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墓為什么挖不下去了?
對于秦始皇主陵地宮是否開挖的問題,考古界一直都在爭論,為什么挖不下去了?對于完美挖掘肯定在技術上現階段是達不到的,還有現在有沒有的挖掘的必要。
秦始皇作為第一個封建帝制的皇帝,他的許多豐功偉業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更為世人留下了萬里長城的“巨作”,同時還有耗費39年為自己修建的陵寢,至今成為極少數沒有被發掘的帝王陵寢之一。隨著科技的發展,秦始皇陵墓現在仍然沒有發掘,始終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 秦始皇陵因為保護的比較完整,又經歷了兩千多年時間的沉淀,它已經成為了中國歷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可以說只要秦始皇的陵墓在,大秦帝國當年的輝煌就一直在。人民對它的好奇,以及研究就永遠的存在。
國家所持態度是“不主動發掘”,之所以持此態度,主要是從文物保護方面考慮的。畢竟所有的古墓,以及墓葬中的文物,都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如果遭到損壞,那就再也不可能被重造了。這方面曾經有過很多次的慘痛教訓,所以,國家是不會允許再進行類似“殺雞取卵”式的考古發掘。
秦始皇陵目前已經進行的考古發掘,主要集中在主陵周邊的陪葬墓坑,對于主陵地宮,目前還沒有發掘計劃。之所以遲遲未開挖主陵,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目前所具有的考古和工程技術能力,還達不到完美保護的標準。
比如大家所熟知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原本都是彩色的,但在被發掘出土后不久,就會出現顏色褪去、脫落的現象。雖然經過了數十年的研究,可是到目前為止,還是沒有完美的保護方案。
除了陶俑及其表面的顏色之外,秦始皇陵地宮中,還很有可能出現壁畫、絹紙、絲綢、食物等等類型的文物,現在也都沒有完美的保護方案。這類文物的保護,特別是有機質的文物,也一直都是考古界的難題。
除了秦始皇陵地宮中的文物保護問題之外,發掘方法和發掘過程,也會面臨很多技術性問題,會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目前,雖然有了大地探測技術,但是并不能完美的探測出地宮的詳細情況。而且按照史書記載,秦始皇陵地宮還采取了各類保護措施。如果不采用大規模的揭頂式的挖掘方式,而是采取尋找墓穴入口向內進行挖掘,那么工作人員的安全,以及陵墓地宮的安全都無法保證。完全靠人工挖掘,將會是一個比修長城還漫長的過程,如果使用機械,陵墓結構就很有可能遭到破壞。
最主要的是,經過了2000年的地質變遷,陵墓地宮的墓道已經被填埋,地宮也很可能有塌陷和毀損了。所以,如果真要發掘秦始皇陵地宮,就必須是“大揭頂”式的發掘方式,必須去掉地表的封土。
按照現在的封土規模,南北長350米,東西寬345米,高76米,接近20萬方的封土工程量。雖然資金問題,對于盛世中華而言,已經不是問題。但是移除封土需要有一個過程,就要進行現場保護,避免遺跡及發現的文物遭受風吹雨淋和日光侵害,那么就要搭建一個500米見方,高達近百米的一個大型保護建筑。從工程上來說,還是有很大難度的。
而且發掘過程也會比較漫長,必須細細的進行清理,所有挖掉的封土,還要人工進行過篩,以便篩選出其中可能存留的文物。這將會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就比如,比秦始皇陵小近50倍的秦公大墓,發掘清理工作就從1976年一直進行到了1986年才完成,整整十年呀。以此推算,秦始皇陵的發掘,500年?這……幾十代人的接力呀!
