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軍的遺骸是怎樣辨別的?
志愿軍遺骸的鑒定,一難在國籍的鑒別,二難在具體人員的鑒定。生活在今天幸福生活中的我們,不僅有責任讓英烈回家,更有責任幫英烈尋找親人。
一、青山有幸埋忠骨1950年10月,我百萬志愿軍戰士赴朝作戰,打敗了以美國為首的不可一世的“聯合國軍”,讓美軍不得不坐到談判桌前,簽訂了《朝鮮停戰協定》。有戰爭當然就有死亡,為了安葬抗美援朝烈士,我國在沈陽建造了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安葬包括3位軍級干部、10位師級干部以及團級干部和戰斗英雄、模范、功臣等百余位烈士,其中,特級戰斗英雄黃繼光、楊根思,一級戰斗英雄邱少云、孫占元、楊連弟等,也都安葬于此。但是不可能將志愿軍所有犧牲的烈士全部運回國,因此,當時中、朝雙方達成協議:在朝鮮境內犧牲的志愿軍烈士只有團級以上干部及特級、一級的戰斗英雄才可以運回國內安葬,普通官兵一律就近安葬,所以就連岸英烈士也作為普通士兵安葬在了朝鮮。為了讓英烈在他鄉不感覺孤單,當時我國還撥出專款,在朝鮮境內修建了8處志愿軍中心烈士陵園:位于平安南道檜倉郡的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陵園、云山志愿軍烈士陵園、價川志愿軍烈士陵園、長津湖志愿軍烈士陵園、開城志愿軍烈士陵園、上甘嶺志愿軍烈士陵園、金城志愿軍烈士陵園、新安州志愿軍烈士陵園。此外,朝鮮方面還修建了62處志愿軍墓地、建有243個烈士合葬墓。這些志愿軍烈士陵園和墓地,見證了中朝之間用鮮血凝結的唇齒相依的革命友情。但是,朝鮮戰爭期間,交戰雙方在三八線附近呈現犬牙交錯的狀態,部分志愿軍戰士犧牲在了三八線以北,也就是朝鮮境內;部分志愿軍戰士犧牲在了三八線以南,也就是韓國境內。對于犧牲在朝鮮境內的戰士,我們要么運回了國,要么就近安葬在朝鮮境內,但對于犧牲在三八線以南的烈士遺骸,又該如何呢?二、英烈遺骸歸國之路《朝鮮停戰協定》中,關于交戰雙方戰士遺骸,專門設立了相關條款:在埋葬地點見于記載并查明墳墓確實存在的情況下,準許對方的墓地注冊人員在本停戰協定生效后的一定期限內進入其軍事控制下的朝鮮地區,以便前往此等墳墓的所在地,掘出并運走該方已死的軍事人員,包括已死的戰俘的尸體。也就是說,交戰時埋葬在對方境內的戰士遺骸,是應該歸還的。但問題是,中韓直到1992年才建交,此前在移交烈士遺骸方面還是遇到了很多問題。當年志愿軍撤軍后,在板門店留了一個工作小組,專門處理停戰后的善后事務,包括烈士遺骸的移交。由于當時中韓尚未建交,韓方發現的疑似志愿軍遺骸,只能交由板門店的這個工作小組進行鑒定。但這一工作始終進展緩慢,1981年至1997年,總共才有43具志愿軍遺骸通過板門店經朝方送回中國。但是,1991年3月,朝方不滿美國提出的由韓方擔任“軍停會”首席代表的要求,單方面撤走“軍停會”代表團,從此板門店停止工作,中方工作小組也無法開展工作,烈士遺骸移交工作陷入停頓。1992年中韓建交后,我國就歸還志愿軍烈士遺骸的問題,不斷向韓國交涉,終于在2013年底,中韓雙方就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回國問題達成共識:韓國再發現的志愿軍遺骸都將直接送還給中國。