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來電影院會不會被取代?
將來,究竟是5年內,10年內,還是20年后,50年后?
我們把前者視為短期,后者視為長期。
所以電影院會不會被取代?要分開看。
短期內,電影院和視頻網站權重并不會顛倒《囧媽》、《肥龍過江》和《大贏家》選擇網播后,不少人認為這是觀影模式從電影院到客廳轉變的拐點,依我看,還遠遠不是時候。
不過,這次疫情可能會助推觀影模式甚至是電影這種藝術的進化。
疫情的特殊性,讓觀眾的觀影模式得以改變,但并不會對院線電影造成致命性沖擊。就像當初電視機的出現,一度讓人們發出電影院已死的宣言。
從1929年第一臺量產電視機出現,到Netflix和優愛騰等視頻網站的崛起,這種聲音不絕于耳,然而,近百年來,電視機對電影院造成的沖擊非常有限。
如果把眼光放長遠,沒有人否認電影院會消失,但消滅電影院的絕對不是現有的視頻網站。
電影是造夢的藝術,體驗永遠是最重要的。電影院之所以不會被視頻網站消滅,恰恰是因為提供了遠好于視頻網站的觀影體驗。
為什么院線電影會有將近一半的票價都給了影院?那是因為電影院的運營成本高昂,這些高昂的成本背后是電視機和顯示器難以提供的視聽效果。視頻網站相比電影院更便利的優勢并不足以打動創作者和主流觀眾。
所以,短期內,主流觀眾仍會以去電影院看大片為主,以視頻網站看電影為輔。電影院仍將是大片首選的放映場所,院線電影仍將是電影業的代表。
回到當下疫情,《囧媽》和《肥龍過江》的網播不是給院線電影敲響了喪鐘,而是把原本只有一畝三分地的網大市場變成了更加血腥的戰場。
長期看,目前形態的電影院和視頻網站都將消失前文提到,電影院終將消失,也提到視頻網站并不會消滅電影院,那消滅電影院的會是什么呢?
或者更準確的說,讓電影院變成小眾場所的會是什么呢?
讓我們把目光拉回到電影剛出現的時代。彼時,以舞臺劇為生的很多人視電影為雜耍,不入流的東西。電影發展百年后,如今舞臺劇淪為小眾文化,電影倒成了大眾文化。
這種變化的背后是電影突破了舞臺的限制,在時間和空間上大大拓展了故事的邊界。同時,電影帶給了觀眾更真實的表演,而非舞臺劇那種“意向性”表演。
促使更多人進入電影院的是看到更多更擬真的世界,換言之,是更加真實的感受。那么讓電影院淪為小眾的必定是電影院無法提供的新需求。
電影的發展和科技的發展密不可分,改變觀影體驗的一定是科技的發展。
如今有很多風口行業都在探索這種模式,有的已成功但不算根本革新,比如3D;有的路還很長,比如VR;有的正蓬勃發展,比如互動電影和互動電影游戲等。
可預見的未來,VR與互動電影的結合將超越現有的電影院和視頻網站帶來的觀影體驗。
觀眾不再滿足單一視角的觀影方式,而是在一定范圍內參與互動,也許那時候不能再簡單稱之為觀眾,而是觀眾與玩家的結合體。
目前橫在電影觀眾與游戲玩家之間的有兩個障礙,一個是時間,電影相比游戲的時間短得多;
另一個是視角,電影是主創把全部視角限定在他們的理解上,游戲是主創把一部分視角交給玩家。
相信在未來的發展中,這兩點都能化解。屆時,定語還是電影,形式上卻不再是單純的“觀影”。
想理解這種趨勢,大可以體驗一把互動電影游戲,無論是國產互動電影游戲《隱形守護者》還是國外大作《底特律:變人》,互動的沉浸感讓玩家成為作品的一部分。
如果疫情并未在夏天結束,電影院會怎樣?如果沒能控制住疫情,直到研究出疫苗前,影視行業將迎來一大波倒閉潮。
屆時,電影院繼續關門停業,大量電影匯聚視頻網站,帶來持續半年的繁榮。到了2021年,由于劇組難以開機,除了拍攝完成尚在后期制作的電影和劇集,平臺將以存量電影和劇為主,影視行業的上中下游將在連鎖反應下大幅縮水。
美國的情況也不容樂觀,疫情初期,多國以意識形態為先看問題,浪費了兩個月的寶貴時間。如今多部好萊塢接連撤檔,包括《花木蘭》、《速度與激情9》、《寂靜之地2》、《007:無暇赴死》和《新變種人》等多部票房炸彈。
美國的院線開始向政府請求援助,哪怕疫情持續數月,他們也將面臨倒閉。
好在中國國家電影局出手救電影院,聯合中影集團組織經典電影重映,票房收入全部留在電影院。詳細情況可移步我寫的關于國家電影局用意的文章,希望此舉能緩解影院壓力。
第一批重映經典影片目錄已經出爐:
分別是《戰狼2》、《流浪地球》、《狼圖騰》、《中國合伙人》和《何以為家》。
后續重映經典影片已到達電影院(來自影院內部圖片):
結語結合疫情前后國內外的各種表現,以及國內外電影業的狀況,不難得出一個結論,靠誰都不如靠自己。
就像《國際歌》里唱的那樣:
從來就沒有什么救世主
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創造人類的幸福
全靠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