而且還有一個問題,發掘完畢之后,還要進行全面恢復,將地宮修復,然后將封土回填,重建封土堆。這將會是又一個新的大工程。
同時,秦始皇陵早已經是全人類的文化遺產了,如果要發掘必將會世界矚目,將會面臨很多國際性的問題。如何協調國際考古界,是不是要進行國際合作等等,也是必須考慮的問題。所以,發掘一個秦始皇陵所面臨的的問題太多,在沒有比較好的解決辦法之前,還是保持現狀比較好。
總結四點:
一,發掘耗費時間長據考古學家探測,秦始皇的陵墓“近似方形,頂部平坦,腰略呈階梯形,高76米,東西長345米,南北寬350米,占地120750平方米。”
通過以上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出,秦始皇是非常重視自己的身后事的,他的陵墓就是咸陽的縮小版,從已經發掘的秦始皇陵墓可以想象到。
秦始皇想在另一個世界繼續做他的皇帝,并想把生前的一切都要帶到地下世界,包括山河湖海。
以這樣規模的陵墓,如果想發掘并不是一年兩年就可以完成的事情。
我們都知道,兵馬俑的發掘現在也只是一部分,而陵墓的面積則是兵馬俑的五倍之多。
如果全面發掘的話大概要歷時150年,耗費這樣長的時間,其性價比是堪憂的,畢竟很多事情都是經過勘測后推斷出來的結果,而在實際的發掘中必然會遇到很多意料之外的事。
所以,發掘秦始皇陵墓也有很大的押寶成分,這個“賭本”未免大了些,需要幾代人來完成,以現在的水平還不具備發掘秦始皇陵墓的條件。
二,地上陵墓景觀不保秦始皇陵墓盡顯皇帝的奢華與威嚴,如此規模龐大的陵墓想要發掘的話,對地面上的已存在的陵墓景觀會造成不同程度的毀壞。
隨著旅游業的興盛,西安的旅游業也發達起來,一些地面上的陵墓景觀被開發、保護起來,供游人欣賞、游玩,甚至還有很多配套的周邊設施。一旦發掘秦始皇陵墓,很多地上陵墓景觀都會不保,甚至是毀壞。
雖然以現代的科技可以平地移動建筑,其投資巨大不僅僅是數字能夠表明的,其中很多具有極高歷史價值的景觀則是無法還原的。
俗話說得好,熊掌魚肉不可兼得,以現在的能力并不具備發掘秦始皇陵墓和保護地上景觀同時進行的條件,因此,這也是秦始皇陵墓不發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缺少保護文物的科技我們現在的科技已經很發達,對于剛出土的文物也能夠進行及時、妥善的保護與儲藏,但這僅限于小規模與數量的文物。
而像秦始皇陵墓中埋藏著不可估計的文物數量,這樣大規模的文物保護,實施起來是具有較高難度的,我們現在并沒有這方面的條件。
兵馬俑的發掘就是最好的例子。我們都知道,兵馬俑剛出土時,并不是灰白色,而是彩色的,人物的造型、特點顯得異常的生動。然而被發掘出來后,兵馬俑接觸到空氣后快速氧化,失去了文物原有的色彩。
因此,兵馬俑的發掘也只是進行了一部分,還有大部分的兵馬俑未發掘。而像秦始皇陵墓這樣龐大的規模,以現在的科技水平是無法進行整體布局妥善保護的,必定會有很大一部分文物受到損害,這則失去了考古的意義。
四,地宮勘察有較高的難度秦始皇陵墓的地宮“位于封土堆頂臺及其周圍以下,距離地平面35米深,東西長170米,南北寬145米,主體和墓室均呈矩形狀。
墓室位于地宮中央,高15米,大小相當于一個標準足球場。”
這里是存放秦始皇棺槨的地方,也是整個陵墓的建筑中心地帶,這里三十多米的高度,我們無法了解其具體的內部結構情況。如果冒然進行發掘,完全有可能會發生坍塌事件,對文物也會造成不可估量的損毀。
以當前的科技與勘測能力,地宮的一切都是未知之謎,如果沒有完善的發掘措施,對秦始皇陵墓發掘的結果只能是損毀。可以看出,現在并沒有發掘地宮的條件。
小結;
發掘文物的目的不但是研究其價值,更需要對文物進行更好的保護與儲藏,但如果不具備發掘的能力,那只能是不發掘。
像秦始皇這樣世界上罕見的陵墓,以上這四個條件現在一個也達不到,維持原樣才是最好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