此后,從2014年到2021年,韓方已向中方移交共825位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三、專業的發掘犧牲在韓國境內的志愿軍烈士遺骸,還得靠韓國人發掘。當然,他們的發掘也不是僅僅為了尋找志愿軍烈士遺骸,他們更多的是為了尋找韓國、美國以及其他“聯合國軍”士兵的遺骸。2007年,韓國成立了專門的朝鮮戰爭戰士遺骸發掘鑒識機構——遺骸發掘鑒識團,下設調查科、發掘科、鑒識科、企劃科、支援科,負責挖掘地點調研、實地發掘、身份鑒定等工作。他們首先通過查閱戰斗記錄、收集附近村民和老兵的證言,實地調查尋找戰斗痕跡,化驗土壤成分,最終確定發掘地點。發掘出遺骸后,根據遺物鑒別國籍,然后用以棉、繭做成的高麗紙悉心包裹,再放入木質棺槨。每件遺物被認真清理,編號登記。這其中,有幾個關鍵環節:1、軍史記載、歷史文獻、當事人回憶、群眾記憶等有過戰爭經歷的人都知道,每一次戰斗后,交戰雙方往往都會有簡單的戰斗記載,包括陣亡、受傷人數等。獲勝一方會將敵我雙方陣亡人員分別掩埋,而且常常是集體掩埋。如果發掘時,遺骸與戰斗記載相吻合,就可以確定遺骸國籍。當然,有時戰斗結束后,掩埋烈士時,部隊戰士或當地村民會留下標記,憑后來的回憶也可確定遺骸國籍。2、遺物隨著時間的推移,烈士的衣服可能腐爛,但皮帶扣、鞋子、茶缸、徽章、紀念章、印章等卻不易腐爛,并且這些遺物具有明顯的區別,可以據此鑒別出國籍。比如有一具遺骸就是根據鞋子上的一個漢字,確定他是志愿軍的。還有數具遺骸,根據他隨身攜帶的印章,確定是志愿軍。同時,武器也是鑒別國籍的一個重要依據。當時志愿軍使用的武器很多是蘇聯制造的,與美軍區別較大。四、替英烈尋親目前,已有825位烈士遺骸回歸祖國的懷抱,但這只是第一步,我們還有更重要的工作要做:替英烈尋親!讓“無名”烈士變“有名”英雄,讓英烈回家!而要完成這項工作,必須依靠兩點:1、還是遺物在發掘的烈士遺骸中,少數發現了隨身攜帶的印章和寫有姓名的水壺,根據這些信息去查找相應部隊檔案,就容易確定英烈身份。比如在第七批歸國的遺骸,在一位烈士遺骸隨身有一枚刻有“展志忠”的印章,有關部門通過查找史料和檔案記錄,結合遺骸發掘位置,通過有關技術手段,最終展志忠烈士系新蔡縣佛閣寺鎮展吳莊村人,并找到了4位烈士后人。2、DNA等技術DNA是鑒定親緣關系的可靠手段,理論上講,從烈士遺骸中提取DNA后,在數據庫中進行對比,是可以替烈士找到親人的。但是,在實際鑒定中有兩大難題:一是烈士遺骸因年代久遠,加上掩埋條件差,遺骸降解程度十分嚴重, DNA提取困難;二是志愿軍烈士犧牲時大多非常年輕,沒有后代。時至今日,他們的父母也早已離世,兄弟姐妹健在的也很少。故而他們的DNA比對主要依靠遠親,但這是國際上公認的技術難題。因而,烈士遺骸身份認定是一項極為復雜且費時的工作。目前,我們已經完成了所有已迎回的志愿軍烈士遺骸DNA信息采集工作,建立了烈士遺骸DNA數據庫,并將項目命名為“忠骨計劃”。同時,鎖定了300余名有可能的志愿軍烈士家屬,完成了DNA采對,為烈士鑒定工作創造條件。替英烈尋親,讓英雄回家,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