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號的起源及最初本義?
以“·”表示乘法的用法相當流行,現今歐洲大陸派(德、法等國)規定以“·”作乘號。其他國家則以“×”作乘號,“·”為小數點。而我國則規定以“×”或“·”作乘號都可,一般于字母或括號前的乘號可略去。
由于這個符號的輸入不太方便,故此在日常溝通時一般用英文字母“x”代之。在HTML和XHTML上,則可以輸入×、×或×這實體參引(entity reference)。
施蒂費爾于1545年出版的一本算術書內以大寫字母M及D分別表示乘和除。斯蒂文于1634年出版的書內亦采用了這個符號。
韋達(1591)以AinB作為A與B的乘積。一些十五世紀的手稿及印刷品仍以并列表示相乘,如6x,5x2等,但必須有字母才行,因5表示5+而非5x,這種記法還在沿用著。
西方稱"X"為圣安德魯斜十字(St. Andrew's cross),這名稱與數學全無關系。十六世紀出版的一些數學書就有采用這個符號,但開首并非現代用法,而是以它表示兩個獨立的乘法運算,如以表示現代數學的315172x174715及395903x295448兩個乘法。
中國古人及古希臘的丟番圖都不用乘號(Signs of multiplication),但后者則以兩數并列表示相乘(與加法相同)。印度的巴赫沙里殘簡中,把數排成字符編碼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