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善自掏腰包贖回明英宗?
明英宗朱祁鎮是明朝的第六位皇帝。如果沒有土木堡之變,他或許會像他精明強干的父親明宣宗朱瞻基一樣,成為一位有為的守成君主。
可土木堡之變的發生,使年輕氣盛的朱祁鎮一戰之后淪為囚徒。在“北狩”一年之后,明使楊善在并無景帝朱祁鈺接回朱祁鎮的旨意的情況下,竟奇跡般地將朱祁鎮迎回明朝。
七年之后,武清侯石亨、左副都御史徐有貞等發動奪門之變,被軟禁南宮的朱祁鎮重新登上帝位。
從皇帝到囚徒,從囚徒到太上皇,再到皇帝,朱祁鎮的身份在數年內幾度輪換,起伏不斷。
明宣德十年(1435年),年僅36歲的明宣宗朱瞻基去世,時年9歲的太子朱祁鎮即位,是為明英宗。
朱祁鎮非常寵信太監王振。王振因為有點文化,所以還在宣宗朱瞻基時期,他就在太子朱祁鎮身邊,侍奉太子讀書,因此朱祁鎮對王振有著深厚的感情。
朱祁鎮即位之時,由于年紀尚幼,朝政實際掌握在他的祖母張太皇太后和楊士奇、楊榮、楊溥這三位大臣的手中。
太監王振雖然有著小皇帝的寵信,也不得不夾起尾巴做人。但精明的張太皇太后還是時不時地找王振的茬,借機警告王振,不要干預國事,否則要掉腦袋的。
但是,在正統七年(1442年),張太皇太后去世。三楊中的楊榮也先于張太皇太后兩年病故;楊士奇則其因子楊稷驕縱不法,被王振抓住了把柄,一蹶不振,在1444年去世;而楊溥此時也是年老體弱,內閣成員馬愉、曹鼐等人也是名望不高。因此,楊溥獨木難支,對王振的日益囂張也是無能為力。王振開始對朝政專權用事。
從朱祁鎮的祖父仁宗朱高熾時期起,明朝一改前朝對蒙古以攻為主的策略,改之以與蒙古互市往來。蒙古也常派使團朝貢明朝,以獲取賞賜。
英宗時期,蒙古瓦剌部的實權掌握在太師也先手中。
因為明朝對朝貢的賞賜是按使團的人數確定的,也先因此經常派出龐大的使團,以獲取豐厚的賞賜。
不僅如此,也先還經常謊報使團的人數,騙取明朝的賞賜。
正統十四年(1449年),也先派使團朝貢明朝。使團的人數只有2000人,也先卻謊報3000人。
王振按實有人數對使團進行了賞賜,卻被也先認為是明廷刁難其貢使。也先以此為借口,在同年的七月兵分四路攻向明朝。其中一路由也先親自率領,向大同進軍。
年輕氣盛的英宗在王振的慫恿下,決定率軍親征大同,以建立功名。因為當時朝廷的軍隊大多在外作戰,在京兵力不多,考慮到皇帝的安危,吏部尚書王直、兵部尚書鄺埜和兵部侍郎于謙等大臣都極力勸阻朱祁鎮親征。
可朱祁鎮急于建功立業,想效仿曾祖父朱棣親征漠北,對大臣們的勸諫置若罔聞。
朱祁鎮在安排好自己的弟弟朱祁鈺留守監國后,于七月十七日率領20萬大軍向大同進發。
明軍行至大同后,王振見到了在陽和口之戰中戰敗逃生的太監郭敬。
郭敬訴說的一切,給想青史留名的王振潑了一盆冷水:
