在鳴梁海峽大破日本水軍。
龜船日軍這次入侵不管是戰術上還是戰略上都輸得很徹底就像文章開頭說的,日本這次入侵朝鮮,目的在于攻占漢城,以此攫取朝鮮南部的土地。而很多人說日軍這次在鳴梁海戰中雖然輸了,但水軍的總體實力并沒有受到多大損失,還徹底控制了日本海的制海權,算是戰略上的勝利。
事實上,早在元均掌握朝鮮水軍時于“漆川梁海戰”葬送朝鮮水軍的那一刻,朝鮮基本就可以說是喪失了對日本海的制海權,跟鳴梁海戰一毛錢關系都沒有。
鳴梁海峽相反,日軍三路進攻漢城的計劃,其中水路在鳴梁海峽受挫,不僅水軍遭受了損失,進攻漢城的計劃更是沒有實現,何來戰略上的勝利?
更重要的是,由于日本水軍沒能在鳴梁海峽全殲李舜臣手上的12艘戰船,以至于后來朝鮮水軍得到了喘息的機會,李舜臣趁機擴充朝鮮水軍,戰船數量很快就恢復到了近40艘,更多的戰船還在建造中。
陳璘有了這些戰船,李舜臣再度侵擾起日軍的海上補給線,不僅給麻貴率領的明朝陸軍爭取了集結時間,同時也給陳璘和鄧子龍率領的明朝水軍前來支援爭取了時間,以至于后來露梁海戰中,這些在朝日軍都差點沒能回到日本本土。
露梁海戰所以不管怎么看,日軍在鳴梁海峽這一戰都是徹頭徹尾的失敗。就算退一萬步說,李舜臣沒能在鳴梁海峽成功阻擊日本水軍,讓這支日本水軍北上了,僅憑這一支水軍的力量,體軍也根本不可能實現攻占漢城的戰略目標,畢竟當時陸地上的陸軍已經在稷山受挫,退回了南方。
鄧子龍結語不難看出,豐臣秀吉確實吸取了第一次入侵時沒有重視水軍的教訓,并在第二次入侵的一開始就解決掉了朝鮮水軍和李舜臣這兩個心頭大患,所以控制制海權根本就不是日軍打鳴梁海戰的戰略目的,而攻占漢城這個真正的戰略目的又因為海路兩軍都受挫而沒能實現,甚至由于沒能徹底消滅朝鮮水軍,給了其喘息機會和明朝水軍趕來支援的時間。試問日本水軍敗于鳴梁海峽,贏在了哪一戰略層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