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婷婷狠狠18禁久久YY,CHINESE性内射高清国产,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国产AV在线观看

山西晉祠鐵人為何千年不朽

錢瀠龍2年前14瀏覽0評論

山西晉祠鐵人為何千年不朽?

對于大多人來說,提到山西,第一個浮現到腦海中的可能就是煤炭和陳醋。其實山西還是一個文化大省,山西歷史悠久,有所謂“五千年文明看山西”一說。如此悠久的歷史,也為山西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存,因此還有“地下文物看陜西,地上文物看山西”一說。要了解山西,必須到山西太原的晉祠。晉祠是山西的根,只有觸碰山西的根,你才會真正對山西有感悟,才會真正了解山西人。

從某種意義上說,因為有了晉祠,山西這塊大地才可以稱為“晉”。晉祠距今有著近3000年的歷史,是中國唯一一個寺廟和宗祠二合一的建筑群。晉祠內承載著豐厚文化內涵,它不僅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國家祭祀園林,是古代建筑藝術的集約載體,更是傳承三晉歷史文脈的綜合體。晉祠以它獨特的魅力,吸引了非常多的歷史愛好者、建筑愛好者、美術愛好者以及文化探索者。晉祠內文物遺存眾多,其中最有趣的景致,當屬晉祠四鐵人無疑。

跨過晉祠智伯渠上的會仙橋,就到了金人臺, 也稱“蓮花臺”。臺為方形,臺中央建有一座明代琉璃小閣。臺四隅各立一尊高約2米的鐵人,因鐵為五金之屬,所以稱金人臺。民國時期,晉祠鎮赤橋村鄉紳劉大鵬捐資重修晉祠,并編撰《晉祠志》。

劉大鵬修晉祠金人臺時,在花墻護欄的石壁上刻下“故蓮花臺”四個字,而且他還在《晉祠志》中對“蓮花臺”的來歷做了敘述。蓮花臺在宋代早期是供藝人們演戲的露臺,在山西省高平市開化寺內的壁畫中,就有描繪宋人在寺廟的蓮花臺上演戲的場景。因此可以推測,在晉祠水鏡臺沒有出現之間,金人臺實際上就是晉祠內一個演戲用的臺子。

在金人臺的四角,立有四尊造型獨特、威武雄壯的鐵人,這便是晉祠四鐵人,也被稱作是“晉祠四金人”。因為鐵也是金屬之一,故此得名。清康熙年間的學者朱彝尊先生在其《游晉祠記》一文中記述:“太原縣西南,唐叔虞祠西南隅,圣母殿階下有鐵人四,滄桑歲月,分立四個角度,胸前有字,記其熔鑄時間,是宋政和年間。”由此可知,金人臺上的四尊鐵人原來是安置于晉祠圣母殿前的,后來才移至金人臺上的。

金人臺上的四尊鐵人,鑄造時間不一樣。鑄造年代最早的是東南角的鐵人,于北宋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鑄造。這尊鐵人身穿鎧甲,是四尊鐵人當中唯一身穿鐵甲的武士裝扮,但是左臂已殘。其人物形象英勇豪邁,鎮定自若中不乏一些威武氣勢。但是頭和身體比例有點失調,很可能是后來補鑄的。遺憾的是鐵人身上的銘文已經模糊不清,無法辨認。

西南角的鐵人鑄造于北宋紹圣四年(公元1097年),比東南角的鐵人鑄造時間晚了八年。從鐵人身上的銘文得知,此鐵人是由當時太原府張元吉出資鑄造,其目的是為了祈求神靈的保佑,使他子孫能夠世代承恩,常修祖業,使他們的家業能夠永遠昌盛。這尊鐵人保存最為完整,右臂高舉,左臂當胸,緊握雙拳,兩手中原來握有木質兵器,但因年代久遠,木質兵器早已朽爛不復存在。

西南角鐵人的整個身體比例很是得當,衣著細節處理得非常精致,接縫處理也非常完美,叉腿而立,右腿前伸,瞠目閉口,威武的雄姿,顯得咄咄逼人。經歷千百年歲月的洗禮,這尊鐵人的身體依然是光亮如新,沒有一點生銹,身上的銘文也清晰可見,足見當時的鍛造工藝水平之高。

