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從何做起?
關于這個問題,我想從兩個部分來簡單分享:
1、寫作前:如何有效輸入
2、寫作時:如何有效輸出
一、寫作前:如何有效輸入像作家一樣讀書。
人和人之間寫作水平的差異來自于讀書的差異。讀書多并不能決定什么,囫圇吞棗不如不讀,反之,把自己最喜歡的作家讀透徹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這是一個非常清晰的標識,你在頭條中隨處可以看到,有的寫手年紀輕輕,文章已經具備某一類作家的筆風,無論景色,還是心情,在他們手中云淡風輕,寥寥幾筆就把一幅畫面感很強的故事躍然于紙上。
你有些慚愧,低頭罵自己笨鳥。他們超級聰明嗎?非也。人和人的智商其實沒有很大的區別。根本的原因是,他們極其認真地琢磨了自己喜歡那類作家的作品,然后,吃透了他們的技巧并把那些技巧熟練運用了而已。
這個時候你會問,我怎么下手呢?
你和大神的區別,就是會不會讀書的問題,這也是多年前一位編輯向我吐露的秘訣。
首先,找到一本你最喜歡的書,這本書的寫法和故事敘述都是你最為欣賞的類型,比如:運用了第一人稱或第三人稱。你非常喜歡那個作者,他是你的偶像,你是他的鐵粉。
其次,開始研究他的作品。做一個筆記,寫下來以下問題:他是怎樣設計故事的情節的?隨著故事的發展他怎樣描繪了人物?他怎樣設置了懸念,為什么會在此處設置這個伏筆?起到了什么作用?故事里面作者運用了多少想象力?為什么他想象的那部分內容我們會渾然不覺?在這里,以上問題只是舉出列子,你可以列舉出更多,你的問題越多,你研究的越透徹,你得到的閱讀效果就會越好。
像作家一樣讀書,就是把一本書至少讀兩遍以上。第一遍先讀自己感興趣的部分,就像一個普通的讀者那樣去欣賞,但是,要記下來最讓你感動和喜歡的地方。第二遍再精讀,細讀,這個時候,你要帶著問題去讀了,最讓你動心的地方要把它們記錄在你的寫作數據庫里。
這個時候,你不再被書里的情節所吸引,你的大腦很清醒。你看出這篇文章的開頭很不尋常,他一下子就抓住了讀者的好奇心。因為讀過一遍了,此時你意識到作者是運用了倒敘的方法;中間為了制造故事沖突,作者使用了三次懸念,以抓住讀者的心。伏筆千里,處處暗示,看似句句閑筆,可是細品就會發現,沒一句沒用。你突然明白了,他為什么要這樣結尾,似乎只能這樣結尾,才賺取了讀者那么多眼淚。
然后,你擦掉眼淚,說了一聲,厲害了!當你發出這個感嘆時,已經學到了一個技巧,只是還不會運用而已。
你把書里最漂亮的精彩之處存放在你的數據庫里,其實也就放在了你的潛意識之中,你再寫作時,無需打開數據庫,它們已經在汩汩流淌了。
作家不是喜歡寫作的人,而是喜歡閱讀并且會閱讀的人。當閱讀達到了一定程度,肚子里有了一些不得不說的話,于是破繭成蝶成了作家。
非常遺憾的是,人類避重就輕的天性,僅喜歡讀書時的快樂,批判式讀書令人們厭倦,有那個功夫,不如來個葛優癱,輕松地打一會小怪。于是小白還是小白,大神仍在遠處。
二、寫作時:如何有效輸出這個部分我用小說寫作來舉例:
如果寫小說,練習新聞報道將是個不錯的開始。
這種練習能教會你兩點。這兩點是每個作家都需要學習的:一是無須疲憊不堪也可以寫很長時間;二是如果一個人能夠克服第一波疲憊,他就發現了精力無窮的源泉,即達到了預期的“第二次高峰”。
大多數初學寫作者所遇到的困難并不是小說創作技巧的問題,他需要解決的是我能不能寫的自信心問題。
如果一個人急于求成、想要立竿見影地學習做好某個工作,那他可能最后一事無成。人人皆知的神準則告訴我們,上帝總是獎勵那些肯付出辛苦的人。當你在一個領域中的實踐,積累到一萬個小時以上,你的水平會發生飛躍性質變。
我們在寫作的路上必然會存在著擔心和恐懼。無論你是寫作小白,還是已經有了不少粉絲的簽約作者。已有的,沒有的都在分分鐘影響著你的寫作。在必然的不完美之上去建立完美,才是重中之重。打破恐懼的唯一辦法就是接受不完美,然后,讓自己逐步成熟。
一位女作家成功后對她的粉絲說:“我曾學習過各種不同類型的寫作,我研究秀·格拉斯頓小說中的神秘氛圍及懸念技巧;喬伊斯·卡羅爾小說的故事結構及人物性格;安妮·泰勒的敘事技巧及人物特征的刻畫;研究報紙對時事報道的及時性,研究我喜愛的愛情小說作家,學習他們對浪漫情節的抒寫,及對男女發生激烈情感沖突時的描繪。我學習各種類型的寫作,可決不是照搬這些作家的技巧,而是提高我本人的寫作水平及激發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如果,我們只讀一種類型的作品,我們就會掉進一個陷講,因為我們會以為那是一種最適合自己的寫作模式。而我們應該追求的是使創作充滿火花。”
寫在最后一個成熟的作家可以開始更廣泛地研究,但是,對于初學者來說,一步一個腳印似乎更加穩妥。
能使你產生靈感的作品就是你的菜,像一只餓狼似地撲上去,仔細吃完,然后讓自己注入新的活力,從新生動振奮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