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跨過數據庫不足這座大山了嗎?
說起來,數據庫進入國內已經有40年的時間。1978年,薩師煊老師在黑板上寫下“數據庫”三個字,數據庫理論正式進入中國。
恰好我在考研的時候,考的專業課是“數據庫系統概論”。而當時用的參考書就是薩師煊老師的那本,《數據庫系統概論》第4版,粉粉的封皮,轉眼間現在已經出到第5版了。
當時我是跨專業考研,在之前我對數據庫的認識,停留在大學計算機基礎理論課上學的那些access什么的。考完研后,那本粉色的書已經被我翻的有些破舊,成為我最早對數據庫的啟蒙。
說起來,對于代碼方面,我是一點天賦都沒有。簡單的SQL語句,就被我學的顛沛流離。
當時為了學習,費了好大的勁兒,在當時的電腦上裝了一個數據庫,我記得是Sql Server。每天在上面捯飭著基本的增刪改查,到最后寫個簡單的trigger,就已經覺得我真的是太厲害了。
后來讀研的時候,慢慢的對數據庫有了更深的接觸,但我依然是一個小菜雞。看著同學中的大神每天能寫很長的代碼,還能結合python什么的,我就一臉懵逼。別人處理論文數據兩天,我處理論文數據2個月。
雖說對于數據庫沒有很深的理解,但我知道,我們平時最常用的是Oracle和IBM的數據庫,而其他的國產數據庫基本上都沒有聽說過。
從一個不太懂技術的妹子的角度來說,用誰家的數據庫都無所謂,只要是好用就好了。但是,對于大的企業和國家來說,用誰家的數據庫卻至關重要。
數據庫中儲存著大量的關鍵數據,而數據就意味著信息,信息就意味著情報,情報就意味著價值。在數據分析和處理技術越來越成熟之后,大量的數據背后能推測出來的信息量超乎想象。
如果說國內的大小公司甚至一些國防軍工等安全部門不能都在用國外的數據庫的話,那么我們的信息安全自然也無法保障。更何況,國外對于國內的這些信息也虎視眈眈。
大家都聽說了,前段時間甲骨文也就是oracle在中國區的裁員,900多個甲骨文中國的員工被迫簽署裁員協議。關鍵原因就是因為oracle在中國的業績大幅度下滑,Oracle壟斷了中國數10年,而如今卻面臨著退出中國市場的危機。
造成這個局面的原因有兩個:
第1個是國內去IOE潮(去掉IBM的小型機、Oracle數據庫、EMC存儲設備),本來阿里是oracle在亞太地區最大的客戶,而10年前阿里選擇去IOE,發展自己的云計算業務,成立了現在的阿里云。
第2個是因為在中國的企業都在上云。如今的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工信部也大力支持,很多傳統企業已經體驗到了上云帶來的好處,進一步推動了其他企業使用云服務。
目前,國內的云數據庫業務發展飛速,包括阿里云、騰訊云、UC cloud,都走在發展的前列,核心技術數據的保護和挖掘以及價格上也已經越來越有競爭優勢。
我們知道阿里面臨著每年雙11和618的高并發訪問,每天上億次的訪問,在高峰期間每秒鐘成交數量上千萬,對于數據庫的處理要求極高。而現在這幾年,阿里的所有數據早都前移到了阿里云上,我們也看到了成果,這些年的雙11表現非常出色。
2017年的時候,阿里云公布了國內首個企業級關系云數據庫PolarDB的技術架構,中國數據庫的技術也真正開始往世界一流的方向去走。
簡單來說PolarDB的優勢就是,它的存儲容量完全不受限制,并且性能的提升是MySQL的6倍。而且還能實現傳統數據庫到這個數據庫的快速遷移,簡直是對傳統數據庫的當頭一擊。
同時也帶來了成本的降低,云服務最大的好處就是數據量自動伸縮,用戶只需要為實際的使用容量付費,算下來,云數據庫的成本不到傳統數據庫的1/6。
根據Gardener公司的預測,2023年全球3/4的數據庫都會跑到云上。就像馬車早晚會被汽車取代一樣,傳統數據庫早晚也會被云數據庫所取代。而國內的幾大廠商在云數據庫研發中也走在了前列,逐漸發展出各自的優勢,有的在性價比很高,有的在操作上容易上手,可以給需求不同的企業作為選擇。
目前來看,國內云數據庫的發展情況是非常樂觀的。但翻過數據庫這座大山,前面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也期待國內的云數據庫技術越來越成熟,占據世界的數據庫市場。
最后附上一張圖。中國數據庫40年發展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