西北角的鐵人鑄造于北宋紹圣五年(公元1098年),比西南角鐵人的鑄造時間晚一年。這尊鐵人從造型上來看與西南角鐵人基本相同,但左邊手臂已經斷掉,而且這尊鐵人威武的氣勢與鑄造技術也遠不及西南角鐵人。據鐵人背后的銘文記載,這尊鐵人的頭是在明永樂二十年補鑄(公元1423年)的。鑄造鐵人的目的是獻于圣母,永充供養以求得圣母娘娘的保佑。

東北角的這尊鐵人,據《晉祠志》記載,為明代重新鑄造的,后來被毀,又于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重新鑄造的。這尊鐵人胸前、背后均有銘文,胸前的銘文記錄了經理人的姓名與鑄造鐵人的時間;背后的銘文記錄了助緣人與鑄造廠家以及金火匠人的姓名。如果仔細觀察這尊鐵人,可以看出其鑄造工藝和技術以及身材比例遠遠不如其他三尊鐵人。

關于鑄造鐵人的目的,眾說紛紜。《晉祠志》記載:“鐵本是金,熔鐵鑄人,名曰金神,金能生水,有金則水旺。”鐵人質屬為金,是用來祈求風調雨順之神。而另一種說法是,當時的人們為了防止水患而鑄造鐵人。據史料記載,北宋元祐元年(公元1086 年),晉水泛濫成災,時人認為晉祠為晉水源頭,應以金神鎮之,方能止住水患。第三種說法認為晉祠鐵人為北宋守邊將士所鑄造,因北宋朝廷軟弱無能,守邊將士將保衛故鄉的愿望寄托于神靈武士身上。

其實,從晉祠鐵人身上的銘文可以看出,鐵人的作用是晉祠中圣母的護衛,鐵人成為晉祠的守護神,也稱“護祠金人”。這才是當時人們出資鑄造鐵人的主要目的。同時,也是百姓期望自己家人能夠得到圣母的護佑。至于晉祠四大鐵人具有鎮水的功能的說法,也只是后人的傳說而已。鑄造鐵人以祈求圣母保佑天下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這才是廣大百姓最質樸的心愿。

雖然古人對鐵的冶煉技術和工藝的掌握已經相當成熟,但是由于鐵本身的屬性,鐵制品很容易氧化而遭到銹蝕。但是晉祠四鐵人歷經千百年的風吹雨打,非但沒有被鐵銹腐蝕得體無完膚,而且光鮮如新。為了了解其原因,考古人員通過高科技檢測技術,對鐵人成分進行檢測后發現,鑄造鐵人的生鐵之內,含有鎳與鉻的成分。從科學的角度來說,鎳與鉻的存在并不能徹底阻斷生鐵銹蝕,只是大幅延緩了生銹的進度。

為了避免晉祠鐵人遭到人為破壞,晉祠的文保部門曾在鐵人外圍設置護欄,禁止游人觸摸。然而,千百年來沒有被銹蝕的鐵人,在隔離保護之后,身上開始出現銹斑。為此,相關專家采取去鹽、封護等諸多辦法,為鐵人做進一步的保護。結果事與愿違,除了提高鐵人維護的成本外,效果并不佳。相關部門針對此問題多次開會研究,希望能拿出一套低成本高效率的保護方案。

一位老員工對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對鐵人安裝防護欄之前,鐵人的銹蝕程度極低,正是在防護欄安裝之后,鐵人開始大面積銹蝕。因此他建議取消防護欄,任由游客肆意撫摸鐵人。這個看似完全行不通的意見,最終解決了鐵人生銹的問題。

原來人的手上存在一層油脂,鐵人整日被游人觸摸,大量的油脂會均勻地涂抹在鐵人身上,在鐵人表面形成了保護層,不受氧氣的侵蝕,從而避免了鐵人的快速生銹。最終,相關部門撤掉鐵人外圍防護欄,四尊鐵人任游人觸摸。直到今天,四尊鐵人非但沒有生銹,反而變得油光發亮。

