洲際導彈是怎么導航的?
洲際彈道導彈射程至少要8000公里,有的能達到14000公里甚至更遠。這么遠的飛行距離,洲際導彈是如何擊中目標的呢?有人說這還不簡單,不是有GPS嗎?
如果GPS可以,咱們國家的北斗也行,但用GPS或北斗給洲際導彈導航是一件不現實的事情。洲際導彈飛行可像我們平時開車,開著導航基本哪都能找到。那洲際導彈是如何進行導航定位目標的呢?
為什么洲際導彈一般不用GPS或北斗導航?看看洲際導彈的飛行過程就知道了洲際導彈是國之重器,也是一個國家三位一體戰略核力量的重要組成之一。洲際導彈主要用于攻擊敵國領土上的重要軍事、政治和經濟目標。
目前,只有美國、俄羅斯、中國、英國和法國擁有洲際導彈,印度導彈射程有點短,嚴格意義上不屬于洲際導彈。
洲際導彈對制導系統的穩定性和抗干擾能力有著很高要求,不然隨隨便便就被干擾,那就失去了震懾作用。
雖然衛星導航非常準確方便,但缺點是非常容易被干擾,戰時一旦遭到地方強電磁干擾或者己方衛星遭到打擊就無法使用。
此外,洲際導彈需要先用火箭發動機將導彈運送至太空近地軌道,箭彈分離后,導彈將在近地軌道上運行并根據導航參數進行變軌,待導彈姿態調整準確以后重返大氣層進入末端攻擊階段。
洲際導彈一旦飛離地球表面,就脫離了衛星導航的覆蓋范圍,并且重返大氣層之后的導彈由于運行速度高達8-10倍音速,與大氣摩擦產生的高溫會引發熱障,導致衛星無法接收衛星信號,衛星導航也就成了擺設。
衛星導航不行,那洲際導彈是如何導航的呢?洲際導彈采用的是慣性制導的方式,其原理是利用慣性測量裝置測出洲際導彈的運動參數,形成制導指令,把導彈自動引導到目標區。由于慣性制導利用的是純粹的物理定律,因此抗干擾能力非常強。
現在的洲際導彈制導方式是在德國的V-2導彈制導系統基礎上發展起來,慣性制導的核心部件是名為陀螺儀的裝置。冷戰時期,美國 “和平衛士”洲際彈道導彈圓概率誤差(CEP)僅40米,這一精度即使放在今天也非常高。
如此高的精度就得益于一個高精密的陀螺儀,也被稱為高級慣性參考球(AIRS)制導系統。AIRS有多精密呢?整個AIRS由19000個獨立部件組成,1個加速度計就需要耗時6個月才能制造完成,制造難度可想而知。
為了提高洲際彈道導彈的入軌精度,美國還曾使用了星光輔助制導技術,就是在彈頭上安裝恒星敏感器,通過測定一些恒星的位置來獲取位置信息,修正偏移誤差。除了星光輔助制導,美國還使用過GPS輔助制導。
43年磨一劍,激光陀螺儀助力我國洲際導彈打擊精度的飛躍據相關報道披露,我國射程14000公里的洲際導彈的,圓概率誤差(CEP)可以達到50米內。能有這樣的精度,得益于我國激光陀螺儀的研制成功。
美國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開始了對激光陀螺儀的研究,并于70年代將其用于制導武器上。1971年,我國開始著手研制激光陀螺儀。
在西方國家的技術封鎖,各種基礎設備及技術手段都是相當落后的情況下。在高伯龍院士等一大批專家的帶領下,經過43年的不懈努力,我國的激光陀螺儀終于研制成功。
我國也成為繼美、俄、法之后,世界上第四個可獨立研制激光陀螺儀的國家。激光陀螺儀的研制成功,對于我國航空航天以及軍事領域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不僅使我國洲際導彈的精度大大提升,也培養積累了一大批優秀的科研人才。
寫在最后洲際導彈導航可不想我們開車,GPS一開想去哪去哪。目前,慣性制導是洲際導彈最可靠的制導方式,在可見的未來慣性制導的地位也不能被動搖,GPS制導、星光制導等只能作為輔助制導手段。
最后,向我國研制激光陀螺儀的專家致敬!