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企業的創始人董事長或者總經理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
“予匠者器 載夢者航”這是Zion的產品理念,也是Zion創始人陸繼恒一直以來對于Zion這個產品的期待。
Zion這個產品是如何誕生的呢,陸繼恒最初做Zion的初心又是什么呢?剛好在奇績社區里,有一個提問:“作為創業者,當時為什么選擇了這個賽道?”陸繼恒有感而發回答了這個問題。本文,就轉載了陸繼恒的回答,而這也剛好是Zion前世故事和誕生初心的答案。Why Zion?行業、趨勢、why now、why us之類講給投資人聽的洞見這里就不說了,今天來點走心的。我做的Zion屬于大的無代碼/低代碼賽道(如果可以稱為一個賽道的話),而我們希望改變通用交互式應用的軟件開發方式,把GUI OS(圖形用戶界面操作系統)給個人電腦帶來的奇跡也帶給應用開發領域,讓更多人不僅僅只是消費軟件,而是讓軟件真正成為思想的自行車。原因的話還是來自于小時候的執念。2000年前后,還在小學的時候,我第一次接觸編程/開發就是使用的微軟Office套件里的FrontPage(全名:Microsoft Office FrontPage,簡稱FP。是微軟公司推出的一款網頁設計軟件。),和當時網頁三劍客里的Dreamweaver(Adobe Dreamweaver是Adobe公司的網站開發軟件。它使用所見即所得的接口,亦有HTML編輯的功能)類似,屬于通過可視化拖拉拽的方式就能搭建出來一個網站的工具。當時很多的網站基本都是靜態頁面。(這里有個知識點,關于靜態頁面vs動態應用:靜態網頁很多內容都是固定的,在功能上有很大的限制,所以交互性較差,動態網頁則可以實現更多的內容,用戶的登錄、注冊、查詢等)由于技術限制,當時國內絕大多數網站,包括門戶網站搜狐、新浪等,都是靜態頁面。類似的網站,用的全都是柵格切割的方式來實現頁面布局,當然渲染的時候格子線是透明被隱藏的,從而可以讓一些花哨的樣式能通過把圖片切成多塊,填充到跨行或跨列的格子里來實現層次感;而所有的邏輯基本就停留在靜態頁面間的跳轉,每個可跳轉的鏈接當時叫超鏈接(HyperLink);而所有的數據,幾乎都是完全包含在頁面的元數據里,即html里。由于這些屬性,所以單純一個靜態頁面就可以包含軟件/網頁的交互、業務邏輯以及數據三層,而且所有這些幾乎全都被可視化地平鋪在同一個頁面里,實現類似于Word的所見即所得。雖然有些學習門檻,但在摸索一段時間并最終發布上線測試時(其實根本沒到www上,只是在局域網內),對于那時的我而言是極度震驚而又充滿自豪的。當時不知道,但現在回憶起來就是,“任何一項足夠先進的技術和魔法無異”的感覺。這一切可實現的邊界受限于的不是工具而是自己的想象力。我以為所有的軟件或者至少是可視化應用都應該是這么實現的。可惜的是,隨著網頁應用的技術棧變化,類似的技術/工具逐漸跟不上時代的變化,而漸漸失去了方向。之后雖然零星在Xcode的Storyboard中看到蘋果的堅持,但終究還是抵不過low-hanging fruits(更容易實現的目標)的吸引,沒有走向主流。所以,在許多年之后,當我和我合伙人在躊躇于未來的方向時,在一趟飛回美國的航班上半夢半醒之間,這個想法蹦進了我頭腦里的風暴,而后其他一切的風起云涌都漸漸平息,她緩緩飄落在我的腳下,化作了一條若隱若現的延綿小徑,看不清,但能清晰地望見那遠處的燈塔。我們是一個年輕的技術驅動型的創業團隊,創始成員來自于美國硅谷,畢業于劍橋、康奈爾、卡內基梅隆等世界名校,曾任職于Google、Facebook、Dropbox、Groupon、Medallia和Yahoo等硅谷一線大廠或獨角獸企業。我們致力于打造一個全場景的無代碼云開發環境,幫助用戶完成頁面、業務邏輯和數據模型的可視化設計,從而顯著降低參與跨平臺應用開發的技術門檻;設計完成后,通過代碼生成、應用部署以及發布上線,實現從設計到交付的完全自動化,從而實現超過10倍的開發效率提升。公司目前已獲得頭部創業孵化器和一線美元基金的風險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