七月十一日,也先率部攻擊貓兒莊,明守軍戰敗,大同參將吳浩戰死;
在接下來的陽和口之戰中,明軍全軍覆沒,大同總督軍務宋瑛、總兵朱冕戰死,左參將石亨敗逃,而隨軍太監郭敬藏在草叢中裝死,才撿回一條命,逃到大同,見到了王振。
郭敬的這次死里逃生,聽得王振心驚肉跳,嚇得王振趕緊下令明軍班師回朝。
王振的家鄉是大同府蔚縣,王振為了在鄉親們面前顯擺,令明軍撤退時繞道蔚縣。
但在明軍行軍五十里后,王振又怕隊伍踩壞了蔚縣的莊稼,于是又突然決定隊伍折回大同,按來時的路線撤退。
正是王振這出爾反爾的決定,耽誤了寶貴的撤退時間,使本可以安全撤退的明軍被尾隨的也先追擊。
當明軍行至土木堡時,又是王振拖延行軍,命隊伍原地等待輜重軍車,營宿土木堡。
而懷來城距土木堡只有20里,當時兵部尚書鄺埜等人一再要求朱祁鎮先行入城,以保安全。但王振置之不理。
八月十四日夜,明軍就被尾隨而來的也先的隊伍包圍。
也先以和談迷惑明軍,在明軍放松警惕時,趁機擊潰了明軍。
在這場戰役中,明軍死傷過半,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等五十余位朝廷棟梁戰死沙場,明廷的損失不可估量。
造成這一切的禍首王振在亂軍被護衛將軍樊忠用鐵錘捶爛了腦袋。英宗朱祁鎮被也先俘虜。
也先俘虜朱祁鎮后,認為朱祁鎮是一張很有價值的肉票,挾帶著朱祁鎮騙點明朝贖金什么的。
可是在正統十四年九月六日,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即皇帝位,朱祁鎮被尊為太上皇。
這下也先的這張肉票不好使了,貶值了。
在北京保衛戰之后,敗退到關外的也先日子也不好過。
瓦剌內部開始出現矛盾。可汗脫脫不花和阿剌知院都對掌握實權的太師也先都表示不滿。
在也先被明軍打敗后,他們立即派出使者向明廷示好。這就使也先陷于孤立的境地。
同時,也先通過與明廷的幾番作戰,清醒地認識到瓦剌的實力還是無法與明朝抗衡的。
于是,也先也決定與明朝重修舊好,送回英宗朱祁鎮。
景泰元年五月,瓦剌派使出使明朝,請求議和罷兵,并奉還上皇朱祁鎮。但朱祁鈺唯恐自己的皇位不保,無意迎回朱祁鎮,稱這是狡詐的也先的詭計。也先這次送回朱祁鎮的計劃也就不了了之。
后,吏部尚書王直上書朱祁鈺稱迎回英宗,更能彰顯景帝朱祁鈺“天眷益隆”。但朱祁鈺又借口若派使出使瓦剌,又恐使節被扣,招惹戰亂。總之,景帝就是不想迎回英宗。
同年秋天,也先再次派使請求議和,禮部尚書胡濙再次提出迎回英宗,又遭到景帝拒絕。
景帝并且生氣地質問群臣為何老是提這件事呢!
直到于謙在保證“天位已定,寧復有它”時,景帝這才放心,派使出使瓦剌。
景帝派出的使節為禮部侍郎李實,但景帝交給李實的國書卻沒有迎回英宗的內容。
英宗朱祁鎮在見到李實后表示:只要能回到明朝,做個平頭百姓也行!給祖宗守陵也行!