無獨有偶,1988年出土于山西永濟黃河岸邊的“黃河鐵牛”也采取的是原地露天保護。黃河鐵牛鑄造于唐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是為了為穩固蒲津渡上黃河浮橋,維系秦晉之間的交通而鑄。黃河鐵牛剛出土時,因為常年被黃河水和濕潤的泥土覆蓋浸泡,早已經是銹跡斑斑。當時對于文物的保護,還沒有非常成功的經驗可尋。面對黃河鐵牛的保護問題,形成了兩種意見。一種意見是在原地建造博物館,就地保護,就如兵馬俑一樣;另一種意見是將鐵牛運到永濟普救寺進行保護。

最后形成的意見是就地保護,但是由于缺乏保護資金和保護技術,有些專家建議將已經出土的黃河鐵牛再次填埋回去,等到技術資金條件相對成熟之后,再對它進行保護;另外一部分專家持不同意見,他們認為應該將黃河鐵牛抬升,脫離潮濕有害的環境,避免鐵質被進一步腐蝕。最終,黃河鐵牛被抬高12.2米,本著不移動不破壞原貌的原則,在原地進行遺址的復原保護工作。今天的黃河鐵牛留在黃河岸邊,守護著那片土地,任游客攀爬觸摸。

相對于山西省的鐵人和鐵牛,河北滄州的鐵獅子就沒那么幸運了。滄州鐵獅子,又稱“鎮海吼”,位于河北省滄州市東南郊。滄州鐵獅子與定州開元寺塔、正定隆興寺銅菩薩像,并稱為“河北三寶”。滄州鐵獅子鑄成于后周廣順三年(公元953年),此后的近千年時間里,它一直屹立于滄州的泥土地之上。清嘉慶八年(公元1803年),滄州鐵獅子被大風吹倒,直到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滄州鐵獅子才被重新立起,此時獅子的下頜、腹部和尾部都已被嚴重損毀。上世紀50年代,由于滄州夏季連綿陰雨,造成水淹至鐵獅子腹部,導致獅腿在雨中連泡數月,此時的鐵獅子并無大礙。

為了保護滄州鐵獅子,文保單位也是想盡了辦法。1956年,在蘇聯專家的建議下,滄州文保所在鐵獅子上面修建了一座八角亭。由于滄州鐵獅子所處位置地勢低洼, 積水不能快速蒸發擴散,和八角亭形成了一個潮濕高溫的小氣候環境,從而加重了滄州鐵獅子的銹蝕程度。1975年,不得不把八角亭拆掉。

滄州鐵獅子的獅足長期限于土中,這對鐵獅子本身并無大的影響。當時的專家們建議在鐵獅子北邊8米處修建一座2米高的隔水臺座,然后將鐵獅子挪移到新建的臺座上。1984年,兩部30噸級的吊車同步起吊滄州鐵獅子,企圖將鐵獅子挪移到新的臺座上。吊裝挪移造成的結果是鐵獅子的下巴、尾巴、左后足、右前足完全缺損,全身破損共42處。另外,吊裝鐵獅子時為了防止獅子腿部被擠壓變形,還向獅子腿部灌注了大量的硫磺凝固合劑。因未及時清除硫磺合劑,硫磺合劑在降溫凝固過程中,體積膨脹,加速了鐵獅子腿部斷裂。這次挪移,也造成鐵獅子腹腔底部的漏洞面積從最初的5.8平方米擴大到7平方米。

為了保護滄州鐵獅子,專家們又建議用十六根直徑15厘米的紅色的鐵管,做成支架,支撐在臺基和滄州鐵獅子軀體之間。為了加固四條獅腿,文物保護人員向獅腿中灌注了膨脹系數小于硫磺合劑的爐渣、砂子、石灰等混合材料。然而,這些所謂的混合材料遇到雨水后加速膨脹,造成滄州鐵獅子的腿部的裂紋再度惡化,又出現了數十處裂縫和殘洞。最終,文保人員又把灌入獅腿中的爐渣、沙子的混合材料清理了出來。

從上世紀50年代,到公元2000年的50年時間里,滄州鐵獅子歷經四次維修。在不成熟的保護技術下,反而加劇了鐵獅子的損壞程度。2011年,滄州新鑄了一尊“滄州鐵獅子”,安置于滄州市區獅城公園內。新的滄州鐵獅子體量約120噸,體積是原滄州鐵獅子的1.32倍,設計“壽命”2000年。

鐵質文物的保護,至今依然是世界各國文物部門面臨的難題,目前并沒有真正的解決措施。期待隨著科技的進步,這些鐵質文物能得到更好有效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