但朱祁鎮這次的回家心愿又一次泡湯。
此后,也先又遣使臣皮勒馬尼哈馬赴明請和。
在朝臣們的壓力下,景帝朱祁鈺只得找了個官員出使瓦剌。同樣,這次交給使者的國書只談議和,仍然只字未提迎回英宗一事。并且這次景帝做得更出格,連出使的基本經費朝廷都不撥付,完全沒有拿這次出使當回事。
這次出使瓦剌的是都察院右都御史楊善。可是,就是這個楊善,景帝的本意是讓他到瓦剌應付地走一趟,他卻出人意料地迎回了英宗。
楊善這個人學歷并不高,只是個秀才。不過楊善的情商非常高,很會來事,他在靖難之役時投奔了朱棣,憑著自己的圓滑,慢慢做到了右寺丞。仁宗朱瞻基時期,楊善已官至正四品的鴻臚寺卿。英宗朱祁鎮即位后,楊善升任正三品的禮部侍郎。
從一個小秀才,歷經幾朝的升遷,到一個正三品的高官,楊善在官場上應該是有幾把刷子的。
在土木堡之變中,六十多歲的楊善也隨軍出征。五十多位朝廷重臣身死土木堡,可楊善卻奇跡般地死里逃生。
朱祁鈺被擁立為景帝后,楊善出任都察院右都御史。
楊善被任命為出使瓦剌的使節后,由于景帝朱祁鈺連必要的經費都沒有撥付,楊善只好典賣了家產,向宦官借貸了一些錢財,自掏腰包購置了一些綺繡制品,作為給也先的禮物。
楊善一行抵達瓦剌后,楊善雄辯的口才,終于使英宗朱祁鎮順利踏上歸途。
當瓦剌人問楊善為何明軍在土木堡一敗涂地時,楊善機警又不失面地回復道:“那是因為我們主力部隊南征了。”接著楊善又吹噓了一陣明軍的火槍和毒弩的威力,說得瓦剌人面面相覷。
也先問楊善為何國書上沒有寫明迎回太上皇呢?
楊善靈機一動說:“這還不是為了成全太師的美名嗎?國書上如果寫明了,那么您好像是奉命行事才送回太上皇的。”
楊善的一席話,也先聽著怎么這么順耳呢!
但瓦剌部的平章昂克又問楊善,來贖人怎么不帶錢呢?
楊善早已準備,乘機又給也先戴高帽,說太師不收錢財,而送回太上皇,不正說明太師仁義不貪財。這樣太師必會青史留名。
也先被楊善吹捧得已找不到北,再說也先這時扣留英宗也沒有什么價值。于是,楊善一頓嘴皮子,就把英宗帶回了京城。
哥哥朱祁鎮回來了,弟弟朱祁鈺可不怎么歡迎。兄弟倆見面后,假惺惺地相擁而泣。隨后,朱祁鎮就被弟弟朱祁鈺軟禁在南宮。
楊善憑著三寸不爛之舌迎回了英宗,按理說是立了大功。但是朱祁鈺可不愿他哥回來啊!但是又不能不給楊善封賞。
于是,朱祁鈺就把楊善小升了一下,由都察院右都御史升為左都御史,搞得楊善心里還老大不高興。
景泰三年(1452年),景帝朱祁鈺廢掉了朱祁鎮的兒子太子朱見深,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但在次年,朱見濟就病死了。這時群臣要復立朱見深為太子。
朱祁鈺自然不想再立朱見深,但自己又沒有兒子。這樣就搞得自己心煩意亂,身體也每況愈下。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朱祁鈺病重。大臣石亨、徐有貞、太監曹吉祥等乘機發動奪門之變,擁立英宗朱祁鎮復位。
當時,迎接英宗朱祁鎮回京的楊善也參與了奪門之變。
奪門之變成功后,英宗朱祁鎮論功行賞,石亨等人都被晉官加爵,楊善也被進位為柱國、興濟伯,執掌左軍都督府,兼禮部尚書,并且還被賜予免死券。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楊善得勢后,權勢煊赫,他的兒子、侄子、養子等不可一世。
楊善的驕縱也引來了石亨等人的妒忌,石亨經常在英宗面前中傷楊善。后來,英宗也逐漸地冷落了楊善。
1458年,楊善去世,英宗追贈其為興濟侯,謚“忠敏”。
楊善為人圓滑,左右逢源,無論三楊當政時期還是在王振專權時期,都很得勢。他雖然極富辯才,但為人也很陰險。他在為鴻臚寺序班時,因事獲罪,當時庶吉士章樸也獲罪入獄。兩人在閑談中,章樸聊及家中藏有方孝孺文集。楊善馬上把此事告密,致使章樸被殺,楊善卻官復原職。
而英宗復辟后,于謙、王文被冤殺,楊善在這件事情上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楊善從投奔朱棣時開始發跡,歷仁宗、宣宗,從三楊至王振,一帆風順。景帝病重時,楊善又依附石亨、曹吉祥參與奪門之變,成為英宗復辟的功臣。
總之,楊善此人非常善于審時度勢,總會在關鍵時刻做出對自己有利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